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是重要的森林資源。中國野生動物特有屬種多。在脊椎動物中,大熊貓、朱䴉、金絲猴、揚子鱷等47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僅分布在中國。
為留住大自然中這些獨特而美好的生靈,同時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貢獻,我國不斷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在部分瀕危物種的搶救性保護方面, 形成在世界範圍內可資借鑑與推廣的成功經驗。
在4月8日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即將到來之際,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楊超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採訪,對大熊貓、東北虎、藏羚羊、朱䴉、川金絲猴、麋鹿、梅花鹿、亞洲象、揚子鱷、白鶴十大瀕危物種的保護案例進行了解讀。
1大熊貓被譽為我國「國寶」和「活化石」,是世界範圍內廣受喜愛的中國特有珍稀獸類,主要分布於四川、陝西和甘肅。
野生大熊貓性成熟較晚,交配產仔的時間更晚,繁殖率較低且幼仔死亡率較高,妨礙了種群恢復。各山系大熊貓棲息地破碎程度不同。對局部小種群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滅絕風險將不斷加大。
對此,我國採取了加強人工繁育、加強棲息地保護等措施,成功攻克了人工繁育大熊貓發情難、受孕難、幼仔存活難3個難題,實現了圈養種群的自我維持和快速增長,建立多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和大熊貓繁殖研究中心,在中西部地區實施「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
2東北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虎類亞種,也是現存體重最大的肉食性貓科動物。中國的東北虎多分布於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東部山地。
曾經,由於分布區呈孤島狀分布,東北虎成為分布區邊緣物種,面臨較大的滅絕概率。
2001年12月,我國在吉林省建立首個東北虎和遠東豹保護區——琿春東北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東北虎棲息地實行嚴格保護管理,並採取了人工和自然相結合的修復手段,大幅提升棲息地質量,為在中俄邊界地區棲息的東北虎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2017年8月,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家自然資源資產和國家公園管理機構。
3藏羚羊是中國特有物種,也是青藏高原動物區系的典型代表。藏羚羊棲息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區交界的可可西裡,是海拔4000米-6000米的雪域高原,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無人區。
20世紀90年代,由於境外藏羚羊絨及其製品貿易的興起,致使藏羚羊開始遭到盜獵者獵殺並被走私出境。走私藏羚羊絨嚴重威脅了藏羚羊的生存,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青海可可西裡的藏羚羊數量下降超過了50%。
中國政府立即行動起來,在加強國內執法的同時,加強國際執法協作,共同打擊偷獵走私。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藏羚羊從「瀕危」降為「近危」,連續降低兩個級別。
4朱䴉是全球瀕危鳥類,被譽為「東方寶石」。
朱䴉一度被認為已經在野外滅絕,直至1981年5月,在陝西洋縣八裡關鄉姚家溝發現了一個數量僅為7隻的朱䴉種群,是當時世界上唯一倖存的野生朱䴉種群。
朱䴉被重新發現後,陝西省洋縣林業局成立了「秦嶺一號朱䴉群體4人保護小組」,開展生態觀察與保護。隨後,保護力度逐步加大。2000年開始,陝西朱䴉自然保護區逐步形成「保護站+巡護員+農戶」的朱䴉監護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2005年,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
人工繁育技術突破也是朱䴉保護的重要手段。2002年,人工飼養朱䴉自然孵化育雛研究工作開展,並成功掌握了人工繁育朱䴉技術。
如今,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朱䴉野外保護體系,其種群數量已發展到2600餘只。
5川金絲猴為亞洲特有種,是典型的森林樹棲靈長類。
