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2020-11-23 澎湃新聞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2018-12-19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名錄共包括96951個物種,其中瀕臨滅絕的物種達26840個。

該名錄顯示,一些發展中國家海域的過度捕撈活動正導致如石斑魚之類的魚類數量急劇減少,但同時部分瀕危海洋物種數量(如長鬚鯨)已得到有效恢復。

鯨類恢復初見效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被列為「瀕危」物種的長鬚鯨,首次由「瀕危」類更新為「易危」類物種。西部灰鯨的生存情況也有所改善,其瀕危狀態從「極度瀕危」變為「瀕危」。

長鬚鯨灰鯨

自1976年以來,國際社會開始在北太平洋和南半球海域實施商業捕鯨禁令。同時,自1990年以來,北大西洋的鯨類捕獲量也大幅減少。

「商業捕鯨禁令、國際協議以及各種保護手段的頒布實施,使得這些瀕危鯨類的數量得以恢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鯨類專家組主席蘭德爾·裡夫斯說。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全球鯨類種群數量已達到10萬頭。在西太平洋地區,特別是俄羅斯薩哈林島附近,灰鯨數量明顯增加。

全球西部灰鯨主要棲息地——日本、俄羅斯、韓國、美國和墨西哥等國家籤署了關於保護西部灰鯨種群的合作備忘錄,有效減少了油氣開發以及商業捕撈等工業活動對灰鯨種群生存的威脅。

石斑魚數量銳減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次對167種石斑魚進行了重新評估,結果顯示,全球近13%的石斑魚受到過度捕撈的威脅。石斑魚是一種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海鱸魚,廣泛分布於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石斑魚

據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會定期重新評估名錄上的一些物種,根據獲得的最新數據重新確定這些物種的生存及受保護情況。有關資料證實,拿索石斑魚受到的威脅比想像的更嚴重,狀態已由「瀕危」升級到「極度瀕危」。在加勒比地區,該物種由於過度捕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數量已經下降了80%以上。評估還指出,清水石斑魚和小鱗喙鱸的生存狀況比之前更令人擔憂。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石斑魚和瀨魚專家組聯合主席薛綺雯指出,人口增長引發對魚類資源的過度需求,而漁產品出口的增長也進一步加劇了對魚類資源的捕撈。 「過度捕撈魚類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沿海地區來說,其影響更為突出。」薛綺雯說。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成立於1964年,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全面的動物、真菌和植物物種全球保護狀況信息來源。迄今為止,包括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鳥類、造礁珊瑚和針葉樹在內的許多物種都已得到全面評估。

過度捕撈是主因

海洋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地。然而,過度捕撈是造成眾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北方藍鰭金槍魚。據悉,20世紀90年代,僅西歐地區北方藍鰭金槍魚的捕撈量就達到5萬噸/年。目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種群規模已經萎縮了近80%,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列為極危物種,比我國大熊貓的瀕危級別還要高。

北方藍鰭金槍魚

和北方藍鰭金槍魚相似的,是我們餐桌上更為熟悉的白鱔,也稱鰻鱺。這一歷史悠久的海洋魚類,於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影響和破壞,也會對物種生存構成極大威脅。例如海龜,全球現存的7種海龜中,除了平背海龜,其他6種都處於種群規模快速下降的危險階段,其中稜皮龜、玳瑁與肯氏海龜已被列為瀕危物種。

玳瑁

海鳥類中,如極危鳥類勺嘴鷸,由於其繁育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遷徙途經地用途的改變、中轉站被非法捕獵等因素,近年來數量急劇下降。據國際鳥盟調查顯示,全球尚存的勺嘴鷸已不足200對。如果整體環境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勺嘴鷸將面臨滅絕的命運。

勺嘴鷸(內容來自:觀滄海)

