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從瀕危「降級」易危 四川野保站表示不會調整保護程度

2021-01-13 紅星新聞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消息,該組織已將雪豹從紅色名錄裡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去年,IUCN也將大熊貓做了同樣的調整。與「大熊貓被降級」一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多方質疑。全球範圍內一些頂級的專家和最一線的研究者,都表達了不同意見。

臥龍保護區的一位一線雪豹研究人員就表示「非常不贊同」,四川省林業廳野保站的一位負責人則稱,這次調整不會影響對雪豹的保護程度。

雪豹不再「瀕危」?

引發野生動物保護界爭論

雪豹,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高寒山地食物鏈裡的最頂端物種,被稱作「雪山之王」。同時因為習性極其隱蔽,不易被觀察到,也被稱作「雪山隱士」。雪豹的棲息地分布在中國、哈薩克斯坦、阿富汗等地,但據研究,全球60%的雪豹生活在中國。不同於大熊貓這樣的旗艦型物種,人類對雪豹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尚沒有對雪豹大規模、系統性調查的數據。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網發布消息稱,基於新的雪豹種群調查數據,他們已經將雪豹(Panthera uncia)從瀕危(EN)類別,「降級」為易危(VU)類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物種劃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

去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新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大熊貓由「瀕危」轉列為「易危」,引發野保界的熱議。

同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很多質疑。

了解並不充分

多名研究人員:「非常不贊同」

現年已經84歲的美國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是世界頂尖的大熊貓、雪豹研究者。在得知IUCN調整對雪豹的評級後,他通過媒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夏勒坦言人類對雪豹的了解還很不充分,全世界60%左右的雪豹生活在中國西部高原地區,全世界的研究者對這一區域內的雪豹生存狀況都還不甚了解。IUCN使用的雪豹種群數量,是基於現有調查條件下的最佳估計,「這些調查區域相對於雪豹的實際棲息地來說,實在太少了。」

四川是雪豹的重要棲息地,也是成都的「原住民」,在大邑、崇州的高海拔山地,一直都有雪豹活動。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雪豹研究者施曉剛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日前也留意到了雪豹被降級的消息。「我不了解IUCN的專家是如何得到的現有雪豹種群數據,我對這個評價是很不贊同的。」施曉剛多年來關注雪豹,去年以來系統性地分析、研究雪豹在臥龍的生存狀況。施曉剛稱,首先是IUCN掌握的雪豹數量未必準確,「全球三分之二的雪豹生活在中國,目前我國還沒有對雪豹有系統性、大規模的調查,這一塊數據是缺失的。」施曉剛介紹,調查雪豹數量需要巨大而又細緻的工夫,「每隻雪豹都有獨一無二的紋路,我們現在的調查,是用紅外相機拍下的照片做比對,再結合其他條件,得出種群數量。」

除了數量,施曉剛更為擔憂的是雪豹的生存環境。他介紹稱,人類的活動給雪豹生存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多,放牧和雪豹的食物巖羊爭奪了草場,使雪豹食物缺乏。而且一些地方人與雪豹的衝突愈演愈烈,為了給牲畜爭取草場,近年來還耳聞有向雪豹投毒的事情。「還有就是人類活動,區域開發造成的雪豹種群割裂,沒有了繁殖條件、基因交流,雪豹近親繁殖增多,這會導致雪豹種群生存更加困難。」

四川省林業廳野保站的一位負責人則表示,他不是很看重IUCN對雪豹的這一次調級。「IUCN的調整不會影響到雪豹在我國的保護級別,也不會影響國際瀕危物種國際貿易管理。」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李秀明

