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大熊貓野生種群復壯密碼 重新定義野化放歸操作指南

2020-11-25 四川新聞網

  ●首次論證出野生大熊貓種群續存最小棲息地面積需求為114.7平方公裡●首次發明了具有寬度的大熊貓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設計方式,並設計了我省14條大熊貓生境廊道●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就地保護的科學基礎,為野化放歸提供了操作指南

  5月30日,「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研究與種群復壯技術」榮獲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晚,項目組的12名組員中大部分人再次相聚成都。

  從2000年到2016年,長達16年的時間裡,項目組成員踏遍川陝甘三省野生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野生大熊貓種群復壯的密碼,被徐徐揭開。□本報記者王成棟

  成果之豐

  大體摸清 野生種群習性

  研究發現,大熊貓的作息規律白晝活動率強於夜間,與原有研究發現明顯不同

  16年時間,項目組揭開了哪些密碼?

  「主要集中在生態學領域,進一步摸清了野生大熊貓習性。」項目組負責人、西華師範大學教授張澤鈞介紹,項目組廓清了諸多此前學界對於大熊貓的錯誤認知。例如,大熊貓一直被認為是晨昏性動物,喜歡在夜幕降臨或破曉之前朦朧光狀況下進行活動,類似蝙蝠、刺蝟等。而研究發現,大熊貓的作息規律白晝活動率強於夜間,與原有研究發現明顯不同。

  而從野生大熊貓種群的保護與復壯角度來看,項目組主要取得4項成果。

  首先,系統揭示了野生大熊貓的生境需求特徵。主要為,不同季節影響大熊貓生存環境選擇的因素不同,雌、雄大熊貓對其所處的生存環境利用上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此外,不同區域內,影響野生大熊貓生存環境選擇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其次,從繁殖資源與食物資源角度,揭示了影響野生大熊貓種群發展的限制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組首次論證出野生大熊貓種群續存最小棲息地面積需求為114.7平方公裡。

  再者,構建了圈養大熊貓放歸的評價體系。結合研究發現提出秋季為放歸最佳季節、放歸雌性大熊貓等具體舉措。

  最後,首次發明了具有寬度的大熊貓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設計方式,並設計了我省14條大熊貓生境廊道。在此基礎上,初步摸索出圈養大熊貓野化放歸生態適應圈選址方式與設計技術。

  「生境廊道能維繫不同種群野生大熊貓的交往,可以避免種群近親繁殖和孤島化。」省林業廳野保站站長楊旭煜表示,此前,四川公認的大熊貓生境廊道是9條。而項目組的科研成果,進一步細化了廊道的認定與管理方式。

  探索之艱

  翻山越嶺 追尋野生大熊貓

  由於生存環境不同,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存在諸多習性差異,不能拿圈養的去推斷野生的

  原始森林裡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也有著不為外人道的艱辛。

  「我們差不多跑遍了所有有大熊貓分布的保護區。」項目組成員之一、西華師範大學教授楊志松參與了項目全程,見證了16年來的點點滴滴。

  第一道難關,是項目組成員的溝通與協調。12名成員主要來自西華師範大學、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單位不同、所在城市不同,「我們基本都要授課,或從事其他科研工作。」張澤鈞說,過去的16年,組員們只能分組、分時段作戰。

  第二道難關,則指向現實。「野生大熊貓不好找,不能拿圈養的去推斷野生的。」張澤鈞的老師、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胡錦矗介紹,由於生存環境不同,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存在諸多習性差異。因此,項目組必須要翻山越嶺追尋野生大熊貓。然而,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人煙罕至、環境相對惡劣,項目組成員必須要忍受深山密林的孤寂和後勤給養補給的困難。「喝一口涼水,啃幾口乾糧,或直接睡到山上,這是常態。」項目組成員戲言,項目組人人都有參加《荒野求生》的實力。

  加之,野生大熊貓數量稀少且活動極其隱蔽,如要追蹤觀察其習性,可謂難上加難。「能不能碰到野生個體有時候要靠運氣和耐心。而且它是肉食目動物,有一定的攻擊性,尤其在發情交配和產仔育幼季節更是如此。」省林業廳野保站相關負責人坦言。

  張澤鈞還記得,2008年3月,他在陝西省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追蹤兩隻野生大熊貓爭奪「戀人」時,被一隻體重超過100公斤的雄性野生大熊貓「驅趕」。

  「這隻大熊貓剛打敗了情敵,很亢奮暴躁,攻擊性很強。情急之下,我爬到一棵樹上。它就在樹下吼叫。」張澤鈞說,或許是這隻大熊貓最後認出他不是「情敵」,在樹下徘徊一陣後離開了。「它走的時候,我一摸身上,都溼透了。」而這樣的野外觀察,是項目組每人必做的功課。

