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2020-12-05 騰訊網

[摘要]針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保護級別降低一事,國家林業局回應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河南新安縣龍潭大峽谷熊貓館熊貓。圖/東方IC

  當地時間9月4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美國夏威夷大會上,該組織在其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降低一級變為易危。對此,中國國家林業局昨天回應表示,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來看,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表示,我們的確應該為現在所取得的這一成就感到欣喜,但與此同時,必須清楚,野生大熊貓依然面臨嚴峻的生存風險,仍需更廣泛的保護措施。

  □變化

  大熊貓降級但仍存在滅絕危險

  據了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環保組織,也是自然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唯一作為聯合國大會永久觀察員的國際組織。1948年在法國楓丹白露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格朗。

  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指標之一。

  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

  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全球大會上,世界

  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最新紅色名錄。名錄提到,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去年2月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有1864隻野生大熊貓,數量增長了16.8%。

  IUCN在其官網上發布的消息中如此表述: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改善「證明中國政府保護這種動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貓棲息需要的竹林。但同時,氣候變化將會在未來80年導致大熊貓的主要食物——竹子的數量減少逾35%,因此現在其處境「易危」,仍面臨滅絕危險,仍需繼續實施廣泛的保護措施。

  4種類人猿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此外,在這份報告中,IUCN還提到,藏羚羊的情況也有所好轉,可觀的增長,讓藏羚羊的評級從「瀕危」連降兩級成為「近危」,一舉摘掉「受威脅物種」的帽子。

  另一個國際環保組織「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環保官約翰·魯濱遜告訴記者:「很少有物種能夠從(瀕危)名單上被劃掉,這說明保護措施有效。」

  但是,同在地球村,大猩猩等6個類人猿物種生存狀況卻每況愈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說,東非大猩猩、西非大猩猩、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都處於「極危」狀態,「與滅絕僅有一步之遙」;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被列為「瀕危」物種。

  名錄特別提到東非大猩猩「處境危險」,目前全球數量僅有5000隻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減少。過去20年來,戰爭、捕獵和人類

  侵佔棲息地使得東非大猩猩的數量「災難性地減少了70%以上」。

  東非大猩猩的一個亞種東非低地大猩猩,數量從1994年的1.69萬隻急劇減少到2015年的3800隻。好在另一個亞種山地大猩猩數量出現小幅增長,不過數量也僅有880隻左右。

  專家指出,對於大猩猩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捕獵。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英格·安德森說:「今天是讓人難過的日子,因為IUCN的紅色名單表明,我們正在消滅我們的一些近親。」

  其實,不光動物,全球許多植物也逐漸走向滅絕。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會的舉辦地夏威夷,415種當地植物中的38種被評為「滅絕」,4種為「野外滅絕」,87%當地物種為「受威脅」。

  □回應33個局域種群大熊貓過半滅絕風險高

  昨天,針對IUCN將大熊貓保護級別降低一事,國家林業局回應表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並提出4個不應降級的原因。

  國家林業局介紹,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管理,大熊貓保護取得初步成效。根據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2003年的1596隻增加到2013年的1864隻,增長了16.8%;圈養種群數量從164隻增加到375隻。

  但國家林業局認為,IUCN的報告是根據相關數據和技術指標,從理論上做出的判斷。國家林業局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著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鬆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就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因此,繼續強調大熊貓的瀕危性並不是危言聳聽。

  >>主要原因

  ◎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種群仍面臨生存風險。大熊貓僅分布於川、陝、甘三省的狹窄地區,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等因素的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個體數量小於30隻、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群有22個,個體數量小於10隻、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群有18個。

  ◎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大熊貓局域種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圈養個體間的基因交流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大熊貓基因交流,以保持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維持種群生存活力。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根據IUCN的消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80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保護管理能力仍需加強。部分大熊貓分布區存在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普遍偏低等情況,嚴重製約了大熊貓保護成效,保護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聲音大熊貓已成21世紀野生動物保護標誌

  其實,大熊貓除了是中國的國寶外,在世界上也擁有很高的地位。作為全球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其會徽就是一隻大熊貓。WWF創始人之一、自然主義者、畫家彼得·斯科特,於1961年以熊貓為原型設計了WWF的機構標誌。1980年WWF成為第一個在中國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組織,開始參與大熊貓的保護工作。

  昨天,WWF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指出,大熊貓的保護境況凝聚了全球千萬人,共同參與到野生物種保護的事業中來,發現問題並且努力做出改變。今天大熊貓生存狀況的好轉正給了我們所有人看到希望的機會。

  WWF中國總幹事盧思騁說,「我們的確應該為現在所取得的這一成就感到欣喜,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楚,野生大熊貓依然面臨嚴峻的生存風險,相當一部分棲息地正因為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因素飽受威脅。更重要的是,全球野生大熊貓數量也僅有1864隻。」

  「大熊貓代表了20世紀野生物種保護的面貌:在某一物種永久消失前我們必須果斷採取行動對其進行保護。」蘭博蒂尼說,儘管大熊貓種群的持續恢復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它已可以成為21世紀野生物種保護的標誌。相信通過建立和深化政府、當地社區、非政府組織、企業以及個人之間多方合作,一定可以共同應對更複雜的保護挑戰,守護自然景觀,保障與人類未來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野生物種的生存環境。

  >>IUCN紅色名錄

  近3萬個物種接近滅絕邊緣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一個衡量全球主要物種生存狀況和受威脅情況的清單,於1963年開始編制,將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物種又被統稱為受威脅物種。

  如今,這份紅色名錄中已包括82954個種,是全球最大的受威脅物種名錄。其中,23928種動植物被列入「極危」、「瀕危」或「易危」狀態,面臨滅絕危險,約佔被評估的29%。

