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外發布。這份報告顯示,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領導制定的一份衡量全球物種生存和受威脅狀況的清單,將物種的瀕危級別根據瀕危程度劃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等7級。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又統稱為「受威脅」。今天更新的IUCN紅色名錄收錄的82954個物種中,有23928個正遭受滅絕的威脅,佔比28.9%。此次更新結果可謂喜憂參半,既有瀕危程度加重的趨勢,表明保護行動取得積極成果的好消息,同時還有曾經歸為滅絕而重新發現的物種。
中國政府的一系列保護工作成效得到了積極認可。由於有效的森林保護和恢復工作,之前被列為「瀕危」級別的大熊貓被改為「易危」,這一瀕危狀況的改善是對中國政府有效保護這一物種的認可。然而,氣候變化仍可能在未來80年中造成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減少超過35%,從而抵消過去20年中取得的成果。要保護這一標誌性物種,必須採取持續有效的森林保護措施並關注新出現的威脅。中國政府推進現有物種保護政策的努力就是積極的一步,必須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以保證其有效實施。
同樣由於成功的保護行動,藏羚羊的瀕危級別也從「瀕危」降為「近危」。1980年代至1990年代早期,為了獲取珍貴的藏羚羊絨毛(用於製成昂貴的沙圖什披肩,而羊絨不能被剪切或梳理,盜獵者只能殺羊取皮,製作一條披肩需要3至5張羊皮),幾近瘋狂的盜獵活動導致藏羚羊數量曾經從將近100萬隻急劇減少至65000至72500隻。此後,中國政府嚴格的保護措施使得藏羚羊數量目前已恢復至約10萬至15萬隻。
其他保護成功的案例還包括澳大利亞特有的刺巢鼠(「易危」降為「近危」)、尖尾兔袋鼠(「瀕危」降為「易危」)等。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非法捕獵,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靈長類動物——東部大猩猩,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在過去20年中,東部大猩猩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了70%,目前全球僅存少於5000隻。其兩個亞種之一的東部低地大猩猩,從1994年的16900隻減少到2015年的3800隻,20年減少了77%。殺害或捕捉大型類人猿早就是違法的,但捕獵依然是東部低地大猩猩消失的最大威脅。東部大猩猩的另一亞種山地大猩猩的數量則有所上升至880隻。至此,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東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都已被列為「極危」物種,而剩下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則是「瀕危」級別。大型類人猿距離滅絕又近一步。
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和其他九傢伙伴機構還共同宣布了一項宏大的計劃,將在未來5年中投入超過一千萬美元,使IUCN紅色名錄評估的物種數量到2020年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