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布2015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敲響海洋物種保護警鐘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日發布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被調查評估的海洋物種中,其生存狀況喜憂參半,為全球海洋生物保護敲響了警鐘。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顯示,一方面,得益於各沿海國家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出現上升;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捕撈和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非法貿易和外來物種入侵,一些海洋生物則瀕臨滅絕。
 


海洋物種生存狀況有喜有憂

根據該名錄介紹,瓜達盧佩海狗(主要生活在加利福尼亞西海岸以及墨西哥的瓜達盧佩島)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20年代曾兩次被認為滅絕,但目前該物種生存狀況得到較好改善。得益於棲息地保護力度的加強和相關法律的修改完善,例如《美國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的實施,目前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該物種已經由「近危物種」變為「無危物種」,數量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頭~500頭,增加到2010年的2萬頭。資料顯示,在被大規模捕殺之前,瓜達盧佩海狗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附近島嶼的數量曾一度達到20萬頭。

  不同於瓜達盧佩海狗種群生存狀況的改善,紐西蘭海獅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作為世界上最為稀少的海獅之一,紐西蘭海獅在瀕危物種紅色目錄中,已經由「易危物種」變為「瀕危物種」。參與此項研究工作的紐西蘭梅西大學海洋哺乳動物專家路易斯·奇爾弗斯說,多種因素導致紐西蘭海獅瀕臨滅絕,例如疾病、由捕魚活動所導致的棲息地改變,商業捕魚業激烈競爭和意外死亡。

  奇爾弗斯希望新名錄的公布有助於政府部門採取行動,遏制海獅種群數量的下降。「在過去的15年,紐西蘭海獅數量已經下降了50%。如果其數量繼續下降,那麼它們將走向滅亡。」

  今年的瀕危物種名錄還將生活在峇里島洞穴裡的兩種螃蟹,列入「極度瀕危物種」,這主要是由於該物種生活的洞穴受到越來越多的旅遊和集會活動的影響,導致生活在其中的螃蟹瀕臨滅絕。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對該物種及其洞穴進行詳細調查,以便制定正確的保護措施。

  蝦虎魚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種群之一,共有2000多種。在加勒比地區被評估的143種蝦虎魚中,由於1979年~2011年間59%的珊瑚礁棲息地消失,以及獅子魚的入侵,本次有19種蝦虎魚被列入「瀕危物種」。

相關焦點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
    罕見的粉紅色海豚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又稱中華白海豚,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易危」等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也常見於中國東海。剛出生時體呈深灰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
  •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2018-12-19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IUCN啟動新網站發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於12月底啟用新網站https://newredlist.iucnredlist.org/發布《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新網站用戶的界面更為優化,搜索功能更加強大,並利用更有吸引力的彩色格式顯示相關物種受威脅狀態的信息。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物種存續委員會(SSC)和幾個物種評估機構合作於1963年開始編制,每年評估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風險,將物種編入九個不同的保護級別,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性的標準,已被全球廣泛接受和應用。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外發布。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國際海洋新聞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警鐘再次敲響,聚焦《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其中有2.8萬餘個物種瀕臨滅絕。
  • 松茸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即使松茸價格下降,也並未改變其瀕危的事實。松茸一直是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近日,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松茸保鮮期只有3天,曾大量出口日本等地。今年,受疫情影響,出口困難,加之陰雨天較多,松茸產量高,造成價格大跳水,但這並未改變松茸資源銳減的現狀,日漸枯竭。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用好物種名錄 促進自然保護
    從那以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拯救瀕危物種的理念開始廣為傳播。人們還制定了許多物種名錄,瀕危、紅色名錄、保護名錄等詞彙漸漸普及,不時見諸報刊網絡。如果在網上搜索大熊貓,就可以看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易危(VU)等概念。很多公眾並不清楚這些概念的具體涵義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上海動物園裡的大熊貓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一個衡量全球主要物種生存狀況和受威脅情況的清單,將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為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物種又被統稱為受威脅物種。 在夏威夷正在舉行的IUCN大會上,紅色物種名錄專家委員會宣布更新這份名錄,名錄的上一次評估要追溯到2008年。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如今包括82954個種,是全球最大的受威脅物種名錄。其中受威脅的種共23928種,佔被評估的29%。
  • 《2020年鳥類紅色名錄》正式發布:丹頂鶴仍然是「瀕危」!
    《2020年鳥類紅色名錄》正式發布:丹頂鶴仍然是「瀕危」!「如您所見,我們已經更新了《鳥類紅色名錄》,其中包括對許多鳥類評估的更改。最新的評估和物種概況已經在國際鳥盟數據區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網站上公布。」來自國際鳥盟的信息告知綠會工作人員。
  • 最新瀕危物種名錄公布 中國大熊貓保護給力暫時脫險
    2016年9月6日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全球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最新紅色名錄。名錄提到,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年更新一次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此次更新,馬達加斯加近三分之一(31%)的狐猴物種現在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其中98%的狐猴生存受到威脅。而我國的冬蟲夏草出現在了易危物種之列。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11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公園大會上發布最新IUCN紅色名錄。根據紅色名錄,漁業、採伐、礦業、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威脅著太平洋金槍魚、美洲鰻魚、中國河豚和中華眼鏡蛇的生存;棲息地破壞導致馬來西亞軟體動物和世界上最大的地蜈蚣滅絕,同時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生存。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煎餅龜進入「極危」狀態
    IUCN,在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評估物種瀕危程度而嚴格制定的級別 近日,IUCN發布了新版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將超過7000種動物、魚類和植物補充進紅色名錄中。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