圖據視覺中國

編輯|餘孟祥

相關焦點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保護及研究
    「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該名錄通常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較為全面的名錄,也是反映生物多樣性狀況的權威指標之一。從等級上來看,從瀕危(EN)到易危(VU)通常被說成是「降級」了。去年大熊貓的瀕危等級曾被從「瀕危」調整為了「易危」,當時引起了我國輿論的關注。
  • 雪豹從瀕危物種名單剔除 三江源區雪豹數量1000隻以上
    基於新的可用數據,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雪豹從瀕危類別,調整為易危類別。從等級上來看,從瀕危到易危意味著保護級別降級了。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從1986年到2008年間的7次評定中,雪豹的瀕危等級都是瀕危類別。而在當前版本的紅色名錄中,雪豹已經顯示為易危。
  • 會被自己的長尾巴萌到的生物——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啦!
    在我們的滾滾被「降級」之後,最近又有一種動物的瀕危身份被「降級」啦沒錯,就是這貨——雪豹!據BBC報導,雪豹不再是瀕危物種經過5位國際專家,為期3年對雪豹種群數量的調查研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決定將雪豹從「瀕危」降至「易危」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保護雪豹及其生態系統刻不容緩
    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基於新的雪豹種群調查數據,將雪豹從瀕危類別「降級」為易危類別。該調整一度引發熱議:這是否意味著雪豹種群狀況已經改善,不需要特別保護了呢?記者日前在廣東深圳召開的國際雪豹保護大會上獲悉,由於氣候變化、人為活動影響、盜獵和非法貿易等因素的威脅,雪豹保護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鍾欣 攝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摘要]針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保護級別降低一事,國家林業局回應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圖/東方IC  當地時間9月4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美國夏威夷大會上,該組織在其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降低一級變為易危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導語: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隨著近現代以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相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直以來我國在動物保護,尤其是大熊貓身上花費了巨量的精力,如今付出有了回報,我們達成了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動物之一,一身黑白相間的毛皮和憨態可掬的身材讓它們躋身世界最可愛的動物行列,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世界自然基金會甚至把大熊貓作為形象大使。
  • 三江源:全球雪豹連片分布最集中地區
    當然,全球12個雪豹分布國政府多次攜手環保人士齊聚比什凱克,共商雪豹保護大計,交流雪豹研究保護成果,也極大地喚起了人們對雪豹這一美麗大貓的興趣和關注。  初步估計三江源區雪豹有1000隻以上  記者: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的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從等級上來看,從瀕危到易危通常被說成是降級了。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青海海東首次發現雪豹!
    趙昌宏介紹,近幾年,北山林場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措施,巖羊、馬麝、馬鹿分布越來越多,根據野生動物食物鏈分析判斷,林場內可能存有雪豹,但此前從未捕捉到雪豹影像。「雪豹母子的發現,證明該區域內有穩定的雪豹家庭群,且食物資源豐富。路線調查結果也揭示了雪豹主要食物——巖羊的數量應有三四百隻。」連新明說。趙昌宏表示,北山林場內轄一鎮一鄉,居住人口13000餘人。
  • 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原標題: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我們走過大樹,經過巨石。這寒冬最後的冰雪,企圖拖垮我們攀爬的鬥志,打消我們進山的念頭。雖然肩頭的背囊越發沉重,但我們每個人的心裡灑滿陽光。乾糧給了我們力量,泉水給了我們活力,在一片笑聲中,我們又踏上了徵程。」孟戰歌是一位在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20多年的老林業人,他在自己的「貓調日記」中這樣寫道。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是第八個「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雪豹是中東亞高山環境裡最頂層的捕食者和旗艦物種,被譽為「雪山之王」,是高山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這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對瀕危動物的保護,而目前中國動物保護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使大熊貓的瀕危等級下降了,目前大熊貓已經從瀕危變成了易危物種了。
  • 國際保護同盟評估丹頂鶴受脅等級,提出瀕危降到易危,是喜還是憂
    近日,IUCN國際保護同盟正在評估丹頂鶴的受脅等級,有人提出要將丹頂鶴的受脅等級由瀕危(EN)降到易危(VU),一般來說,如果受脅等級下調,說明一個物種的種群數量穩步提升,保護效果顯著,可對於丹頂鶴來說並非如此。
  • 新疆電視臺專訪雪豹董事長:降級對不起球迷,依舊會...
    新疆電視臺專訪雪豹董事長:降級對不起球迷,依舊會為新疆足球堅守!距離11月20日的保級大戰過去已經一周,自從雪豹在點球大戰中不敵黑龍江FC遺憾降級之後,眾多關心新疆足球的球迷朋友也一直在問,降級後的新疆天山雪豹會何去何從。
  • 為什麼說雪豹是最沙雕的貓科動物
    從這也能看出,雪豹被自己嚇到,那幾乎是家常便飯,至於這個慫勁的程度有多深,那得看雪豹的另一大標誌性特徵:#雪豹總是被自己的孩子嚇到#大自然有時候很怪。雪豹自然沒不能免俗,與尾巴之間的戰鬥,同樣是他們一生中的必修課:「不來個託馬斯迴旋咬到你,我看你是不知道誰是今天的舞王。」不過,雪豹咬尾巴,相比其他生物來說,似乎咬的更有價值。因為它們似乎真的非常需要把尾巴放在嘴中,獲取某種程度的安定感。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雪豹保護基金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侯雪靜)為加強雪豹及其山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雪豹保護基金」,為公眾教育和社區參與等相關保護工作籌集資金。這是記者21日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雪山之王—中國雪豹保護攝影展」上了解到的。
  • 大熊貓脫離「瀕危」名單,四川、陝西、甘肅將建起國家級保護公園
    人們常常被大熊貓的憨態可掬所徵服,而忘了它們退居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六個山系,小種群滅絕的風險依舊突出。去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首次從「瀕危」降為「易危」。一年過去,第一財經N+深入陝西秦嶺,以2004年成立的觀音山自然保護區為原點,探訪國寶「降級」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