川金絲猴為廣布種,約11000隻,人工繁育種群僅幾百隻。
中國建立了分布有(或可能有)川金絲猴的自然保護區38個,其中主要用作保護川金絲猴的有15個。隨著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川金絲猴的棲息地得到了保護。
2007年,為讓金絲猴安度寒冬,科研人員嘗試讓金絲猴接受別的食物。經過5個月的磨合,蘋果成為神農架金絲猴的美食。神農架川金絲猴人工補食實驗的成功,既是保護川金絲猴的寶貴經驗,也是中國珍稀野生動物保護與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6麋鹿是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鹿科動物。1900年左右,麋鹿種群在中國基本滅絕。1985年,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與英國烏邦寺籤訂了「麋鹿重引入中國項目」。當前,中國已實現把圈養麋鹿放歸野外,並成功恢復了可自我維持的自然種群。
麋鹿回歸後,中國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拯救保護麋鹿物種,在原生地繁殖擴群、恢復種群。我國23個省份的67處動物園、公園和7處自然保護區飼養了麋鹿,其中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4處。
目前,麋鹿由1988年的近百頭發展到5000多頭,種群增長了50倍。江蘇、湖北等3省的4處麋鹿原生地恢復了4群近千頭野生麋鹿群,結束了中國150多年來沒有野生麋鹿的歷史。在種群數量增長同時,麋鹿的繁殖率、成活率、年遞增率等各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
7中國境內的野生梅花鹿有6個亞種,分別為東北亞種、山西亞種、河北亞種、華南亞種、臺灣亞種、四川亞種。
一度以來,過度捕獵是造成中國梅花鹿種群數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此外,梅花鹿分布區的旅遊開發活動活躍,也會對梅花鹿種群恢復構成負面影響。
不過,隨著一系列梅花鹿自然保護區以及相關保護區的建設,野生梅花鹿棲息地保護網絡逐步建立,共有25個自然保護區為梅花鹿提供棲息地。全國野生梅花鹿種群數量超過7700隻。
此外,中國還開展了梅花鹿人工繁育技術攻關,並掌握人工繁育技術,人工養殖梅花鹿種群近百萬頭,為數十萬戶農戶家庭提供了就業增收機會。
8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中國的野生象僅分布於雲南省南部與緬甸、寮國相鄰的邊境地區。
多年來,人象衝突一直「戰火不息」,主要表現為:象取食、破壞經濟作物和人工設施,而人通過多種方式驚嚇驅趕象。
幸運的是,經過多年的調查監測,雲南已全面掌握全省境內分布的40多個亞洲象野外種群活動情況,包括GPS記錄點地理坐標,象群來向、活動,取食植被類型等信息,輸入GIS系統進行信息分析,並對沿線過往車輛和人群進行監控、疏導和警示,避免了人象衝突的發生。
9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
棲息地所在地人類活動活躍,對揚子鱷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大量施用農藥化肥致使揚子鱷中毒死亡及意外殺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為保護揚子鱷及其棲息地不受汙染危害,嚴禁在核心區和緩衝區內大規模集中飼養雞、鴨、鵝、豬、牛等家禽、家畜,嚴禁建設重化工等汙染型企業,從而有效地避免或減少汙水和汙染物對揚子鱷棲息地的破壞。
中國揚子鱷的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繁育已具相當規模,種群數量超過萬條。近5年來,累計新增揚子鱷超萬條,目前存欄數達15000條,並具備了年增2000條的繁育生產能力,放歸野外的揚子鱷已成功實現自然繁殖。
10在我國越冬的白鶴種群主要集中在江西鄱陽湖,數量約為3500隻-4000隻。
白鶴的繁殖成功率和棲息環境都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為此,我國先後在白鶴遷徙路線上和越冬地建立了若干保護區和溼地公園,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白鶴保護地網絡體系。根據白鶴遷徙和越冬的時間特點,白鶴保護地上的各保護區和溼地公園,定期開展白鶴種群監測,了解白鶴棲息地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特點。
經過多年的保護,白鶴東部種群數量從最初發現的91隻,已增長到目前的約4000隻。
(原題為《中國十大野生動物物種保護案例:為世界留住獨特美麗|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 • 獨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