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消息,該組織已將雪豹從紅色名錄裡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去年,IUCN也將大熊貓做了同樣的調整。與「大熊貓被降級」一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多方質疑。全球範圍內一些頂級的專家和最一線的研究者,都表達了不同意見。
臥龍保護區的一位一線雪豹研究人員就表示「非常不贊同」,四川省林業廳野保站的一位負責人則稱,這次調整不會影響對雪豹的保護程度。
雪豹不再「瀕危」?
引發野生動物保護界爭論
雪豹,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高寒山地食物鏈裡的最頂端物種,被稱作「雪山之王」。同時因為習性極其隱蔽,不易被觀察到,也被稱作「雪山隱士」。雪豹的棲息地分布在中國、哈薩克斯坦、阿富汗等地,但據研究,全球60%的雪豹生活在中國。不同於大熊貓這樣的旗艦型物種,人類對雪豹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尚沒有對雪豹大規模、系統性調查的數據。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發布消息稱,基於新的雪豹種群調查數據,他們已經將雪豹(Panthera uncia)從瀕危(EN)類別,「降級」為易危(VU)類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物種劃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
去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新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大熊貓由「瀕危」轉列為「易危」,引發野保界的熱議。
同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很多質疑。
了解並不充分
多名研究人員:「非常不贊同」
現年已經84歲的美國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是世界頂尖的大熊貓、雪豹研究者。在得知IUCN調整對雪豹的評級後,他通過媒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夏勒坦言人類對雪豹的了解還很不充分,全世界60%左右的雪豹生活在中國西部高原地區,全世界的研究者對這一區域內的雪豹生存狀況都還不甚了解。IUCN使用的雪豹種群數量,是基於現有調查條件下的最佳估計,「這些調查區域相對於雪豹的實際棲息地來說,實在太少了。」
四川是雪豹的重要棲息地,也是成都的「原住民」,在大邑、崇州的高海拔山地,一直都有雪豹活動。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雪豹研究者施曉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日前也留意到了雪豹被降級的消息。「我不了解IUCN的專家是如何得到的現有雪豹種群數據,我對這個評價是很不贊同的。」施曉剛多年來關注雪豹,去年以來系統性地分析、研究雪豹在臥龍的生存狀況。施曉剛稱,首先是IUCN掌握的雪豹數量未必準確,「全球三分之二的雪豹生活在中國,目前我國還沒有對雪豹有系統性、大規模的調查,這一塊數據是缺失的。」施曉剛介紹,調查雪豹數量需要巨大而又細緻的工夫,「每隻雪豹都有獨一無二的紋路,我們現在的調查,是用紅外相機拍下的照片做比對,再結合其他條件,得出種群數量。」
除了數量,施曉剛更為擔憂的是雪豹的生存環境。他介紹稱,人類的活動給雪豹生存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多,放牧和雪豹的食物巖羊爭奪了草場,使雪豹食物缺乏。而且一些地方人與雪豹的衝突愈演愈烈,為了給牲畜爭取草場,近年來還耳聞有向雪豹投毒的事情。「還有就是人類活動,區域開發造成的雪豹種群割裂,沒有了繁殖條件、基因交流,雪豹近親繁殖增多,這會導致雪豹種群生存更加困難。」
四川省林業廳野保站的一位負責人則表示,他不是很看重IUCN對雪豹的這一次調級。「IUCN的調整不會影響到雪豹在我國的保護級別,也不會影響國際瀕危物種國際貿易管理。」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李秀明
圖據視覺中國
編輯|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