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淡水豚保護區: 冀擴大「水中大熊貓」種群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合肥9月8日電 題:銅陵淡水豚保護區:冀擴大「水中大熊貓」種群

  中新社記者 吳蘭

  從安徽銅陵大通古鎮的和悅渡口,乘輪渡過鵲江,來到坐落於長江中間的和悅洲上,穿過曾經盛極一時三街十三巷,來到生活著11頭野生長江江豚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域。

  

9月5日,記者探訪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中國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遊(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中新社

記者 吳蘭 攝

  該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條件,對中國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遊(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下午4時,保護區飼養員張八斤提著一桶魚走到餵食點時,有幾頭長江江豚已在附近巡遊,江面不時傳來它們露出水面換氣的聲音。當張八斤朝著江面扔下幾條餌料魚時,十餘頭江豚競相爭食,搶到後迅速遊走,又快速遊回。

  張八斤的日常工作是負責11頭江豚的「飲食」和「健康」。「除了餵食,江豚也自己捕魚。」張八斤說。據介紹,為了保護江豚的「野性」,採取半自然餵養方式,每天人工投放食物4次,每次約20餘斤。

  「我餵它們都15年了,不管颳風下雨,一年365天我都來,這裡每條江豚我都認識。」張八斤指著一條正在吃魚的江豚說:「這條是2014年生的,那條是2009年生的,這裡最大的一頭江豚都20多歲了,牙齒都掉了。」

  

9月5日,保護區飼養員張八斤提著一桶魚走到餵食點時,有幾頭長江江豚已在附近巡遊。

中新社

記者 吳蘭 攝

  此時,一條身上滿是斑點的江豚露出身姿。「你看這條皮膚上還有很多斑點,它是2017年出生的,今年7月14日發現它生病了,病情來勢很兇,幸虧及時發現,給它餵了一些藥物,及時治好了它的皮膚病。」張八斤說。

  58歲的張八斤以前在長江上跑運輸。他說:「上世紀80年代,經常看到很多江豚在長江戲水,後來越來越少了。」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張西斌介紹,保護區於2001年在銅陵江段活捕4頭長江江豚遷至這裡1600米長的半自然夾江水域「圈養」,後成功繁育7頭江豚,種群數量增加到11頭。

  張西斌介紹,長江銅陵段是淡水豚類(白鱀豚和長江江豚)棲息的黃金水域,魚類種類和資源量較豐富,水域環境良好。

  最新資料顯示,保護區江段江豚種群數量長期穩定在60頭左右,多年以來的考察證實,銅陵江段是長江下遊長江江豚分布密度較大的江段。

  據了解,長江水運的發展、棲息地環境的變化,曾給長江江豚帶來深深傷害。張西斌說,為保護好長江生態環境,為江豚的生長繁衍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保護區多次聯合漁政、海事、水上公安等開展聯合執法。

  此外,引導保護區內專業漁民退捕轉產,避免「人豚爭食」。對核心區及緩衝區實施船舶交通管制。據了解,該保護區是唯一一個在長江幹流對船舶航行進行限速限航管制的保護區。

  張西斌介紹,目前保護區科研人員重點工作之一是研究長江江豚的「族譜」,避免「近親繁殖」。著手開展保護區就地保護長江江豚和遷地保護長江江豚進行個體交流。他說,未來保護方向是擴大繁殖群體,待長江生態環境變好的情況下,將夾江中的江豚放歸到長江中,回歸它的家園。

  長江江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內,野生種群僅約千餘頭。因其數量稀少,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完)

