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2021-01-20 中國水產


圖為據世界自然基金會2018《地球生命力指數報告》

「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衡量長江健康與否的重要標誌,就是長江生物的生存狀況。

2018年11月3日~4日,由農業農村部和湖北省政府主辦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在武漢舉行。作為此次論壇的四個分論壇之一,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2018年11月4日召開,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門、非政府組織及企業代表200餘人,共同把脈「長江精靈」的未來。

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是論壇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些長江精靈的保護形勢十分嚴峻——白鱀豚、白鱘等長江水生野生動物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物種瀕臨滅絕。

旗艦物種就像一把傘,保護好旗艦物種,就保護了傘下的生物和環境。保護好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動物,就是保護長江母親之河。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出臺的《關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實施以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代表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搶救性保護行動。

這些「長江精靈」目前的生存狀態如何?還需要採取哪些保護措施?這些都成為論壇交流的熱點。

白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其吻形長如象鼻也叫「象魚」,重可達千斤,歷史上分布在長江和錢塘江,已有15年未被發現。

分布於西部的四川、陝西以及東北部的黑龍江等省區,體形修長,最大者體長可達2米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又稱達氏鱘,已連續1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長江江豚:

從瀕危升到極度瀕危江豚保護形勢比大熊貓更嚴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長江江豚成為長江唯一的哺乳動物。長江江豚的保護形勢到底有多嚴峻?

2018年11月4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用一組數據,將大熊貓與江豚的保護相比較、相借鑑,指出長江江豚極度瀕危的現實。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中國「國寶」大熊貓將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而長江江豚,自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極危」物種以來,一直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

從種群數量來看,國家林業局去年8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野生大熊貓為1864隻,比上世紀80年代增加67%,圈養大熊貓為518隻。農業農村部去年最新公布數據顯示,長江江豚為1012頭,比上世紀90年代下降76%,比2012年下降32%,雖然大幅下降趨勢得到有效控制,但處於極度瀕危的現狀沒有改變。「二者的保護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李彥亮說,保護大熊貓的各級保護區多達67處,面積達258萬公頃,佔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66.8%。而江豚的各級保護區僅9處。

科研方面,江豚的研究力量與研究成果嚴重不足。「我國建立的大熊貓研究專家庫的人數過百,而江豚科研隊伍僅數十人,專家更是以個位數來計。」李彥亮說,科研力量的不足,導致了江豚研究的諸多空白。目前,江豚人工繁育存活率較低,相關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突破。「還有一個差距,是科普的欠缺。」李彥亮說,大熊貓目前已輸出至17個國家的22個動物園,全世界公眾認識大熊貓,進而關注或參與到大熊貓的保護,而大多數人還只是從視頻、從照片中認識長江江豚,「我們有必要讓更多的人看到江豚,認識它,了解它,進而關愛它,保護它。」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在有條件的科研單位和水族館建設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人工馴養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中華鱘:

長江裡最後一種江海洄遊的大型魚類洄遊產卵場的中華鱘僅剩20餘尾

「白鱘已不見蹤影,中華鱘作為長江裡最後一種江海洄遊的大型魚類,是長江的縱向連通性的重要指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說,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長江頂級生態位物種,其群體數量最能直觀反映長江生態環境的變化。

和恐龍同時代的中華鱘,是現存最古老的魚類。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利用鱘魚的記載——《周禮·天宮·獸人》「春現王鮪」,鮪就是鱘魚。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魚子醬」的記載。《詩衛風·碩人》「鱣大者千餘斤,可蒸為臛,又可作鮓,魚子可為醬」,鱣即鱘魚。

目前,白鱘已在長江中難覓蹤跡,長江鱘也無自然繁殖的觀察記錄。

1981年葛洲壩截流以來,長江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快速下降,2009年列入IUCN紅色目錄CR級(極度瀕危),2013、2015、2017年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間斷,物種延續岌岌可危。危起偉透露,根據2017年冬天的監測,洄遊到葛洲壩產卵場的中華鱘親本僅剩20餘尾。「溼地圍墾、河岸硬化、岸線開發、航道疏浚、採石挖砂、涉水工程等使得棲息地喪失、退化;重金屬汙染、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汙染則影響了中華鱘的繁殖能力。」危起偉說,導致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宏觀生態格局改變導致棲息地的喪失和功能下降,環境汙染導致物種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下降,過度捕撈、非法捕撈導致種群數量減少。

