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在鄱陽湖江西都昌城西碼頭江豚暫養點,工作人員在網捕江豚,準備外遷
■ 上世紀90年代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還有2700頭左右,如今已不到1000頭
■ 如不強化搶救性措施,未來10年之內,長江江豚可能徹底滅絕
■ 目前最為現實的辦法是加強對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
■ 江豚的保護處於無序狀態,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一個以長江江豚為代表的水生生物保護規劃
在長江經濟帶推進建設中,作為我國珍貴淡水獸類的長江江豚生存狀況一直備受輿論關注。不斷出現的江豚死亡案例和急速衰減的種群數量引發公眾普遍擔憂。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國內豚類保護專家和保護區工作人員發現,儘管採取了野外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江豚種群仍在經歷「過山車一樣的衰退」。目前,非法捕魚、船隻幹擾、保護區措施執行不力等,都對江豚保護構成威脅。專家判斷,保護長江江豚已經進入最後的10年機遇期,要防止江豚重蹈白鰭豚消失的覆轍,從現在起加強保護已刻不容緩。
江豚生存境況堪憂
作為長江珍稀物種的代表,長江江豚的生存狀況一直備受關注。但最近一年,江豚非正常死亡的消息頻現報端。據環保志願者不完全統計,2015年公開報導過的江豚死亡案例就在20例以上。今年1月23日,洞庭湖再次發現死亡江豚,疑被船隻螺旋槳旋轉打擊致死。
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發起人、秘書長姜盟說,對長江江豚的關注凝聚了普通民眾對整個長江水生態的關注。國家應該從立法和執法層面拿出具體措施,不能讓江豚成為下一個消失的白鰭豚。
實際上,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制定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相結合針對性保護長江江豚的策略。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中下遊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先後設立近10個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並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自然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保護。這些舉措對整個長江漁業資源和江豚的保護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儘管如此,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仍然在經歷「過山車一般的衰退」。
201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將長江江豚的瀕危等級從「瀕危」調整為「極危」,其程度僅次於「野外滅絕」。
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楊光介紹,從全流域的調查結果看,上世紀90年代,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還有2700頭左右,到2006年,這一數字下降到1800頭。最近一次的調查是在2012年,只發現1040頭。可以肯定地說,現存長江江豚數量已經不到1000頭。江豚不僅在衰退,而且衰退速度越來越快。
受訪專家認為,作為長江水生生物鏈頂層物種,江豚瀕危說明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如不強化搶救性措施,未來10年之內,長江江豚可能徹底滅絕。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介紹說,根據1993年前後各15年收集的長江江豚標本製作的生命表推算,從2006年以後的15至25年內,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會下降到200頭以下,到達滅絕的邊緣。
2012年的長江豚類考察報告顯示,2006至2012年,長江江豚種群在整個長江幹流中的下降速率是13.7%,而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2006年,這一數字是6.4%。下降速率翻倍,意味著長江環境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留給人類可能的保護江豚、採取措施的時間又大大縮短。保守估計,已經不到10年。
江豚「保種」迫在眉睫
湖北長江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長江中遊唯一的自然保護和遷地保護結合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在九曲荊江的上遊。保護區內21公裡的長江故道成為江豚自然生息的寶地。2015年年底,農業部組織對保護區內江豚進行全面普查,結果發現自2010年來的5年裡,保護區內江豚數量從22頭增至60頭,繁殖速度從原來的每年2至3頭增長到現在的5至6頭。
天鵝洲國家級保護區副主任張振華告訴記者,保護區5年間江豚數量實現翻番,而且這次普查還發現了9頭懷孕的江豚,如果順利明年還將增加9頭江豚。「這個普查結果說明遷地保護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有利於江豚的自然繁衍」。
位於江蘇鎮江的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保護區的典型。根據不完全統計,鎮江豚類保護區的核心區目前有江豚20頭,觀測數量保持在這個水平。
王丁表示,相比於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的效果更好。從天鵝洲保護區的江豚數量來看,「保種」的任務基本可以實現。張振華介紹說,近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全社會對生態保護越來越重視,農業部設立專門的機構,並將江豚的「地位」提升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和救護措施等,使得遷地保護區成為江豚生存的「避難所」。
