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 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種神秘的鯊魚。
這項研究基於中太平洋西部婆羅洲、泰國和越南的三個標本,對這種拉丁學名為Carcharhinus obsoletus的鯊魚進行了描述。它與C. borneensis最為相似,但在牙齒形態、數量和一些形態特徵上有所不同。
在Carcharhinus obsoletus的歷史分布範圍中,面臨著巨大的捕撈壓力,這種物種已經在過去80多年來,沒有任何記錄。這項研究獲得了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支持。
因此,該研究人員主張,迫切地需要評估這一物種的滅絕風險狀況,以便能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於已知的記錄如此之少,在對其完整的歷史分布、生物學、生態系統作用和在當地漁業中的重要性有任何了解之前,它們就有可能早就已從海洋環境中消失了。
綠會宣傳編輯發現,該研究的呼籲顯然是引起了保護界的重視。
因為在後來2020年12月10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發布了一則消息。當天更新的《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歐洲野牛 (Bison bonasus) 種群正在恢復;但是,31個物種已宣布滅絕。[2] 這個更新版本的紅色名錄中,它為被列為了「極度瀕危」(CR)。
該物種最後一次被記錄是在1934年。它在傳統的棲息地和分布區,已經被廣泛捕撈了一個多世紀,那裡現在仍然是世界上過度開發的海洋區域之一。「由於這一物種不太可能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存活下來,因此這條失蹤的鯊魚可能已經滅絕了。」[2,3]
IUCN的新聞稿還指出,在紅色名錄所列物種中,有超過1/4現在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物種的走向滅絕之路,是靜悄悄的。往往,當人們發現物種不見蹤影時,才匆匆把它們貼上「瀕危」的標籤。但是時間或許已經來不及。
它們的「失蹤」,提醒著我們人類需要保護生物多樣性。讓我們仍然懷抱一絲希望,希望將來某一天它們能重新被發現。
文/Littlejane 審/綠茵
【參考資料】
[1] White WT, Kyne PM, Harris M (2019) Lost before found: A new species of whaler shark Carcharhinus obsolerus from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known only from historic records. PLoS ONE 14(1): e0209387.
[2] IUCN: European bison recovering, 31 species declared Extinct – IUCN Red List (2020.12.10)
[3] When nature couldn't heal: The species we lost in 2020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