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隨著近現代以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相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卻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野生動物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失去家園和食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熊貓。一直以來我國在動物保護,尤其是大熊貓身上花費了巨量的精力,如今付出有了回報,我們達成了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動物之一,一身黑白相間的毛皮和憨態可掬的身材讓它們躋身世界最可愛的動物行列,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世界自然基金會甚至把大熊貓作為形象大使。野生大熊貓主要生活在我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是一種在地球上存在了至少800萬年的動物界「活化石」。
歷史上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棲息地曾覆蓋上至北京,下至越南的大片區域,隨著氣候的演變和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原本人跡罕至的原始山林被開發,大熊貓的棲息地一縮再縮,它們賴以生存的竹子的生長也受到了影響。再加上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非常低,使得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少。
在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中,野外大熊貓的數量不足1600隻,但人工繁育的大熊貓數量卻有所提高。2011年時全球圈養大熊貓333隻,截至2018年11月,數量提高到了548隻,其中單2018年新出生的大熊貓就有45隻,幼崽成活率高達93.75%。中國在大熊貓保護領域的貢獻有目共睹,2016年時,原本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定為「瀕危」等級的大熊貓降了一個等級,變成「易危」。
瀕危等級的降低是世界對我國大熊貓保護成果的肯定和支持,我們以此而自豪,要知道所有上了瀕危名錄的生物中,只有極個別等級被下調。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大熊貓由瀕危變易危不是說它就沒有危險了,事實上它們還是處在滅絕的邊緣,只是情況相比過去要稍微緩和一些,我們在動物保護這個問題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