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
我國現有的保護物種名錄嚴重滯後,嚴重影響對我國瀕危物種的有效保護。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恩迪、馬進,呼籲新建國家自然資產保護與管理部門,依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以下簡稱IUCN)紅色名錄評級和《中國自然觀察2016》的物種保護狀況評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做出調整,儘快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名錄》。
受威脅物種保護狀況變差
據悉,我國現有的保護物種名錄嚴重滯後,未及時準確地保護我國的瀕危物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於1989年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於1999年頒布,至今分別只進行過一次微調。這兩份名錄中,沒有包括IUCN紅色名錄中涉及中國的405個受威脅物種,同時包含了197個無危種。此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一直處於「討論稿」的狀態,至今尚未正式頒布。
2017年,多家自然保護機構(中國觀鳥組織聯合行動平臺,貓盟CFCA,荒野新疆,中國自然標本館,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自然觀察2016》。這份報告對中國的1085個受威脅物種2000年-2015年間的保護狀況做了評估,包括現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名錄》中的全部物種,以及IUCN紅色名錄中所有受威脅的中國物種。結果顯示,其中狀況改善的物種只有102個,變差的738個,剩下245個信息缺乏。名錄過時導致執法滯後,是受威脅物種保護狀況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保護物種需要梳理調整
張恩迪、馬進委員在他們的提案中,對目前需要調整保護的物種進行了梳理——
勺嘴鷸
一直瀕危,但始終沒有列入名錄。例如勺嘴鷸,IUCN紅色名錄2004年評估為瀕危、2008年調整到極危,目前種群數量估計少於100對。主要威脅是沿海灘涂溼地開發而導致的棲息地破壞。
黃胸鵐
近20年由無危變成瀕危。例如黃胸鵐,2000年IUCN紅色名錄評估為無危種,因被過度捕殺食用,種群驟減,2017年評估為極危。目前不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
還有已列入保護名錄,但級別低於實際瀕危狀況的;已列入保護名錄,但實際並不瀕危的等。
重點保護物種儘快頒布
提案建議依據IUCN紅色名錄評級和《中國自然觀察2016》的物種保護狀況評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做出調整:
IUCN紅色名錄中瀕危、極危兩個等級的物種,調整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在《中國自然觀察2016》中評分低於-2(含)的物種,調整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
旗艦種、傘護種和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物種,調整(或保留)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物種,如大熊貓、雪豹、中華白海豚等;
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討論稿中的物種正式頒布,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原則上對無危和低危物種不移出名錄,只做降級處理。如現保護名錄中的物種,如果是IUCN紅色名錄的無危、近危種,且在《中國自然觀察2016》的評分中高於-1(含),調整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物種;已滅絕的物種單獨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