在危起偉看來,旗艦物種種群變化的狀況往往反映了一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中華鱘自然種群的衰退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退化,對中華鱘的保護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反映長江生態保護的效果。「瀕危和滅絕的是長江中的物種,但帶來的後果是長江生態系統的衰退和崩塌。」

2015年,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組織編寫的《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開始實施。危起偉介紹,作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入庫項目,三峽庫區中華鱘「陸-海-陸」接力保種基地已規劃完成,將開展中華鱘生活史關鍵環節生境保護和分段馴養繁育,通過人工技術條件滿足中華鱘江海洄遊習性需求。目前,項目可行性報告已通過農業農村部評審,作為儲備項目計劃近年啟動。

秦嶺細鱗鮭為中國所特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瀕危物種。「長江女神」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11年之後,2018年4月,環保志願者焦少文在安徽蕪湖銅陵板子磯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認定為「高度疑似」。

松江鱸魚是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蘇軾《後赤壁賦》中就有「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語。原為名貴食用魚類,現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恐龍同時代的中華鱘,是現存最古老的魚類。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後,長江江豚成為長江唯一的哺乳動物。

胭脂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珍稀魚種,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由於人為濫捕導致數量下降,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俗稱「鱔王」,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及以南的錢塘江、閩江等江河。

長江鱘:

已連續1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長江鱘子三代繁育今年獲成功

已18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發生的長江鱘,似乎離我們有點遙遠。2018年11月4日,筆者從論壇獲悉,這一長江旗艦物種的繁殖成果令人欣慰——2018年9月,長江鱘子三代繁育首獲成功,目前6萬餘尾長江鱘子三代幼苗生長良好。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又稱達氏鱘。1970年以來,由於過度捕撈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鱘棲息地被破壞,2000年以後再沒有檢測到長江鱘自然繁殖發生,野外種群幾乎滅絕。

2018年9月2日,「長江鱘子三代苗種繁育技術研究」階段成果獲專家組驗收通過。這意味著,這一在地球上生存了1.5億年的古老物種,可持續人工群體已經建立,離自然種群的修復更進了一步。

目前,長江鱘人工保種群體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不同世代梯隊,包括長江原種、成熟子一代、成熟子二代和子三代苗種,為長江鱘的種群恢復和資源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工保種的野生長江鱘只剩21尾,而且它們已經進入高齡階段,長江鱘物種的延續,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說。

2018年5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除了在長江上遊自然江段實施長江鱘規模化增殖放流外,還將在長江上遊的幹支流建立若干個馴養繁育基地,並建立人工群體和放流群體的遺傳資源庫,實現對放流個體的遺傳譜系跟蹤管理。

拯救瀕危物種在行動

2018年10月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實施以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為代表的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搶救性保護行動。其中,在三峽庫區、長江故道、河口、近海等水域建設一批中華鱘接力保種基地,開展中華鱘生活史關鍵環節生境保護和分段馴養繁育,通過人工技術條件滿足中華鱘江海洄遊習性需求。

開展長江鱘親本放歸和幼魚規模化放流,補充野生資源,推動實現長江鱘野生種群重建和恢復;加強長江江豚棲息地保護,開展長江中下遊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行動;在有條件的科研單位和水族館建設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人工馴養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建立中華鱘、長江鱘人工馴養繁育基地以及長江江豚基地;遷地保護場所,加快提升中華鱘、長江江豚等重點保護物種涉及的保護區等級。此外,還將科學確定、適時調整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保護等級,依法嚴懲破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及其生境的違法行為。

長江水生生物家底

長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流域有魚類424種,其中特有魚類183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已達92種,列入《CITES》附錄的物種已近300種。

在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涉及長江流域魚類9種,分別是一級保護動物白鱘、中華鱘、長江鱘,二級保護動物花鰻鱺、川陝哲羅鮭、胭脂魚、金錢䰾、松江鱸魚、秦嶺細麟鮭。此外,還有兩種水生哺乳動物,白鱀豚和江豚。

長江瀕危魚類已達92種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國家針對單一流域出臺的第一個水生生物保護方面的文件。文件共8個部分、22條具體政策措施,基本涵蓋了有關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從國家政策頂層設計的高度確立了相關制度框架和措施體系。《意見》的貫徹實施,將有力推動恢復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減緩重點物種瀕危程度、改善生態功能、優化生態環境,讓長江母親河早日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願景。

長江作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大河,水域生態類型多樣,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是地球上極其寶貴的淡水生物寶庫,對於維繫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統計,長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多達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擁有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等這些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生物11種。還有長江特有的魚類170多種,所以保護的責任尤其重大。

