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施物種保護,需要明確物種的生存/瀕危狀況,首先須建立評定標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自1966年起,先後出版了《哺乳動物紅皮書》和其它動、植物紅皮書,其中提出了瀕危物種等級標準,得到國際的廣泛認同。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完善,IUCN對該等級標準進行了多次修訂,最主要的版本有兩個:①1994年11月IUCN理事會會議正式通過的Mace-Lande物種瀕危等級系統,定義了8個等級,分級標準更加明確且有數量觀念,《1996 IUCN受威脅動物紅色名錄》採用了這個等級標準。②2000年2月IUCN理事會通過由SSC(物種生存委員會)修訂形成的《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3.1版)》(2001),增加「無危(LC)」而成9級體系,並對「受威脅」3個等級(極危、瀕危、易危)分別規定了A-E條量化亞標準;接著又提出《IUCN物種紅色名錄標準在地區水平的應用指南(3.0版)》(2003),增添了「地區絕滅(RE)」和「不宜評估(NA)」2個等級。圖1將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體系「應用於全球」和「應用於地區水平」的兩個結構綜合為一。其中,用楷書–虛線將應用於地區水平時須增加的兩級(RE、NA)在總結構中顯示出來。去掉這兩級就是應用於全球評估的瀕危等級體系。
IUCN[3.1(2001)版本]對物種瀕危等級標準作了明確定義,本文摘其要簡述如下:
①絕滅(Extinct,EX):沒有理由懷疑其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的分類單元,為絕滅。
②野外絕滅(Extinct in the Wild,EW):該分類單元系已知其只生活在圈養、栽培條件下。
③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該分類單元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
④瀕危(Endangered,EN):該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標準,但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
⑤易危(Vulnerable,VU):該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瀕危標準,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後,其野生種群面臨絕滅的機率較高。
⑥近危(Near Threatened,NT):該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瀕危、易危標準,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後,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脅等級。
⑦無危(Least Concern,LC):該分類單元被評估未達到極危~近危標準,為無危。廣泛分布和種類豐富的分類單元都屬於該等級。
⑧數據缺乏(Data Deficient,DD):該分類單元沒有足夠資料可直接或間接地根據其分布或種群狀況評估其絕滅的危險程度。
⑨未予評估(Not Evaluated,NE):該分類單元未經應用本標準進行評估。
上述「分類單元」術語,「代表種或種以下的分類學水平,包括沒有正式描述過的生物型」。3個「受威脅」等級各5條量化亞標準甚具體詳細,可查閱其譯文(汪松等《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三章,2004)。
IUCN[2.3(1994)版本]比對[3.1(2001)版本],其①~⑤級及末兩級(DD、NE)都基本一致;兩版本的主要差別,一是3.1版增加了「無危(LC)」級而成9級體系;二是第⑥級在2.3版本中稱「低危(LR)級」並分3個亞級:〈a〉依賴保護(Conservation Dependent,cd );〈b〉接近受危(Near Threatened,nt);〈c〉略需關注(Least Concern,lc)。
IUCN《紅皮書》《紅色名錄》和瀕危物種等級標準,是科學家做的學術總結,本身不具法律效力,但可為各國的
圖2.汪松主編《紅皮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
自然法律法規制定,以及政府、非政府組織的保護決策提供科學的可靠依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社會公眾提供物種瀕危信息,為科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世界不少國家因而相應出版了本國的紅皮書和紅色名錄。我國由汪松等編著的獸、鳥、魚、兩棲–爬行4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於1998年出版,《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也自2004年起出版。前書參照IUCN 1994標準,根據中國國情使用6個等級(野生滅絕〈Ex〉、國內絕跡〈Et〉、瀕危〈E〉、易危〈V〉、稀有〈R〉與 未定〈I〉);後書則採用了IUCN 2001-2003新版標準。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項目由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生物多樣性工作組(BWG)主持,並得到IUCN-SSC全球紅色名錄項目技術上的支持。自2000年7月始,至2003年底完成,邀請了100多位相關的專家,對中國範圍內(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 10 211種動植物的物種絕滅危險程度進行了評估,2004年8月開始出版,全套共6卷書,第一卷為9000多個動植物種的《紅色名錄》(Red List),包括物種名稱(學名、中文名、英文名)、中國分布佔全球的比例、評估的瀕危等級以及所依據的標準和理由,IUCN全球評估等級(截止2003年底)等;後5卷分別為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和植物卷冊,內容為中國分布的6000種左右的受威脅物種的評估資料。該書哺乳綱的分類系統乃依據Wilson等《Mammals Species of the World》(第三版),從而基本上同國際現行分類系統接軌。這
圖3.汪松,解焱主編《紅色名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是一個劃時代的成果,是我作為生物多樣性大國,在21世紀之初對物種現狀做的一次現階段的、全面的、科學的評估,揭示了我國不同類群的動植物種和生境面臨的威脅,為進一步監測及保護物種奠定了科學基礎。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對齧齒動物共評估了2目11科的225個分類單元(其中,齧齒目依Wilson新系統,將鼯鼠類〈科〉歸入松鼠科、林跳鼠類〈科〉歸入跳鼠科,倉鼠科的沙鼠亞科轉入鼠科,再將鼢鼠類和竹鼠類〈科〉結合而新立鼴形鼠科)。表1列出其評估的分項統計數,由此可知,225個分類單元齧齒動物中,屬於瀕危、易危佔4.44%、10.67%,近危佔6.22% ,三者合計佔21.33% 。其中,處於「瀕危」級的,齧齒目有河狸 Castor fiber、溝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林睡鼠Dryomys nitedula、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 sichuanensis、小狨鼠Hapalomys delacouri和滇攀鼠Vernaya fulva,共6種,兔形目有高黎貢鼠兔Ochotona gaoligongensis、伊犁鼠兔Ochotona iliensis、柯氏鼠兔Ochotona koslowi和黑鼠兔Ochotona nigritia,共4種。至今僅河狸已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溝牙鼯鼠已列入國「三有」動物保護名單。而「易危」的24種,僅巨松鼠Ratufa bicolor、海南兔 Lepus hainanus和塔裡木兔Lepus yarkandensis等3種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復齒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等5種鼯鼠及2種松鼠、2種豪豬列入國「三有」動物保護名單。這就是說,至少還有8個瀕危、12個易危物種,已處於「受威脅」狀態卻尚未列入法定保護名單,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缺口還相當大。而這裡講的是齧齒動物,它們乃獸類中增殖和恢復能力特強的類群,所以顯示的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該項目總的評估結果是:脊椎動物受威脅(極危、瀕危和易危)的比例為35.92%,接近受威脅(近危)的比例為8.47%;無脊椎動物分別為34.74%和12.44%;裸子植物分別為69.91%和21.23%;被子植物分別為86.63%和7.22%。皆顯著高於齧齒動物瀕危比例!]
由該名錄得到的好消息也有,例如:雪兔—東北與阿爾泰之亞寒帶針葉林的代表性動物,肉精美,皮可用,在林區被大量捕殺,數量急劇下降,1988年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1998《紅皮書》評估尚是「易危」物種。2004《紅色名錄》再評估,已恢復為「無危」級,應是立法保護的效益!
——這正是《物種紅色名錄》向世人傳遞的警訊:物種瀕危尚在加劇,立法保護可收功效!物種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為了明天,為了孩子,大家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