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9月8日電 題:銅陵淡水豚保護區:冀擴大「水中大熊貓」種群
中新社記者 吳蘭
從安徽銅陵大通古鎮的和悅渡口,乘輪渡過鵲江,來到坐落於長江中間的和悅洲上,穿過曾經盛極一時三街十三巷,來到生活著11頭野生長江江豚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域。
9月5日,記者探訪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中國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遊(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中新社記者 吳蘭 攝
該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中國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遊(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下午4時,保護區飼養員張八斤提著一桶魚走到餵食點時,有幾頭長江江豚已在附近巡遊,江面不時傳來它們露出水面換氣的聲音。當張八斤朝著江面扔下幾條餌料魚時,十餘頭江豚競相爭食,搶到後迅速遊走,又快速遊回。
張八斤的日常工作是負責11頭江豚的「飲食」和「健康」。「除了餵食,江豚也自己捕魚。」張八斤說。據介紹,為了保護江豚的「野性」,採取半自然餵養方式,每天人工投放食物4次,每次約20餘斤。
「我餵它們都15年了,不管颳風下雨,一年365天我都來,這裡每條江豚我都認識。」張八斤指著一條正在吃魚的江豚說:「這條是2014年生的,那條是2009年生的,這裡最大的一頭江豚都20多歲了,牙齒都掉了。」
9月5日,保護區飼養員張八斤提著一桶魚走到餵食點時,有幾頭長江江豚已在附近巡遊。
中新社記者 吳蘭 攝
此時,一條身上滿是斑點的江豚露出身姿。「你看這條皮膚上還有很多斑點,它是2017年出生的,今年7月14日發現它生病了,病情來勢很兇,幸虧及時發現,給它餵了一些藥物,及時治好了它的皮膚病。」張八斤說。
58歲的張八斤以前在長江上跑運輸。他說:「上世紀80年代,經常看到很多江豚在長江戲水,後來越來越少了。」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張西斌介紹,保護區於2001年在銅陵江段活捕4頭長江江豚遷至這裡1600米長的半自然夾江水域「圈養」,後成功繁育7頭江豚,種群數量增加到11頭。
張西斌介紹,長江銅陵段是淡水豚類(白鱀豚和長江江豚)棲息的黃金水域,魚類種類和資源量較豐富,水域環境良好。
最新資料顯示,保護區江段江豚種群數量長期穩定在60頭左右,多年以來的考察證實,銅陵江段是長江下遊長江江豚分布密度較大的江段。
據了解,長江水運的發展、棲息地環境的變化,曾給長江江豚帶來深深傷害。張西斌說,為保護好長江生態環境,為江豚的生長繁衍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保護區多次聯合漁政、海事、水上公安等開展聯合執法。
此外,引導保護區內專業漁民退捕轉產,避免「人豚爭食」。對核心區及緩衝區實施船舶交通管制。據了解,該保護區是唯一一個在長江幹流對船舶航行進行限速限航管制的保護區。
張西斌介紹,目前保護區科研人員重點工作之一是研究長江江豚的「族譜」,避免「近親繁殖」。著手開展保護區就地保護長江江豚和遷地保護長江江豚進行個體交流。他說,未來保護方向是擴大繁殖群體,待長江生態環境變好的情況下,將夾江中的江豚放歸到長江中,回歸它的家園。
長江江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內,野生種群僅約千餘頭。因其數量稀少,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