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4日發布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不再把大熊貓列為「瀕危」物種,原因是由於中國的努力,大熊貓的生存狀況已有改善。與此同時,東非大猩猩類人猿等則徘徊在滅絕邊緣。
目前,將近2.4萬種動植物被紅色名錄評估為「受威脅」,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仍任重而道遠。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1963年開始編制,每4年進行一次重要更新,被認為是記錄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指標之一。
該名錄將物種保護級別分為9級,最高為「滅絕」,其次是「野外滅絕」。往下順延的「極危」、「瀕危」和「易危」3個級別統稱「受威脅」,之後是「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
在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的全球大會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最新紅色名錄。名錄提到,由於中國持續不懈的努力,大熊貓的數量在緩慢增加,因此對大熊貓的評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中國去年2月發布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有1864隻野生大熊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說,大熊貓生存狀況的改善「證明中國政府保護這種動物的努力行之有效」,其中包括大力重建熊貓棲息需要的竹林。
另一個國際環保組織「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環保官約翰·魯濱遜告訴法新社記者:「很少有物種能夠從(瀕危)名單上被劃掉,這說明保護措施有效。」
與此同時,藏羚羊的數量也有可觀增長,評級從「瀕危」連降兩級成為「近危」,一舉摘掉「受威脅物種」的帽子。
同在地球村,大猩猩等6個類人猿物種生存狀況卻每況愈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說,東非大猩猩、西非大猩猩、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都處於「極危」狀態,「與滅絕僅有一步之遙」;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被列為「瀕危」物種。
名錄特別提到東非大猩猩「處境危險」,目前全球數量僅有5000隻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減少。過去20年來,戰爭、捕獵和人類侵佔棲息地使得東非大猩猩的數量「災難性地減少了70%以上」。
東非大猩猩的一個亞種東非低地大猩猩,數量從1994年的1.69萬隻急劇減少到2015年的3800隻。好在另一個亞種山地大猩猩數量出現小幅增長,不過數量也僅有880隻左右。
專家指出,對於大猩猩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捕獵。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幹事英格·安德森說:「今天是讓人難過的日子,因為IUCN的紅色名單表明,我們正在消滅我們的一些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