穿山甲,不再入藥!
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其中,6月5日,穿山甲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升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從曾經遍布世界,到如今被認為瀕臨滅絕,中華穿山甲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究竟經歷了什麼?如今退出《中國藥典》,對於穿山甲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1
禁止入藥
動畫片《葫蘆兄弟》裡那隻淘氣的小穿山甲。它闖了禍挖開了葫蘆山,讓被封印的蛇精和蠍子精跑了出來,後來小穿山甲帶著老爺爺找到了七彩葫蘆籽還幫助老爺爺一起種葫蘆,但最終卻慘死在妖精手下。
動畫片裡的小穿山甲結局很慘,但現實中穿山甲的命運,比動畫片裡更慘。
穿山甲是一種古老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存在了至少5000萬年,它還是鱗甲目下面唯一的動物。
這其中,中國境內的穿山甲主要以中華穿山甲為主,英文是Pangolin,這個詞來自於馬來語penggulung,意思是捲軸。穿山甲在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捲成一個球保護自己。
作為一種進化程度比較低的哺乳動物,穿山甲沒有牙齒,視覺也很差,主要通過高度發達的嗅覺來尋找白蟻。一隻穿山甲就能保護250畝山林免遭白蟻侵害。
穿山甲沒有任何攻擊能力,爪子只能用來挖洞,背上高度角質化的鱗片是它們唯一的保護。
挖洞的能力,讓人們對這種動物有了一個清奇的想像。
《中華藥典》記載,中華穿山甲有活血、下乳、消腫、排膿等功效。於是,穿山甲成了人類眼中的藥引,尤其在古代被用於婦人催乳,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在上海,其需求就十分龐大,每年都以10%至15%的速度遞增。此前有數據統計,目前共有含穿山甲鱗片的藥物品種有55個,涉及生產企業133個。
成為藥引,讓人們對穿山甲產生了龐大的需求,這種巨量的需求反過來,又在今天推動著人們將穿山甲從藥典中刪除。
「對於野生資源枯竭、商品匱乏、存在明顯安全性、倫理等問題(如化石類、人類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以及基礎研究薄弱的品種從藥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藥典。」《中國藥典》2020版編制大綱中明確提出,野生資源枯竭的品種將從藥典退出,這或為穿山甲未收載進本次藥典的原因之一。
但穿山甲的真實境況,卻遠不止「野生資源枯竭」這麼簡單。
2
一年需求10萬頭,吃到瀕臨滅絕
穿山甲,是全球最為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全球現存的穿山甲種類僅有8種,其中四種在亞洲,四種在非洲。
但是亞洲對於穿山甲的需求早就輻射到全球所有存在穿山甲的地方。
有數據統計顯示,全國一年大概需要10萬頭穿山甲,才能滿足中成藥所需。
作為中藥屆的「寵兒」。穿山甲近幾十年來,種群數量以飛快的速度銳減。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中國境內及其附近區域的中華穿山甲數量已經下降了88~94%。約在1995年左右,它們在中國已經「商業性滅絕」。
這一切起源於對穿山甲的非法交易。
1980年代後期,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大江南北出現各種野味館。儘管早在1988年,中華穿山甲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非法販賣始終猖獗。
很多人不知道,穿山甲是這個星球上非法交易最多的野生哺乳動物。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數據顯示,它也被認為是全球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動物。每5 分鐘就有1 只穿山甲被人類捕捉。而這些非法捕捉流向的終點,主要是中國和越南。
1998年,第一次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顯示,全國僅有5萬頭左右穿山甲。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在2004年到2014年間,由於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需求,全球範圍內有超過100萬隻野生穿山甲遭到捕殺。