多重因素威脅江豚生存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對2008至2015年8月間死亡的200多頭江豚進行的分析發現,造成江豚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包括飢餓、螺旋槳擊傷和電擊、迷魂陣等非法捕魚措施。
近年來,江豚生存環境的真實寫照是:邊灘建碼頭、中間航道走船、上下遊建大壩、水體汙染。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廢汙水量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從2005年的296.4億噸增加到2014年的338.8億噸,共增加42.4億噸,總增幅達14.3%。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介紹說,他曾在長江中遊一江段進行調查,沿岸城市和工廠向長江直排汙水,現在雖然得到一定治理,建起了汙水處理廠,但是效果仍然不樂觀。「而沿岸工礦企業的排汙口上報的是一兩處,但實際上達幾百處。」
據媒體披露,僅在長江新螺段的一個國家級原地保護區裡,自2006年以來,就有大約20~30個涉水工程相繼審批通過,上馬動工。偷排廢汙水、涉水工程等導致長江整體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過度捕撈和水利開發,也對漁業資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壞,致使江豚餌料匱乏。江蘇鎮江長江豚類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朱孝鋒介紹說,2010年,保護區對周邊江段漁業資源進行科考,結果發現,經過此前沿岸3000多戶漁民的多年捕撈,保護區江段的魚類,只夠維持20頭江豚的「口糧」。鎮江保護區附近的焦北灘,原本有近萬畝蘆葦灘地,是鯽魚、鯉魚繁殖的絕佳場所,但如今已基本無水。
姜盟介紹說,在威脅長江江豚生存的主要因素裡,非法捕魚是最主要的問題。漁具纏繞、定置網和電打魚等很可能誤傷江豚甚至致死。2015年上半年,南京江豚保護協會對蘇皖等地新近20例江豚死亡案例進行歸因,發現有三成江豚死於窒息。「這意味著,江豚被過密的漁網困住,或者電暈沉到水底,根本無法出水換氣。此外,電捕魚還損害江豚神經系統,可能使江豚失去捕魚、生殖等能力。」姜盟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介紹說,長江江豚僅靠聲納辨別方向和環境,但頻繁的船隻過往對此造成了嚴重幹擾。根據2012年最新長江豚類考察報告對過往船隻的記錄,如以科考船作為參照,平均每1分鐘就會有1艘大型船隻從其身邊駛過,可見江豚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世界動物自然基金會中國長江項目總監朱江以江蘇省為例說,2010年其港口綜合通過能力為11.5億噸,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2億噸,嚴重侵佔豚類生存空間,幹擾豚類聲納系統。
保護江豚就是保護長江生態
今年1月5日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接受本刊採訪的專家表示,保護江豚就是保護長江生態系統,需要加強相關保護機制的頂層設計,協調保護與發展關係。姜盟說,長江江豚是全世界僅有的幾種淡水江豚類物種之一,是長江生態鏈頂級物種,而生態鏈斷裂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保護江豚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保護哪一個物種,而是通過保護江豚、建立起環保硬約束,進而保護整個長江水生態環境。
世界動物自然基金會江豚項目研究專員張新橋表示,總體上看,目前江豚的保護還處於無序狀態,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一個以長江江豚為代表的水生生物保護的規劃。「針對非法捕魚、採砂、航運影響等問題要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在江豚比較密集的地區要限制航速,規定航線等。目前江豚保護主要由隸屬於農業部的長江漁業委員會執行,執法和協調能力明顯不足。現在最迫切的就是成立統一的主管協調機構,來協調各部門的利益關係。」
儘管數量遠少於大熊貓,但按照我國相關法規,江豚仍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14年10月,農業部發布通知稱,「長江江豚按照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保護要求,實施最嚴格的保護和管理措施。」對此,有專家表示,目前長江江豚保護區大多由農業部管理,因此這一通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與真正法律意義上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有較大差距。
張新橋表示,如果長江江豚能夠升格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將受到更為嚴格的法律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死亡,對於當地行政主管領導是要問責的。這樣地方政府自然就會重視它。而且沿江各地在水利工程、沿江開發方面都要考慮對江豚是否有危害,不會輕易就上馬了。」
專家普遍認為,要恢復江豚種群數量,目前最為現實的辦法是加強對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王丁表示,最理想的保護是連棲息地一起保護起來。但在目前長江的生態環境中,保護江豚非常困難。現階段,不放棄就地保護,積極推動加強遷地保護、開展人工飼養繁殖研究是最有效的措施。
《2012長江淡水豚考察報告》也建議,利用武漢上遊江段內眾多故道和其他合適的地方建立更多的遷地保護區,形成江豚遷地保護群,既可有效減緩種群快速衰退,又可以降低極端氣候事件的威脅,不同遷地群體間進行個體交換還可以解決近交衰退的問題。LW
記者丨 黃豔 王飛 王珏玢
刊於《瞭望》2016年第13期
歡迎關注瞭望微信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瞭望客戶端
更多精彩,請訂閱《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