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重量級」幼仔。
草草幼仔初步判斷為雄性。
胡錦矗
張澤鈞
工作人員試圖取出幼仔檢查其情況。
工作人員給草草幼仔剪掉殘留臍帶。
工作人員為初生草草幼仔稱重。
推進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四川
專家看法
「圈養種群與野生種群進行交流,對提高熊貓遺傳多樣性,提高其後代適應野生環境的能力,對後代的生長發育都是有好處的。」「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投入,在一兩年內可能無法見到成效。其中不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投入,還需要相關行業部門的統籌管理、地方上自然保護區的支持配合,以及保護區周邊的社區民眾共同努力。」——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
216克!
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重量級」幼仔。圈養大熊貓和野生大熊貓首次成功結合併誕下後代,這對全世界大熊貓的保護研究,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圈養「滾滾」風靡全球的背後,大熊貓保護長久以來的根本目標,仍聚焦在發展壯大野外種群上。作為「大熊貓之鄉」,74.4%的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野生大熊貓數量增長超過50%的數據背後,是四川三代「熊貓爸爸」科學家們,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作為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對此「首例」予以了充分肯定:「這應該能切實地增加圈養大熊貓遺傳多樣性,提升圈養大熊貓種群活力,對野外小種群的復壯很有意義。」
野外引種記
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幼仔。這意味著全球首例野外引種試驗取得成功。
「重量級」寶寶
大熊貓「草草」是2003年從野外救助回來的雌性大熊貓,目前15歲,此前曾繁育4胎6仔。今年3月1日,「草草」從臥龍核桃坪基地轉移到野外。3月27日,科研人員取回安裝在它項圈上的錄音筆後分析判斷,當月23日,「草草」成功與一隻來自邛崍山系臥龍-草坡種群的野生雄性大熊貓,完成了自然交配。「大概是7月1日的時候,我們發現『草草』活動量變大,出現了延時採食等行為。」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判斷,「草草」已經出現了妊娠行為,預產期大約在7月底。7月28日起,工作人員24小時不眠不休,終於在3天後的凌晨,等到了重量級熊貓寶寶的降生。經過13小時的努力,「草草」產下一隻體重216克的雄性幼仔。「通常大熊貓寶寶剛出生時體重一般在150克左右,超過200克的都為少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說,這隻大熊貓幼仔算是熊貓界名副其實「重量級」選手了。
首例的宏大背景
被譽為「活化石」的大熊貓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萬年,到了20世紀,陷入瀕危境地。圈養作為保護、研究大熊貓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經十分成熟。截至2016年底,全球圈養大熊貓數量達471隻。但這個數字背後,野生大熊貓數量之稀少,仍然令人擔憂。根據「熊貓四調」數據,目前,中國的野生大熊貓數量僅為1864隻。「野外引種試驗是一個新突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志忠說,大熊貓回歸野外,參與種群繁衍,是大熊貓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而圈養大熊貓與野生大熊貓自然交配並產仔,為大熊貓保護提供了又一種新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圈養種群和野生種群的血緣交換,還將為野生大熊貓種群復壯,以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起到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大熊貓保護工作的發展。」2016年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率先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工作,「草草」成為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的首例個體。
「熊貓爸爸」像
他發明「胡氏方法」調查大熊貓數量和密度
研究國寶的「國寶」
要談論大熊貓保護這一話題,胡錦矗是繞不開的人物。這位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長,是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也是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作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胡錦矗身上的綽號很多,「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每一個稱呼後面,都是他數十年來在大熊貓保護領域作出的累累貢獻。胡錦矗與大熊貓的緣分始於1974年。這一年,他受命進入四川臥龍,組建了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又稱「野調隊」),對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進行摸底調查。也是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大熊貓咀嚼竹子的行為,並在不久後發明設計了大熊貓調查「咬節法」,又叫「胡氏方法」。什麼是咬節法?大熊貓吃竹子,咬下竹節,消化後排出紡錘形的糞便。糞便約10釐米長,其中通常殘留有小竹節。通過這些小竹節表面殘留的大熊貓牙印,分析咬痕的齒寬等特徵,研究人員可以判斷不同大熊貓個體的細微差別,從而得知大熊貓數量和密度。我國從第三次大熊貓調查中開始使用咬節法,且沿用至今。
他接過了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的接力棒
被當成「情敵」 爬樹和熊貓「對吼」
現在,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接過了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的接力棒。張澤鈞24歲時師從胡錦矗,今年是他「抱著熊貓過日子」的第21年。多年來,他在拓展完善咬節法的同時,還研發了隨機節點法等大熊貓調查特有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時候,他像「野人」多過科學家。野生大熊貓往往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每進山一次,他都會把自己搞得鬍子拉碴、衣衫襤褸。「大熊貓平時看到胖嘟嘟、慢吞吞,乖得很,但到了發情交配期就會性情大變,脾氣暴躁。」2009年3月,他帶著團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發現觀測點對面的山坡上有熊貓在打鬥,「根據經驗判斷,它們可能是為了爭奪交配權。」張澤鈞悄悄尾隨熊貓上了山。原始森林裡落葉厚厚鋪了一地,一個不小心,腳下的葉子被踩出了沙沙的響聲。2隻大熊貓頓時警惕起來,其中一隻立馬把他也當成「競爭對手」,轉身就來了一個「回馬槍」。山坡上無處可躲,情急之下,張澤鈞迅速爬到了旁邊一棵大樹上。此時大熊貓轉「攻」為「守」,一屁股坐在了樹下,並對他開始了「狂吼」。「莫辦法嘛,我也怕它爬上來。一著急就跟它對吼起來了。」一人一熊貓,隔著一棵樹相望,張大了嘴比誰的聲音更大,這個場面想像一下似乎很萌,在那一刻卻性命攸關、千鈞一髮。不久後,大熊貓吼累了,也可能發現這個「情敵」沒什麼威脅性,轉身離開。危機解除。2016年,張澤鈞和其他數名科學家一起,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數據——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對野生大熊貓小種群的科學保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新聞連結
10年野化大熊貓25隻
2015年3月3日,國家林業局通報了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目前中國現存的成年野生大熊貓數量共計1864隻。根據此前媒體報導,國家林業局稱,我國自2006年開始實施大熊貓放歸自然活動,到2016年底,先後分11批次對25隻人工繁育的大熊貓進行野化培訓。十多年來,有11隻被淘汰,7隻被放歸野外,還有7隻正在培訓。追蹤監測發現有5隻成活,健康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