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石毅
2015-02-28 12:01 來源:澎湃新聞
2013年11月13日,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布設在四川鞍子河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公布了其於10月24日拍攝到的一組野生大熊貓母子照片。
國家林業局2月28日召開發布會公布了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相隔10年一次的最新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和圈養的大熊貓種群數量均有增長,其中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隻,圈養的大熊貓375隻。不過,如何保護和恢復那些被高速公路、高壓輸電線等人為幹擾而割裂的棲息地,仍是保護大熊貓面臨的主要問題。
種群數量增加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陳鳳學在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隻,不包括1.5歲以下的幼體,比第三次調查時增長了16.8%。其中,四川省1387隻,佔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74.4%,四川無論是種群的數量還是種群的密度都處於全國最高水平。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375隻,比上一次調查增加了211隻,增長128.66%。陳鳳學介紹,這次調查始於2011年,歷時3年,投入2000多人,完成調查樣線20513條、植被調查樣方11901個。
從棲息地保護上看,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現有258萬公頃,增長了11.8%,潛在棲息地91萬公頃,增長6.3%。從地理位置上看,棲息地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17個市(州)、49個縣(市、區)、196個鄉鎮。
與第三次調查相比,大熊貓分布區新建保護區27處,新增面積118萬公頃,有大熊貓分布和棲息地分布的保護區數量67處,總面積336萬公頃。這些地區將現有66.8%的野生大熊貓和53.8%的大熊貓納入了自然保護區網絡。
陳鳳學分析說,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增長與棲息地保護工作密不可分。中國在大熊貓棲息地及其周邊的區域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長江中上遊的防護林工程,這些工程的實施對大熊貓棲息地和自然保護區植被的恢復、主食竹資源的生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棲息地風險隨著人為幹擾因素的增加,大熊貓的棲息地保護成為目前主要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大熊貓野外種群被分割成33個局域的種群,其中有一些種群的數量少於30隻。目前有24個局域種群具有較高的生存風險,涉及大熊貓223隻,約佔野外種群總量的12.0%,具有滅絕風險的有22個,特別是有18個小於10隻的局域種群,具有高度的滅絕風險。
棲息地的碎片化主要來自於道路和高壓輸電線建設。調查認為,大熊貓棲息地內存在的大型幹擾包括水電站319個、道路總裡程1339公裡、高壓輸電線268.7公裡,這些幹擾無疑阻礙了大熊貓的種群交流。
兩年內不再審批保護區範圍調整陳鳳學在這次發布會上還透露,為了還大熊貓一個安靜完整的家園,國家林業局決定從2015年1月開始兩年內不受理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調整和範圍調整。過去一些地方為了發展地方經濟而申請縮小自然保護區面積,自然保護區為了礦產、旅遊開發等讓道時有發生。
陳鳳學說,目前依然有42%的大熊貓棲息地沒有納入到自然保護區,國家林業局也計劃用3-5年時間,將大熊貓的棲息地及其周邊納入自然保護區範圍。同時,為了解決棲息地碎片化問題,還計劃建設生態廊道,人工恢復和改善棲息地,嚴格控制棲息地及其保護區的各類開發和建設。
野外放歸的兩隻大熊貓死亡2014年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放歸了經過野化訓練的大熊貓「雪雪」和「新媛」,然而隨後監測人員發現兩隻大熊貓「雪雪」和「新媛」都相繼死亡。不過,好消息是監測顯示在2012年和2013年相繼放歸的大熊貓「淘淘」、「張想」目前仍然生活在四川雅安市石棉縣慄子坪自然保護區。
中國首次放歸大熊貓是在2006年4月28日,這也是人類首次放歸野外的圈養大熊貓,此前並無經驗可循。放歸的大熊貓「祥祥」2001年8月25日出生於四川臥龍大熊貓保護中心,不過,它在2007年被發現死亡,研究人員認為它死於因領地和食物與野生大熊貓的打鬥中。
大熊貓「淘淘」放歸於2012年10月11日,他是全球首隻誕生在野化培訓基地的大熊貓,他出生在2010年8月3日,身上佩戴了全球衛星定位和無線電遙測功能的GPS頸圈。大熊貓「張想」則是全球放歸野外的第一隻人工繁育的雌性大熊貓,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她2011年8月20日出生在臥龍自然保護區的「野外放歸培訓圈」中,放歸於2013年11月6日。
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司長張希武介紹,野化放歸是大熊貓小種群拯救和復壯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這種實驗增加種群和種群的遺傳性。中國在過去10多年一直在進行野外放歸的研究,不過大熊貓由於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單一和棲息地破壞化這些因素的影響,放歸的難度遠遠高於其他動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野生大熊貓,第四次調查,棲息地,保護區,種群數量
相關推薦
評論(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