據世界自然基金統計,僅在2011至2013年,全球就有11.7萬至23.4萬隻穿山甲被捕殺。「穿山甲是全球非法貿易最多的哺乳動物。」
2014 年,IUCN 的物種紅色目錄將中華穿山甲的等級從瀕危(Endangered,EN)提升到極危(Critical Endangered, CE)。做個對比,國寶大熊貓只是易危(Vulnerable, VU)級別。
2017 年,深圳海關查獲11.9噸穿山甲鱗片。通常來說0.5 公斤鱗片對應1隻穿山甲,11.9噸鱗片,意味著2~3萬隻穿山甲遭到殺戮。
2019年,杭州海關查獲了一起特大型走私案,40多個貨櫃中裝載了逾23噸穿山甲鱗片,這意味著近5萬隻穿山甲慘遭毒手。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詩寶曾表示,國內穿山甲的種群數量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經下降了90%,甚至還多,這意味著穿山甲在自然界中是非常少見的,距離滅絕僅有一步之遙。
3
人工無法飼養
現在在野外幾乎看不到穿山甲的蹤影了,中國境內更是如此。
2019 年3月25日,海關緝私部門繳獲了21隻走私的馬來亞穿山甲。馬來亞穿山甲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由於惡劣的運輸環境和走私者的殘忍對待,這些穿山甲的健康情況非常糟糕,它們很快被送到了廣東省野生動物救助中心。
中國綠髮會穿山甲項目的負責人蘇菲,經過和當局的多次協商並終於取得許可後,蘇菲在4月17日從北京飛到了廣州,決定留下照顧這些最後的倖存者。這是大陸第一次有NGO組織獲準參與在反走私行動中救助穿山甲。
綠髮會全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是國內首批認定公募資格的16家慈善組織之一。2017年,綠髮會和騰訊公益合作,在騰訊公益上線《消失在盤中的穿山甲》樂捐項目。截至目前,已有15000多人次捐款。
蘇菲從志願者和募捐等途徑給穿山甲弄來了白蟻等合適的食物。但到了5月初,被解救的穿山甲們仍然出現了流鼻涕、鼻塞、氣喘等症狀。
蘇菲希望把剩下三隻送到野外。「只要是野生動物,真的不需要救助,把它放到野外就行,除非真的是流血太多,或者暈倒,必須要人為強制性的幹預。」
穿山甲的救助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與之相對,穿山甲的人工養殖歷史,已經有150多年,一直都不是很成功。
吳詩寶說,穿山甲人工養殖極其困難,主要原因是穿山甲習性特殊、較為原始,對自然生態系統依賴性極大、人工圈舍環境丰容難度大。此外,它們僅食螞蟻和白蟻,並且缺乏體溫調節能力,不僅如此,缺乏先天的免疫基因更在人工圈養條件下常因管理不善得病死亡。
種種因素讓穿山甲成為一種完全的野生動物,只有大自然,才能給予其適宜的生存環境。
4
騰訊公益聯手拯救
穿山甲種群的保護,仍舊在於尋找人工幹預和野化之間的平衡。
從2019年5月14日考察到5月23日,綠會完成了基礎建設、搬家、通水電、安監設備安裝、人員招募、食品操作間籌備等一系列工作,至此中國首個穿山甲救護康復野化中心在廣州正式成立。
保護穿山甲的點滴努力,在網際網路上匯聚起來。
除了綠髮會與騰訊公益合作,開展穿山甲救助項目以外,2016年,中華環保基金會他們在騰訊公益上發布了「保護穿山甲」的眾籌,已籌集善款130多萬元,計劃拍攝「拒絕食用穿山甲」的宣傳片並將發起針對穿山甲的相關情況調查。
長沙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則成立了穿山甲保護工作組,發起了「尋找最後的穿山甲」項目。
湖南曾是中華穿山甲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然而近年來,已經很少有人在野外見過穿山甲了。在湖南省林業廳2001年的調查數據中,穿山甲存在的數量為「零」。
保護穿山甲刻不容緩。
騰訊公益平臺上,阿拉善SEE基金會發起的「守護南精靈」項目,得到55000多人次的捐助。
而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項目,在騰訊公益平臺上就多達1350個,大部分野生動物保護,都將穿山甲的保護項目納入其中。
在北京南海子的麋鹿苑裡,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墓地的石碑上記錄著幾百多年來滅絕的鳥類和獸類名單。每塊墓碑,都代表一種自然界中永遠逝去的物種。
騰訊公益、綠髮會等公益機構的目標,就是讓穿山甲,不會成為墓碑上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