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9月5日報導,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斯瑪特說。9月5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向澎湃新聞發來回應聲明,其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上海動物園裡的大熊貓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一個衡量全球主要物種生存狀況和受威脅情況的清單,將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物種又被統稱為受威脅物種。
在夏威夷正在舉行的IUCN大會上,紅色物種名錄專家委員會宣布更新這份名錄,名錄的上一次評估要追溯到2008年。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如今包括82954個種,是全球最大的受威脅物種名錄。其中受威脅的種共23928種,佔被評估的29%。
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局2015年2月發布的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野生大熊貓1864隻,這比低谷時期1985年到1988年的1114隻增加了750隻。
IUCN紅色名錄哺乳動物評估專家卡羅•羅迪尼尼告訴記者,考慮到大熊貓的野生種群在緩慢地恢復,IUCN決定將它在名錄中「降級」。羅迪尼尼認為,保護的成功主要來自於對偷獵的打擊和棲息地的恢復。但是有研究認為,氣候變化將會使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減少35%,這將可能它們的種群再次下降。另外,它們還面臨著棲息地破碎化等威脅。
藏羚羊
除此外,藏羚羊的保護也傳來了好消息。IUCN決定將其從瀕危降為近危。這表示它們的種群雖然暫時沒有減少的威脅,但如果不進行持續的保育努力,將可能再次受到威脅。
藏羚羊絨製成的披肩過去在國際市場上受到追捧,1980年代之前可可西裡槍聲不斷,藏羚羊數量從20萬隻銳減到不到2萬隻,被IUNC定為瀕危物種。但隨著持續不斷地打擊盜獵和建立保護區,藏羚羊的種群現在逐漸恢復到當初的20餘萬隻。
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維東參與了多次藏羚羊考察,他說對藏羚羊的瘋狂盜獵自2002年左右減少並得到控制,他曾經見過上千頭藏羚羊產仔。但是目前日益增長的人類活動,比如開礦仍對藏羚羊的生存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不過,瀕危紅色物種名錄的更多帶來的是壞消息。
蘇門答臘猩猩
與人類基因最為相近的哺乳動物類人猿,其6個種中有4個物種被劃定為極危,意味著它們離滅絕只有一步之遙。它們是東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婆羅洲猩猩、蘇門答臘猩猩。
生活在非洲中東部的東部大猩猩如今種群數量不到5000隻,在過去20年間這個數量下降了70%之多。它的亞種東非低地大猩猩數量從16900減少到僅有不足3800隻。
羅迪尼尼說,與2008年瀕危紅色物種名錄的評估相比,如今已經評估的哺乳動物中28%面臨著生存威脅,比過去增加了3%。」非法盜獵和棲息地喪失是全球哺乳動物面臨的最大威脅,」他表示。
動物生存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對於植物來說,它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就在IUCN大會的舉辦地夏威夷,外來物種的入侵嚴重威脅著本地植物的生存。在IUCN評估的415種夏威夷本地植物中,有87%的物種被認為受到威脅。
夏威夷植物專家組的成員馬特•基爾說,「人們眼中的夏威夷依然非常美麗,儘管夏威夷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形勢並沒有扭轉。島嶼的生態是脆弱的,而夏威夷的情況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其他島嶼上。」
9月5日下午,國家林業局向澎湃新聞發來回應聲明,其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以下為聲明全文:
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仍需加大保護力度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全世界珍貴的自然遺產。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管理,大熊貓保護取得初步成效。根據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2003年的1596隻增加到2013年的1864隻,增長了16.8%;圈養種群數量從164隻增加到375隻。
近日一些媒體報導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報告,將大熊貓瀕危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國家林業局認為,IUCN的報告是根據相關數據和技術指標,從理論上做出的判斷。國家林業局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著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
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棲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脅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種群仍面臨生存風險。大熊貓僅分布與川、陝、甘三省的狹窄地區,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為幹擾等因素的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群。個體數量小於30隻、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群有22個,個體數量小於10隻、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群有18個。
二是種群交流狀況有待改善。受棲息地破碎化影響,大熊貓局域種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體制的影響,各大熊貓圈養單位圈養個體間的基因交流不足。需進一步加強大熊貓基因交流,以保持整個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維持種群生存活力。
三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根據IUCN的消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80年大熊貓賴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將對大熊貓的生存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是保護管理能力仍需加強。部分大熊貓分布區存在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一線工作人員專業技能普遍偏低等情況,嚴重製約了大熊貓保護成效,保護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鬆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就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因此,繼續強調大熊貓的瀕危性並不是危言聳聽。
下一步,我們仍需繼續堅持不懈地加強大熊貓保護工作。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物種的保護要求,加強大熊貓保護。我國計劃開展大熊貓及棲息地保護工程建設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等工作,繼續開展大熊貓棲息地保護與恢復,加強科技與公關和人才培養,促進野生種群復壯,提升大熊貓保護管理水平,推動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數據:
受威脅物種 23928
滅絕 855
野外滅絕 68
極危 5107
瀕危 7602
易危 11219
近危 5323
低危 238
無危 39053
缺乏數據 13489
(澎湃新聞 石毅 刁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