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論證出野生大熊貓種群續存最小棲息地面積需求為114.7平方公裡●首次發明了具有寬度的大熊貓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設計方式,並設計了我省14條大熊貓生境廊道●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就地保護的科學基礎,為野化放歸提供了操作指南
5月30日,「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研究與種群復壯技術」榮獲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晚,項目組的12名組員中大部分人再次相聚成都。
從2000年到2016年,長達16年的時間裡,項目組成員踏遍川陝甘三省野生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野生大熊貓種群復壯的密碼,被徐徐揭開。□本報記者王成棟
成果之豐
大體摸清 野生種群習性
研究發現,大熊貓的作息規律白晝活動率強於夜間,與原有研究發現明顯不同
16年時間,項目組揭開了哪些密碼?
「主要集中在生態學領域,進一步摸清了野生大熊貓習性。」項目組負責人、西華師範大學教授張澤鈞介紹,項目組廓清了諸多此前學界對於大熊貓的錯誤認知。例如,大熊貓一直被認為是晨昏性動物,喜歡在夜幕降臨或破曉之前朦朧光狀況下進行活動,類似蝙蝠、刺蝟等。而研究發現,大熊貓的作息規律白晝活動率強於夜間,與原有研究發現明顯不同。
而從野生大熊貓種群的保護與復壯角度來看,項目組主要取得4項成果。
首先,系統揭示了野生大熊貓的生境需求特徵。主要為,不同季節影響大熊貓生存環境選擇的因素不同,雌、雄大熊貓對其所處的生存環境利用上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此外,不同區域內,影響野生大熊貓生存環境選擇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其次,從繁殖資源與食物資源角度,揭示了影響野生大熊貓種群發展的限制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組首次論證出野生大熊貓種群續存最小棲息地面積需求為114.7平方公裡。
再者,構建了圈養大熊貓放歸的評價體系。結合研究發現提出秋季為放歸最佳季節、放歸雌性大熊貓等具體舉措。
最後,首次發明了具有寬度的大熊貓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設計方式,並設計了我省14條大熊貓生境廊道。在此基礎上,初步摸索出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生態適應圈選址方式與設計技術。
「生境廊道能維繫不同種群野生大熊貓的交往,可以避免種群近親繁殖和孤島化。」省林業廳野保站站長楊旭煜表示,此前,四川公認的大熊貓生境廊道是9條。而項目組的科研成果,進一步細化了廊道的認定與管理方式。
探索之艱
翻山越嶺 追尋野生大熊貓
由於生存環境不同,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存在諸多習性差異,不能拿圈養的去推斷野生的
原始森林裡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也有著不為外人道的艱辛。
「我們差不多跑遍了所有有大熊貓分布的保護區。」項目組成員之一、西華師範大學教授楊志松參與了項目全程,見證了16年來的點點滴滴。
第一道難關,是項目組成員的溝通與協調。12名成員主要來自西華師範大學、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單位不同、所在城市不同,「我們基本都要授課,或從事其他科研工作。」張澤鈞說,過去的16年,組員們只能分組、分時段作戰。
第二道難關,則指向現實。「野生大熊貓不好找,不能拿圈養的去推斷野生的。」張澤鈞的老師、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胡錦矗介紹,由於生存環境不同,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存在諸多習性差異。因此,項目組必須要翻山越嶺追尋野生大熊貓。然而,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人煙罕至、環境相對惡劣,項目組成員必須要忍受深山密林的孤寂和後勤給養補給的困難。「喝一口涼水,啃幾口乾糧,或直接睡到山上,這是常態。」項目組成員戲言,項目組人人都有參加《荒野求生》的實力。
加之,野生大熊貓數量稀少且活動極其隱蔽,如要追蹤觀察其習性,可謂難上加難。「能不能碰到野生個體有時候要靠運氣和耐心。而且它是肉食目動物,有一定的攻擊性,尤其在發情交配和產仔育幼季節更是如此。」省林業廳野保站相關負責人坦言。
張澤鈞還記得,2008年3月,他在陝西省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追蹤兩隻野生大熊貓爭奪「戀人」時,被一隻體重超過100公斤的雄性野生大熊貓「驅趕」。
「這隻大熊貓剛打敗了情敵,很亢奮暴躁,攻擊性很強。情急之下,我爬到一棵樹上。它就在樹下吼叫。」張澤鈞說,或許是這隻大熊貓最後認出他不是「情敵」,在樹下徘徊一陣後離開了。「它走的時候,我一摸身上,都溼透了。」而這樣的野外觀察,是項目組每人必做的功課。
影響之深
重新定義 野化放歸操作指南
目前,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瀘欣」已實現野外產仔,「張想」已徹底融入野化生活
這些成果,有哪些意義?在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看來,這次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就地保護的科學基礎。特別是明確了大熊貓野化放歸的區域、流程等細節規範,為野化放歸提供了操作指南。
位於雅安市石棉縣的慄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內唯一投入使用的野化放歸基地,正是得益於項目組成果與理論的應用。
「兩大關鍵數據表明,慄子坪有能力也應該容納更多的野生個體。這裡棲息地面積超過120平方公裡,種群個體數量遠遠低於40隻。」項目組相關專家表示,從整體上看,慄子坪自然保護區處於兩大山系的中間地帶,加之與距離此地最近的涼山州冕寧縣冶勒自然保護區,僅有一條拖烏山廊道相連,「如果廊道斷了,很容易形成孤島。放歸能強化兩地的種群交流。」
項目組的建議,很快被決策部門採納。而科研成果的應用,還體現在具體的放歸環節。
「比如在放歸性別選擇上,項目組的成果就很有借鑑作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辦相關負責人透露,如今,放歸野外的大熊貓基本為雌性。這是因為與雄性相比,雌性個體可直接參與繁殖,對種群復壯的效果更為顯著。此外,雄性大熊貓需要搶奪交配權,很容易和已有種群發生衝突,雌性個體較雄性個體更可能被當地種群所接受。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瀘欣」已實現野外產仔。另一隻放歸雌性大熊貓「張想」,最近一次現身地是冶勒自然保護區。這表明,「張想」已徹底融入野化生活。「這些都印證了項目組的理論。」持續放歸下,慄子坪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不斷攀升。
「我們致力於大熊貓科研的終極目的,就是保護與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胡錦矗說,在圈養大熊貓繁育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的當下,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大熊貓真正的家園,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張澤鈞則表示,「應從食物、產仔洞穴、喬木層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項目組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可以主動採取一些人工幹預措施,提高野生大熊貓幼仔存活率並進而增加大熊貓種群數量,從而促進大熊貓種群復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