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用長鏡頭捕捉到江豚出水時瞬間場景
久違了:南京下關江面現「江豬」
令人憂:「水中大熊貓」可能15年內消失
昨天早晨7點半左右,東北遊客史先生在南京下關寶塔東街江邊採風,突然驚奇地看見江面上有五六頭油亮的黑色脊背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江水之中,外形好似黑豬,情景頗為壯觀。記者了解到,這是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少見。
市民:
五六隻江豚突現下關江面
遊客史先生稱,江面上油亮的黑脊背,就像家中養的黑豬,每頭都有百斤以上,它們起起伏伏,轉體靈活,能在南京看見如此「怪物」,不禁令人喜出望外。
在江邊釣魚的李師傅介紹,這些江中油亮的黑脊背,其實是叫江豬子(江豚的俗名),在長江流域江豬子數量正急劇減少的情況下,有幸能看到它們非常難得。聽聞李師傅的介紹,一旁散步的市民趕緊用照相機長鏡頭將江豚拍攝下來。
記者了解到,俗稱「江豬子」的江豚,生活在長江中,因其稀少曾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長江江豚,估計僅存千餘頭,並正以每年15%的速度銳減。
李師傅說,江豚減少,主要是有些不法分子,時常用電在江中擊魚或用地籠網捕魚,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也影響了江豚的生存,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
調查:
江豚「家園」一點點被鯨食
「江豚在長江來回生活,如果哪一段人為幹擾少、環境好,它就可以在這裡多逗留一段時間。」南京市漁政處副處長湯哲斌表示,上世紀80年代,在南京隨便把漁船停在哪兒,馬達一熄滅,就會有近百頭的江豚圍在船邊,而現在江豚的數量比大熊貓還少,已經很少在南京的江面上看見江豚。
世界自然基金會去年公布的江豚社區調查結果顯示,江豚的棲息地面積正逐步縮小。專家預測,如果不採取有效保護措施,長江江豚將重蹈白鰭豚的覆轍,在15年內消失。
記者了解到,江豚死亡的原因包括非法採砂,導致魚蝦難以生存,斷了江豚的食物鏈;豚類意外傷亡和故意捕捉;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和非法漁具大量使用;航運快速增長幹擾豚類棲息活動;水體汙染導致生境質量退化;水利和水下工程阻隔江湖聯繫並破壞回水區等。
今年5月份,有市民在下關金陵船廠的碼頭上發現一隻年幼的江豚死亡,這也間接說明長江水環境不容樂觀。
專家:
江豚受著白鰭豚相似威脅
長江江豚和白鰭豚是長江中僅有的兩種鯨類哺乳動物。2002年,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在武漢離世;2006年,國際聯合科考隊在長江上未發現一頭白鰭豚,宣布在長江生活了2000多萬年的白鰭豚物種「功能性滅絕」(野外50年沒發現即為滅絕)。
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表示,由於受到與白鰭豚相似威脅,江豚的種群數量也是越來越少。長江幹流中的長江江豚數量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2006年的15年間減少了近三分之二。如果不加快江豚保護,江豚有可能步白鰭豚後塵。白鰭豚和長江江豚,作為長江生態系統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生物,其種群急劇減少預示著長江生態系統出現嚴重問題。(據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