(原標題:《別再吃吃吃、買買買了!「瀕危物種紅名單」已經夠長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外發布。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布2015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日發布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被調查評估的海洋物種中,其生存狀況喜憂參半,為全球海洋生物保護敲響了警鐘。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顯示,一方面,得益於各沿海國家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出現上升;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捕撈和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非法貿易和外來物種入侵,一些海洋生物則瀕臨滅絕。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年更新一次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此次更新,馬達加斯加近三分之一(31%)的狐猴物種現在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其中98%的狐猴生存受到威脅。而我國的冬蟲夏草出現在了易危物種之列。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煎餅龜進入「極危」狀態
    這些聽起來,似乎是隨意編造的詞彙,其實大有來頭 它們是國際組織IUCN,在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評估物種瀕危程度而嚴格制定的級別 近日,IUCN發布了新版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將超過7000種動物、魚類和植物補充進紅色名錄中。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國際海洋新聞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 IUCN啟動新網站發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於12月底啟用新網站https://newredlist.iucnredlist.org/發布《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新網站用戶的界面更為優化,搜索功能更加強大,並利用更有吸引力的彩色格式顯示相關物種受威脅狀態的信息。
  • IUCN公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11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公園大會上發布最新IUCN紅色名錄。根據紅色名錄,漁業、採伐、礦業、農業及其他人類活動,威脅著太平洋金槍魚、美洲鰻魚、中國河豚和中華眼鏡蛇的生存;棲息地破壞導致馬來西亞軟體動物和世界上最大的地蜈蚣滅絕,同時威脅著許多其他物種的生存。
  • 警鐘再次敲響,聚焦《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其中有2.8萬餘個物種瀕臨滅絕。
  • 《2020年鳥類紅色名錄》正式發布:丹頂鶴仍然是「瀕危」!
    《2020年鳥類紅色名錄》正式發布:丹頂鶴仍然是「瀕危」!「如您所見,我們已經更新了《鳥類紅色名錄》,其中包括對許多鳥類評估的更改。最新的評估和物種概況已經在國際鳥盟數據區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網站上公布。」來自國際鳥盟的信息告知綠會工作人員。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物種存續委員會(SSC)和幾個物種評估機構合作於1963年開始編制,每年評估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風險,將物種編入九個不同的保護級別,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性的標準,已被全球廣泛接受和應用。
  • 最新瀕危物種名錄公布 中國大熊貓保護給力暫時脫險
    2016年9月6日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人類活動成物種滅絕首因
    由於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辦「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環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
  • 雲南發布全國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劃分11等級,分類管理
    近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林業局漕澗林場技術人員在野外巡護過程中,發現珍稀瀕危植物「威氏綠絨蒿」。這是大理州境內發現的又一個珍稀瀕危植物。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分類管理?雲南省的經驗是給物種「上戶口」、建健康檔案。繼去年發布省域物種名錄後,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日,雲南省環保廳又發布了全國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目前雲南物種生存狀況怎樣?
  • IUCN紅色名錄發布更新,3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之危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2020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涵蓋了其所監測的120000個物種的變化命運。這份最新名錄顯示,目前,有超過32000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日本發布首份海洋生物紅色名錄 1物種滅絕56瀕危
    據日媒報導,21日,日本環境省與水產廳首次發布了「海洋生物紅色名錄」,對日本境內恐遭滅絕的海洋生物進行了總結。 其中,珊瑚同類之一的小笠原珊瑚被認定為「滅絕」物種,而作為大型鯊魚同類的沙虎鯊等56種海洋生物則被認定為瀕危物種。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敲響警鐘
    在Carcharhinus obsoletus的歷史分布範圍中,面臨著巨大的捕撈壓力,這種物種已經在過去80多年來,沒有任何記錄。這項研究獲得了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支持。因此,該研究人員主張,迫切地需要評估這一物種的滅絕風險狀況,以便能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
    罕見的粉紅色海豚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又稱中華白海豚,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易危」等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也常見於中國東海。剛出生時體呈深灰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
  • 日媒:吃日本松茸和椰子蟹要犯法了 已經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中國小康網7月10日訊 老馬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9日公布了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新版。與日本有關的動植物中,高檔菌類松茸和棲息於衝繩縣的椰子蟹等此次新被列入分為三級的瀕危物種中的第三級。日本鰻依然位於第二級,嚴峻狀況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