  影響之深

  重新定義 野化放歸操作指南

  目前,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瀘欣」已實現野外產仔,「張想」已徹底融入野化生活

  這些成果,有哪些意義?在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看來,這次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就地保護的科學基礎。特別是明確了大熊貓野化放歸的區域、流程等細節規範,為野化放歸提供了操作指南。

  位於雅安市石棉縣的慄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內唯一投入使用的野化放歸基地,正是得益於項目組成果與理論的應用。

  「兩大關鍵數據表明,慄子坪有能力也應該容納更多的野生個體。這裡棲息地面積超過120平方公裡,種群個體數量遠遠低於40隻。」項目組相關專家表示,從整體上看,慄子坪自然保護區處於兩大山系的中間地帶,加之與距離此地最近的涼山州冕寧縣冶勒自然保護區,僅有一條拖烏山廊道相連,「如果廊道斷了,很容易形成孤島。放歸能強化兩地的種群交流。」

  項目組的建議,很快被決策部門採納。而科研成果的應用,還體現在具體的放歸環節。

  「比如在放歸性別選擇上,項目組的成果就很有借鑑作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辦相關負責人透露,如今,放歸野外的大熊貓基本為雌性。這是因為與雄性相比,雌性個體可直接參與繁殖,對種群復壯的效果更為顯著。此外,雄性大熊貓需要搶奪交配權,很容易和已有種群發生衝突,雌性個體較雄性個體更可能被當地種群所接受。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瀘欣」已實現野外產仔。另一隻放歸雌性大熊貓「張想」,最近一次現身地是冶勒自然保護區。這表明,「張想」已徹底融入野化生活。「這些都印證了項目組的理論。」持續放歸下,慄子坪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不斷攀升。

  「我們致力於大熊貓科研的終極目的,就是保護與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胡錦矗說,在圈養大熊貓繁育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的當下,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大熊貓真正的家園,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張澤鈞則表示,「應從食物、產仔洞穴、喬木層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項目組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可以主動採取一些人工幹預措施,提高野生大熊貓幼仔存活率並進而增加大熊貓種群數量,從而促進大熊貓種群復壯。