相關焦點

  • 銅陵淡水豚保護區:冀擴大「水中大熊貓」種群
    中新社合肥9月8日電 題:銅陵淡水豚保護區:冀擴大「水中大熊貓」種群中新社記者 吳蘭從安徽銅陵大通古鎮的和悅渡口,乘輪渡過鵲江,來到坐落於長江中間的和悅洲上,穿過曾經盛極一時三街十三巷,來到生活著11頭野生長江江豚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域
  • 銅陵淡水豚保護區迎來「新成員」
    長長的吻部,銀白色的背鰭,流線型的身軀仿佛躍出水面……兩座白鱀豚金屬雕像「堅守」在這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即便從保護區籌建到運營的33年,這裡並未迎來一隻白鱀豚。讓白鱀豚回家的希望,被護豚人們一併傾注在保護區內11頭江豚身上。
  • 安徽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長江江豚的幸福家園
    2020年11月18日,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工作人員在給水中的江豚餵食,江豚在水中進食嬉戲。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上,夾江長1600米,寬220米,與長江相連接,與江豚的生活環境相似,非常適合江豚保護。長江江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因為江豚嘴角微微上揚,仿佛在微笑,又被稱為長江裡的「微笑天使」。據了解,目前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共有10隻江豚在此悠然棲息。
  • 新年第一天,大通古鎮淡水豚保護區宣教中心開館啦!
    新年第一天,大通古鎮淡水豚保護區宣教中心開館啦!  當時光列車駛過不平凡的2020年,2021年已悄然而至。 新的一年 總有新的氣象,1日上午,大通古鎮淡水豚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正式對外開館啦!  快來跟小編一起感受下現場的氣氛吧!
  • 農業種植退出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進行大面積農業種植、物流公司擅自佔用長江河道內的江灘溼地……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中,銅陵市、蕪湖市暴露出多項影響生態環境的問題。經過積極整改,目前兩市的部分問題已完成整治並通過省級驗收銷號。
  • 寓教於樂 大通古鎮淡水豚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元旦正式對外開館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深受廣大遊客朋友期待的大通古鎮淡水豚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於2021年1月1日上午正式對外開館。在元旦當天,來自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專業人員,為現場的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江豚知識科普課,啟蒙了小朋友們保護江豚、保護長江的意識。
  • 男子在淡水豚自然保護區捕魚 被罰2000元
    2017年11月5日,農業部發布通告,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均實施全面禁捕。2019年3月14日夜晚,被告人陳某駕船在禁捕區長江幹線貴池江東港埠碼頭附近水域,使用電網捕撈工具捕撈水產品時被公安機關查獲,現場扣押使用的捕魚工具和捕獲的水產品。
  • 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達345隻 金絲猴數量超過5000隻
    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達345隻 棲息地擴大1100多公頃據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消息,2020年以來,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陽區域野外29個監測點位架設的紅外相機中,有17個記錄到秦嶺大熊貓的活動信息,累計拍攝到秦嶺大熊貓79次(同一位點半小時計為一次)。
  • 保護得了大熊貓,為什麼保護不了白鰭豚?
    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僅產於長江中下遊的水系,有 「水中大熊貓」之稱。從20世紀後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侵害,導致數量銳減,在 1988 年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可是剩餘種群仍不斷消亡,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成都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大熊貓溺亡一事發生後,不少網友質疑,為何不能對大熊貓強化保護?相關專家表示,最好的大熊貓保護方式,就要讓它回歸自然、適應自然。 一、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 野生大熊貓種群最小生存面積被算出
    本報北京12月8日電(記者張蕾)114.7平方千米——在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計算出了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強和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楊志松、研究員張澤鈞等人利用大熊貓分布位點(包括糞便和覓食蹤跡),計算出四川省五大山系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意味著小於這個面積的大熊貓種群難以長期存活。」楊志松表示。
  • 全球首例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產仔 通婚有助於復壯野外大熊貓種群
    「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投入,在一兩年內可能無法見到成效。其中不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投入,還需要相關行業部門的統籌管理、地方上自然保護區的支持配合,以及保護區周邊的社區民眾共同努力。」——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   216克!
  • 專家說大熊貓不會因為主食箭竹開花而滅絕
    新華網8月19日電(記者馮昌勇)大熊貓專家張和民今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大熊貓的主食箭竹還會開花,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但大熊貓不會因此而滅絕。  提起竹子開花,不少老百姓還記得1974年和1983年前後發生的兩次箭竹大面積開花枯死事件,這兩次天災奪走了250隻野生大熊貓的生命,給熊貓的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胡璐)「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白色大熊貓現身四川臥龍 專家:區域種群存「白化」突變基因
    從體型判斷,這是一隻亞成體或青年熊貓,年齡大概在1-2歲左右,是野生大熊貓中記錄到的完全白化個體,表明在臥龍的大熊貓區域種群中,存在「白化」突變基因。該區域種群存在「白化」突變基因不影響正常生活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熊類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員表示,「白化」現象在脊椎動物各類群中廣泛存在,但均較為罕見,
  • 探尋大熊貓野生種群復壯密碼 重新定義野化放歸操作指南
    ●首次論證出野生大熊貓種群續存最小棲息地面積需求為114.7平方公裡●首次發明了具有寬度的大熊貓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設計方式,並設計了我省14條大熊貓生境廊道●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就地保護的科學基礎,為野化放歸提供了操作指南  5月30日,「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研究與種群復壯技術」榮獲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