當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達到了92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物種已經接近30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女神」白鱀豚已經多年沒有見到,是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數量急劇下降,現在的數量只有大熊貓數量的一半;「淡水魚之王」白鱘,從2003年以來已經連續15年沒有見到蹤跡;國寶中華鱘,野生群體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難以穩定自然繁殖;作為淡水養殖產業支柱的「四大家魚」的魚苗發生量,即每年新生的魚苗幼育的數量,持續下降,現在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總體上,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持續衰退,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魚類資源趨於小型化、低齡化,珍稀水生動物的瀕危程度在加劇,甚至部分珍稀特有物種正在滅絕或者瀕臨滅絕。

目前,農業農村部正就遼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禁漁期制度公開徵求意見,爭取早日實現七大流域能夠全部實行禁漁休漁管理。

圖/文:趙徵南

來源:中國漁業報

相關焦點

  • 長江江豚:留下那抹微笑
    她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但實際數量僅相當於大熊貓的一半—近30年來,從2700多頭銳減到1012頭。
  • 長江江豚擬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19日,國家林草局、農業農村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擬升級長江江豚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長江江豚被稱為長江中的」微笑天使「 ,他們性格活潑,智商相當於3-5歲人類孩童。根據2017年科考結果顯示,長江江豚僅存約1012頭,數量比大熊貓還少。
  • 瀕危物種!在海寧出現過,數量比大熊貓還少,現在要升級啦!
    對方通過現場拍攝的視頻確認了這隻類似海豚的「大魚」就是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江豚。江豚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這隻江豚個頭不大,專家推測,大約之前是退潮的時候來不及遊回深水區域,因此擱淺。江豚離開自然水域的時間越長,其生命危險就越大。深諳此理的救援人員顧不得脫鞋子就爬下了江堤。
  • 原創 長江江豚保護刻不容緩
    但儘管如此,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仍然在經歷「過山車一般的衰退」。    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將長江江豚的瀕危等級從「瀕危」調整為「極危」,其程度僅次於「野外滅絕」。    受訪專家認為,作為長江水生生物鏈頂層物種,江豚瀕危說明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如不強化搶救性措施,未來10年之內,長江江豚可能徹底滅絕。
  • 救救長江江豚
    在今年出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長江江豚提升至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等級的提升意味著形勢的嚴峻。其實,江豚是站在水體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可是長江的生存空間並不大,留給頂端生物的容錯率也很小。更糟糕的是,江豚水生的特性,讓對水感到陌生的人類難以長期予以跟蹤,它們也無法依靠賣萌獲取更多關注。
  • 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哪個更瀕危一些?_澎湃新聞-ThePaper
    首先摳一摳字眼,「江豚」在淡水裡和海水裡都有,是不同的亞種。一般如果表達的是淡水裡的江豚,建議使用「長江江豚」更加準確,這裡我覺得你應該指的就是長江江豚吧!如果非要進行比較的話,我個人覺得長江江豚更加瀕危一些:首先,它們的數量更少,下降的速度更快;其次,它們的生境——長江比海洋更加的惡劣:漁業資源枯竭、航運及其繁忙、水體汙染嚴重等等;再次,從保護措施上看,針對長江江豚已經採取了遷地保護、人工繁殖等措施,需要「保種」了,中華白海豚目前還不用擔心它們的繁育問題,但並不代表可以很樂觀,中華白海豚自己的問題也很嚴重。
  • 長江江豚擬升一級保護
    新修訂的《名錄》有哪些亮點,對更好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怎樣的意義?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擬新增物種比原先受保護物種總量還多長江江豚、藍鯨等50多個物種擬升為一級保護憨態可掬的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目前僅存1000餘頭。
  • 長江江豚該怎麼保護
    我國目前有野生大熊貓1864隻,數量比上世紀80年代的1164隻增長了67%,67個保護區覆蓋了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66.8%。長江江豚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現存1012頭,數量比1990年的3600頭下降了76%,而豚類自然保護區只有9處,保護形勢比大熊貓嚴峻得多。
  • 獻給長江江豚的四季戀曲
    意味著比大熊貓還少。「危在旦夕」四個字,用在江豚身上,簡直是寫實。環境治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柴立元亟呼:長江保護刻不容緩,江豚保護刻不容緩!各界心痛:科研部門、政府機關、NGO、企業家、教師、學生、漁民、明星……紛紛加入江豚保護者隊伍。
  • 三農三人談:長江裡的「大熊貓」現在還好嗎?