相關焦點

  • 大熊貓野化放歸:選點有講究 明年或出放歸方案
    要想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及復壯,最關鍵的是野生種群擴大。  2005年8月首次放歸至今,四川已野外放歸大熊貓6隻。  我省正改進大熊貓放歸前的野化訓練模式,精選放歸對象。  「大熊貓物種的延續根基仍在野外種群的增長,人工繁育過程中積累的技術手段,應該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大熊貓野化放歸、野生種群復壯上。」省林業廳副廳長降初日前在第四屆兩岸四地大熊貓保育教育研討會上的致辭得到與會者認同。
  • 全球首例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產仔 通婚有助於復壯野外大熊貓種群
    「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投入,在一兩年內可能無法見到成效。其中不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投入,還需要相關行業部門的統籌管理、地方上自然保護區的支持配合,以及保護區周邊的社區民眾共同努力。」——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   216克!
  • 動物放歸,也要規範
    人民網-人民日報適時適地實施野生動物野化放歸,需科學規範。放歸的動物能獨立生存、融入生態系統,放歸工作才算成功赤斑羚放歸點的海拔不能太低;白唇鹿是群居動物,不能被獨自放歸;而為了給野生獼猴找到合適的放歸地,林芝森林消防支隊的隊員們更是花了不少精力。可見,對野生動物實施正確的野化放歸,其實並不簡單。
  • 猴歸山鳥歸林多種野生動物 放歸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無人區,復壯野外種源。臧酋猴、禿鷲、貓頭鷹、紅腹錦雞這群或受傷、或走失的野生動物   原標題:猴歸山鳥歸林多種野生動物 放歸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11月9日,由成都市林業園林局組織的保護月野生動物放歸活動在彭州舉行,近百隻(頭)野生動物放歸白水河 自然保護區無人區,復壯野外種源。
  • 中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野生大熊貓1864隻,四川佔七成
    國家林業局2月28日召開發布會公布了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相隔10年一次的最新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和圈養的大熊貓種群數量均有增長,其中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隻,圈養的大熊貓375隻。不過,如何保護和恢復那些被高速公路、高壓輸電線等人為幹擾而割裂的棲息地,仍是保護大熊貓面臨的主要問題。
  • 全球大熊貓圈養總數達到633隻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胡璐)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大熊貓繁育保護,在提高大熊貓種群遺傳多樣性上下功夫,大熊貓種群更加健康、數量穩定增長,人工繁育、野化放歸等工作有序開展。截至12月1日,全年繁育成活大熊貓幼崽44隻,全球大熊貓圈養總數達到633隻。
  • 大熊貓「水秀」半野化環境下產下單胎熊貓幼仔
    央廣網成都9月6日消息(記者劉濤)9月5日23時05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水秀」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半野化環境下成功產下單胎大熊貓幼仔。至此,參加「第七梯隊」的野化培訓大熊貓母獸共繁育幼仔3胎4仔,2016野化培訓大熊貓產仔季圓滿結束。  今年4月初,「水秀」與大熊貓「香格」完成自然交配。
  • 大熊貓「水秀」在半野化環境下 雨中產下幼仔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6日訊(記者 劉佩佩)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9月5日23時05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水秀」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半野化環境下成功產下單胎大熊貓幼仔。至此,參加「第七梯隊」的野化培訓大熊貓母獸共繁育幼仔3胎4仔。
  • 成都放歸46隻野生動物歸山,2019年共救助1132隻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10月25日上午,2019年度成都救助的野生動物,統一在彭州白水河自然保護區內放歸。3月29日,在都江堰大熊貓國家公園放歸了小熊貓、獼猴、臧酋猴、黑熊、普通鵟、貓頭鷹等8種18隻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 大熊貓「雪雪」開啟野外生活
    我國放歸第四隻人工繁育大熊貓  本報訊(記者 遊飛 王成棟)「出來了,出來了」。隨著大家輕聲歡呼,10月14日11時左右,大熊貓「雪雪」經過20多分鐘徘徊後,終於出籠,一頭鑽進石棉慄子坪自然保護區的密林,開始了它在野外獨立的大自然生活。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胡璐)「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野生大熊貓種群最小生存面積被算出
    本報北京12月8日電(記者張蕾)114.7平方千米——在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計算出了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強和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楊志松、研究員張澤鈞等人利用大熊貓分布位點(包括糞便和覓食蹤跡),計算出四川省五大山系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意味著小於這個面積的大熊貓種群難以長期存活。」楊志松表示。
  • 熊貓和盛放歸死亡 大熊貓「和盛」死亡事件始末原因
    【熊貓和盛放歸死亡】中國一家大熊貓繁育機構證實,一頭野化放歸的大熊貓去年在野外環境遭不明動物攻擊後死亡。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於2014年開展了圈養大熊貓野化訓練研究工作。大熊貓「和盛」和(譜系號876,雄性)和「倩倩」(譜系號881,雌性)是第一批野化放歸個體,首次採用了人工輔助軟放歸野化訓練的方法。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國政府實施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
  • 全國1864隻野生大熊貓 七成多分布在四川(圖)
    這是2月28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局舉行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對比12年前完成的「三調」,四川野生大熊貓數量增加181隻,是野生大熊貓分布的三省(四川、陝西、甘肅)中增量最多的省份。不過,隨著陝西、甘肅兩省在野生大熊貓保護力度上的強化和野生種群的增加,我省野生大熊貓種群總量在全國佔比比「三調」下降了1.12%。
  • 2018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
    3.野外引種開啟大熊貓種群復壯新徵程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於2018年7月25日在四川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順利產下一對龍鳳胎。 10.人工養殖林麝野化放歸首獲成功 2018年4月26日以來,紅外相機多次在陝西省寧陝縣密林中拍攝到佩戴
  • 「回歸」中國三十載 麋鹿再現野生種群
    如今,「回歸」故土已有30年的麋鹿已經再現野生種群。  16頭來自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麋鹿3日從湖南岳陽君山公園放歸洞庭湖區。科研人員將對這些野放麋鹿進行GPS追蹤,以了解其野外環境生存能力,促進麋鹿種群復壯。  麋鹿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曾廣泛分布於包括洞庭湖區在內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原因,野生麋鹿種群數量自商周時期開始減少。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中國大熊貓野化訓練。 鍾欣 攝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追蹤  9月5日(當地時間9月4日),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公布:雖然依然受威脅,但中國政府的有效保護,使得大熊貓和藏羚羊瀕危級別降低。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而在國際上,受到各國認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調整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不會影響我國對大熊貓的保護力度。」  根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數據,野生大熊貓我國現存1864隻。「從目前來看,大熊貓所受的威脅以及瀕危狀況仍然不可忽視。
  • 《大熊貓的春天》:關於胖達你知道多少?
    中心成立後,致力於大熊貓野生種群動態研究,承擔大熊貓飼養、繁殖、疾病防控和野化放歸,大熊貓國際合作交流,以及大熊貓文化和公眾教育發展四項工作。以期通過研究野生大熊貓種群生態行為,破譯遺傳密碼,以人工圈養種群補充壯大野生種群的方式,實現拯救大熊貓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