  海南師範學院教授、爬行動物生態學學者史海濤表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目前在世界上也有較高的認可度。據史海濤介紹,目前全世界約有100多個國家認可該組織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也包括中國,「跟其他同類組織相比,這個數字算是相當高的了。」

  義大利薩皮恩扎大學的哺乳動物專家卡洛·龍迪尼尼說,與2008年的紅色名錄相比,如今已評估的哺乳動物裡近28%都面臨著滅絕威脅,增加了3%。

  比如平原斑馬,捕獵致使其數量在過去14年間從66萬匹下降到50萬匹,評級也從「無危」升為「近危」。

  京華時報記者衛張寧馬金鳳

相關焦點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據澎湃新聞9月5日報導,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斯瑪特說。9月5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向澎湃新聞發來回應聲明,其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上海動物園裡的大熊貓。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導語: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隨著近現代以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自然的能力相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卻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野生動物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失去家園和食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熊貓。一直以來我國在動物保護,尤其是大熊貓身上花費了巨量的精力,如今付出有了回報,我們達成了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瀕危變易危。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
  • 國家林業局剖析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
    在脊椎動物中,大熊貓、朱䴉、金絲猴、揚子鱷等47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僅分布在中國。為留住大自然中這些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我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在部分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方面, 形成在世界範圍內可資借鑑與推廣的成功經驗。
  • 國家林業局:蘆山地震未發現受傷或震死的大熊貓
    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介紹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情況。中新社發 張勤 攝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陳康亮)21日,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總工程師嚴旬在北京表示,大熊貓作為野生動物,活動的海拔高度隨著季節變化而不同。蘆山地震發生在春季時分,熊貓多在高海拔地區,儘管地震對熊貓的棲息地造成較大破壞,但並沒有發現很多受傷或者被震死的熊貓。
  • 大熊貓脫離「瀕危」名單,四川、陝西、甘肅將建起國家級保護公園
    人們常常被大熊貓的憨態可掬所徵服,而忘了它們退居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六個山系,小種群滅絕的風險依舊突出。去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首次從「瀕危」降為「易危」。一年過去,第一財經N+深入陝西秦嶺,以2004年成立的觀音山自然保護區為原點,探訪國寶「降級」後的故事。
  • 雪豹從瀕危降為易危 專家:不應放鬆保護及研究
    「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該名錄通常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較為全面的名錄,也是反映生物多樣性狀況的權威指標之一。從等級上來看,從瀕危(EN)到易危(VU)通常被說成是「降級」了。去年大熊貓的瀕危等級曾被從「瀕危」調整為了「易危」,當時引起了我國輿論的關注。
  •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
    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成就之一:大熊貓瀕危級別下降,從瀕危變易危這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對瀕危動物的保護,而目前中國動物保護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使大熊貓的瀕危等級下降了,目前大熊貓已經從瀕危變成了易危物種了。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級,網友:中國動物保護上最大的成就之一,驕傲
    不過好在我們也有很多令人滿意的成就,比如在拯救野生動物方面,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展了對一些瀕危品種動植物的保護工作,比如我們的國寶,就是我們國家在動物保護這方面的最大成就之一,通過不懈的努力,已經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終於成功的將大熊貓的瀕危等級降了下去。作為我們國家的特有動物大熊貓憑藉著自己可愛的外表和懶散的性格,徵服了一票的粉絲。
  • 雪豹從瀕危「降級」易危 四川野保站表示不會調整保護程度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消息,該組織已將雪豹從紅色名錄裡的瀕危降為易危。而去年,IUCN也將大熊貓做了同樣的調整。與「大熊貓被降級」一樣,這次調低雪豹的受威脅程度,也受到了多方質疑。全球範圍內一些頂級的專家和最一線的研究者,都表達了不同意見。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中國大熊貓野化訓練。 鍾欣 攝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最新瀕危物種名錄公布 中國大熊貓保護給力暫時脫險
    2016年9月6日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
  • 大熊貓作為動物界的頭號明星,是怎樣從瀕危物種變成易危物種的?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我們國家的象徵,這種天生黑白雙色的動物雖然屬於熊科Ursidae的物種,是戰力高強的猛獸,但由於它們外表呆萌可愛、行為憨態可掬,而且沒什麼作為熊科猛獸的覺悟和架子,所以受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它的一舉一動,都是教科書般的賣萌。
  • 這幾種野生動物被降級處理了!欣慰!
    那就是這幾種動物從「瀕危級」被移除,並且做了降級處理。它們走向滅絕邊緣的命運由人類而起,也是通過人類的不懈努力將它們挽救回來。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標誌,大熊貓儼然已成為了瀕危物種保護最重要的象徵。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瀕危還是易危,聽誰的?
    1 陝西大熊貓保護區面積十年增長近一倍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全球性環保組織,其於1963年開始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
  • 青頭潛鴨數量比大熊貓少得多 系國際極度瀕危物種
    一大波「鴨中大熊貓」現身黃陂青頭潛鴨數量比大熊貓少得多,系國際極度瀕危物種上個月,67歲的攝影愛好者——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張全茂先生與攝友們一道,兩次前往黃陂祁家灣一湖邊拍鳥時,拍到了成群「青頭潛鴨」安居樂業的溫馨場面,他與攝友們對著照片一隻一隻地數,發現至少有200隻「青頭潛鴨」。
  • 保護瀕危物種正當時
    「在中國,一部分瀕危物種,尤其是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或者已經開展保護工程的物種,其生存狀況有明顯改善,比如大熊貓、朱䴉、麋鹿等,但這只是一小部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原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科學與保護項目主任聞丞介紹對筆者說。   生物多樣性的總體趨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地理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