    三農三人談:長江裡的「大熊貓」現在還好嗎?在長江裡,白鱀豚、白鱘、江豚都被譽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白鱘和白鱀豚都已功能性滅絕,江豚的數量只有1012頭,相當於國寶大熊貓數量的一半。那麼,白鱀豚和白鱘為什麼功能性滅絕?如何對江豚進行保護?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 長江江豚擬調整為一級保護動物
    長江江豚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物種名錄列為極危物種,本次調整考慮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據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十條關於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進行調整的有關規定,經組織科學評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共同形成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
  • 長江江豚等擬升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等50多個物種擬升為一級保護憨態可掬的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目前僅存1000餘頭。前不久,湖北武漢有市民在江邊釣魚時,看到10多頭長江江豚在江面嬉戲跳躍。過去數十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影響,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不斷萎縮,瀕臨滅絕,不斷有專家和保護組織呼籲將長江江豚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 南京再現江豚 被稱「水中大熊貓」15年內或消失
    記者了解到,這是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少見。  市民:  五六隻江豚突現下關江面  遊客史先生稱,江面上油亮的黑脊背,就像家中養的黑豬,每頭都有百斤以上,它們起起伏伏,轉體靈活,能在南京看見如此「怪物」,不禁令人喜出望外。
  • 江豚,滅絕還是保護?
    為了拯救長江江豚這一瀕危野生動物,他們下洞庭、長江巡邏,勸導漁民不要濫捕濫撈;手持自費印刷的江豚保護資料、招貼畫,在市民中宣講,連今年春節都沒有休息。他們只有一個目的:為子孫守護這一珍貴物種,永遠留住江豚的微笑!  江豚是啥?江豚就是長江水生生物的「國王」,是「水中大熊貓」  「你知道熊貓嗎?你知道江豚嗎?」
  • 阜新關注:長江江豚等擬升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等50多個物種擬升為一級保護憨態可掬的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鯨豚類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目前僅存1000餘頭。前不久,湖北武漢有市民在江邊釣魚時,看到10多頭長江江豚在江面嬉戲跳躍。過去數十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影響,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不斷萎縮,瀕臨滅絕,不斷有專家和保護組織呼籲將長江江豚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 長江江豚: 微微一笑很傾城
    輕哺乳動物,一胎一仔,江豚是中國特有的動物,更是目前長江中唯一的鯨類動物。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萬年,被稱作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僅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
  • 淺談長江10年禁漁對江豚的影響,瀕危物種是否能因此改變命運?
    對於那些保護江豚的志願者來說,這一幕足以讓所有人歡欣鼓舞。而對於那些吃瓜群眾來說,這樣的場景也足以引起人們的熱議,使江豚這一瀕危物種得到更多的關注。通告上說,從今年起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都要進行為期十年的禁漁計劃,使長江能夠休養生息。雖然從現實層面上來講,長江十年禁漁和江豚的出現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假如真的實行了十年禁漁的計劃,那麼對於長江裡的江豚而言,顯然是大有好處的。
  • 長江江豚升獨立物種 「獨立」意味著保護更加緊迫
    海江豚資料圖片  被譽為長江中「微笑精靈」的江豚,如今僅剩1000頭左右,比野生大熊貓還稀有,而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和海洋江豚屬於同一物種。而如果成為獨立的物種,就意味著長江江豚成為這個物種僅存的族群了,一旦長江江豚滅亡,地球上就又少了一個物種。而根據目前普查的初步結果,長江江豚僅剩1000頭左右,比上世紀90年代的上一次普查減少了一半還多,甚至少於野生大熊貓的數量,成為瀕危物種。
  • 江豚是否會像白鰭豚一樣,從長江流域中消失呢?
    根據種群中成熟個體不足2500隻可列為瀕危物種的國際標準,長江江豚已進入瀕危物種名錄。非法捕撈和過度捕撈、水汙染、航運發展、航道整治等是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瀕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江豚面臨著與白鰭豚同樣的威脅,上述因素繼續威脅著江豚及其生存環境。毫無疑問,人類活動是造成江豚困境的原因。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白暨豚  白暨豚有著水中大熊貓的稱呼,可見人們對它們的重視和喜愛,白暨豚生存的歷史大概2500萬年時間,是長江中的大型魚類,也是唯一一種僅生活在淡水中的鯨類,生活在從南昌到上海長江入海口長達   長江江豚  江豚俗稱江豬,是我國長江獨有的鯨豚類動物,在長江主幹道中曾經非常常見,如今,江豚屬於國家準一級保護動物,棲息於長江幹流以及鄱陽湖、洞庭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