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6日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
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
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全球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最新紅色名錄。名錄提到,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去年2月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有1864隻野生大熊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說,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改善「證明中國政府保護這種動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貓棲息需要的竹林。
另一個國際環保組織「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環保官約翰·魯濱遜告訴法新社記者:「很少有物種能夠從(瀕危)名單上被劃掉,這說明保護措施有效。」
與此同時,藏羚羊的數量也有可觀增長,評級從「瀕危」連降兩級成為「近危」,一舉摘掉「受威脅物種」的帽子。
不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醒,大熊貓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可能只是暫時的。以全球變暖為主要形式的氣候變化或許將在下一個80年內毀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竹林,大熊貓生存將再度面臨威脅。現階段,共有82954種動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將近三分之一處於「極危」、「瀕危」或「易危」狀態,面臨滅絕危險。
同在地球村,大猩猩等6個類人猿物種生存狀況卻每況愈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說,東非大猩猩、西非大猩猩、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都處於「極危」狀態,「與滅絕僅有一步之遙」;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被列為「瀕危」物種。(鄭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