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易危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水松

2020-12-04 中國管科院紅豆杉中心

水松(學名:Glyptostrobus pensilis(Staunt.) Koch)是杉科,水松屬喬木,高可達25米,樹幹有扭紋;樹皮縱裂成不規則的長條片;枝條稀疏,大枝近平展,葉片多型:鱗形葉較厚或背腹隆起,有白色氣孔點,冬季不脫落;條形葉兩側扁平,先端尖,基部漸窄,淡綠色,球果倒卵圓形,種鱗木質,扁平,鱗背近邊緣處有三角狀尖齒;苞鱗與種鱗合生,種子橢圓形,稍扁,褐色,1-2月開花,秋後球果成熟。

該種為中國特有樹種,木材實用價值大,可栽於河邊、堤旁,作固堤護岸和防風之用。樹形優美,可作庭園樹種。可作藥用。

生長環境

為喜光樹種,喜溫暖溼潤的氣候及水溼的環境,耐水溼不耐低溫,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除鹽鹼土之外,在其他各種土壤上均能生長。而以水分較多的衝漬土上生長最好。

分布範圍

為中國特有樹種,主要分布在廣州珠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及閩江下遊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廣東東部及西部、福建西部及北部、江西東部、四川東南部、廣西及雲南東南部也有零星分布。此外南京、武漢、廬山、上海、杭州等地有栽培。模式標本採自廣東廣州。

主要價值

木材淡紅黃色,材質輕軟,紋理細,耐水溼,比重0.39-0.42。供建築、橋梁、家具等用材。根部木質鬆軟,浮力大,可做救生圈、瓶塞等軟木用具;球果、樹皮含單寧,可提取栲膠;枝、葉及球果入藥,有祛風溼、收斂止痛的效用。根系發達,可栽於河邊、堤旁或田埂作固堤護岸和防風之用。樹形優美,可作庭園樹種。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 (VU)。

瀕危原因:稀有種。殘存於中國南部和東南部,因主產區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破壞嚴重,植株多零散生長。

保護措施:保護好已存的大樹、古樹,大力育苗造林。

來源:百度百科 搜狗百科 360百科如果您喜歡此類文章,請關注或使用評論功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據澎湃新聞9月5日報導,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斯瑪特說。9月5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向澎湃新聞發來回應聲明,其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雲南巧家縣五針松成全球最瀕危物種
    中國園林網9月24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昭通巧家縣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主辦並於今年9月6日至15日在韓國濟州召開的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由8000多名科學家在48個國家搜集了眾多的動植物資料,公布了全球100種最瀕危物種名單,巧家五針松榜上有名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摘要]針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保護級別降低一事,國家林業局回應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對此,中國國家林業局昨天回應表示,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來看,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表示,我們的確應該為現在所取得的這一成就感到欣喜,但與此同時,必須清楚,野生大熊貓依然面臨嚴峻的生存風險,仍需更廣泛的保護措施。
  • 海口發現海南獨有物種——邢氏水蕨 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此次發現的地點為海口羊山溼地,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被列為易危物種。據了解,邢氏水蕨目前為海南獨有物種,數量較少,對海南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邢氏水蕨為橫走莖。
  • 轎子雪山2019年新發現61種野生鳥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轎子山|國家...
    2019年,轎子山舉辦了首屆觀鳥節,10支專業觀鳥團隊在轉龍鎮——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區內開展觀鳥比賽,30個小時的賽程中共記錄到182種有效鳥種,其中新增了61種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分布記錄,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金雕,二級重點保護物種棕背田雞、褐漁鴞等。
  • 浙江17種重點珍稀瀕危野生植物 有一種建德獨有!
    野生動植物天然生長,卻有不少瀕臨滅絕。浙江於去年9月編制了《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2017—2020年)》,繼續對29個種(類)開展拯救性保護。浙江29個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類),植物17種(類),動物12種(類)。其中有一種植物可是咱建德獨有的!你知道它長什麼模樣?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鍾欣 攝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這片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邢氏水蕨 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被列為易危物種據了解,邢氏水蕨目前為海南獨有物種,數量較少,對研究海南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邢氏水蕨。目前已知全世界約有水蕨屬植物6種,其中我國有記錄的為水蕨和粗梗水蕨兩個種。「確認其為新物種,最難的是將其DNA序列與國外樣本進行分子生物學的基因測序比對,我們對國外的水蕨樣本並不了解。」嚴嶽鴻和研究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通過對全世界6種水蕨屬植物樣本的基因測序和對比,發現邢氏水蕨的染色體數目約為154或156,為四倍體。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快來認識這些珍貴野生植物!
    其中納入一級保護的有51種,納入二級保護的有203種。 今天,讓小編帶大家先來認識這9種不起眼、易混淆但卻十分珍稀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中國特產,分布於四川西部,生長在海拔2450米的林下陰溼處,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國瀕危物種。
  • 用好物種名錄 促進自然保護
    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 卡遜所著的《寂靜的春天》一書,被認為是近代生態保護運動的裡程碑事件。從那以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拯救瀕危物種的理念開始廣為傳播。人們還制定了許多物種名錄,瀕危、紅色名錄、保護名錄等詞彙漸漸普及,不時見諸報刊網絡。如果在網上搜索大熊貓,就可以看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易危(VU)等概念。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
    原標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動物那樣保護野生植物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兩部門公開徵求意見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胡璐)根據野生資源的變動情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國擬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進行調整。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兩部門開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調整,遵循了瀕危性、珍貴性、相似性、預防性、兼容性、關注度等多個原則。
  • 蕨類植物|松葉蕨是不是瀕危物種?如何栽培養護?
    蕨類植物|松葉蕨是不是瀕危物種?如何栽培養護?文:花木君蕨類植物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高等植物,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最為豐富。蕨類植物在志留紀晚期(4.2億年前)開始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距今4-3.6億年前)、石炭紀(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繁盛。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過時名錄嚴重影響瀕危物種保護 全國政協委員呼籲:目錄應儘快更新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恩迪、馬進,呼籲新建國家自然資產保護與管理部門,依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以下簡稱IUCN)紅色名錄評級和《中國自然觀察2016》的物種保護狀況評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做出調整,儘快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名錄》。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布2015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日發布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被調查評估的海洋物種中,其生存狀況喜憂參半,為全球海洋生物保護敲響了警鐘。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顯示,一方面,得益於各沿海國家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出現上升;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捕撈和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非法貿易和外來物種入侵,一些海洋生物則瀕臨滅絕。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長江江豚或成一級保護
    記者統計發現,此次《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將約400個物種新增或提升保護級別。這也是該名錄自1989年實施以來,第一次進行大規模調整。其中,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物種名錄列為極危物種的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 長江江豚等,自然種群已極其瀕危的北方銅魚,遭到過度獵捕造成野生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的黃胸鵐等,均考慮升級或新增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