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產仔 通婚有助於復壯野外大熊貓種群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重量級」幼仔。

草草幼仔初步判斷為雄性。

胡錦矗

張澤鈞

工作人員試圖取出幼仔檢查其情況。

工作人員給草草幼仔剪掉殘留臍帶。

工作人員為初生草草幼仔稱重。

  推進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四川

  專家看法

  「圈養種群與野生種群進行交流,對提高熊貓遺傳多樣性,提高其後代適應野生環境的能力,對後代的生長發育都是有好處的。」「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投入,在一兩年內可能無法見到成效。其中不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投入,還需要相關行業部門的統籌管理、地方上自然保護區的支持配合,以及保護區周邊的社區民眾共同努力。」——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

  216克!

  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重量級」幼仔。圈養大熊貓和野生大熊貓首次成功結合併誕下後代,這對全世界大熊貓的保護研究,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圈養「滾滾」風靡全球的背後,大熊貓保護長久以來的根本目標,仍聚焦在發展壯大野外種群上。作為「大熊貓之鄉」,74.4%的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野生大熊貓數量增長超過50%的數據背後,是四川三代「熊貓爸爸」科學家們,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作為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對此「首例」予以了充分肯定:「這應該能切實地增加圈養大熊貓遺傳多樣性,提升圈養大熊貓種群活力,對野外小種群的復壯很有意義。」

  野外引種記

  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草草」順利產下一隻幼仔。這意味著全球首例野外引種試驗取得成功。

  「重量級」寶寶

  大熊貓「草草」是2003年從野外救助回來的雌性大熊貓,目前15歲,此前曾繁育4胎6仔。今年3月1日,「草草」從臥龍核桃坪基地轉移到野外。3月27日,科研人員取回安裝在它項圈上的錄音筆後分析判斷,當月23日,「草草」成功與一隻來自邛崍山系臥龍-草坡種群的野生雄性大熊貓,完成了自然交配。「大概是7月1日的時候,我們發現『草草』活動量變大,出現了延時採食等行為。」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判斷,「草草」已經出現了妊娠行為,預產期大約在7月底。7月28日起,工作人員24小時不眠不休,終於在3天後的凌晨,等到了重量級熊貓寶寶的降生。經過13小時的努力,「草草」產下一隻體重216克的雄性幼仔。「通常大熊貓寶寶剛出生時體重一般在150克左右,超過200克的都為少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說,這隻大熊貓幼仔算是熊貓界名副其實「重量級」選手了。

  首例的宏大背景

  被譽為「活化石」的大熊貓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萬年,到了20世紀,陷入瀕危境地。圈養作為保護、研究大熊貓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經十分成熟。截至2016年底,全球圈養大熊貓數量達471隻。但這個數字背後,野生大熊貓數量之稀少,仍然令人擔憂。根據「熊貓四調」數據,目前,中國的野生大熊貓數量僅為1864隻。「野外引種試驗是一個新突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志忠說,大熊貓回歸野外,參與種群繁衍,是大熊貓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而圈養大熊貓與野生大熊貓自然交配並產仔,為大熊貓保護提供了又一種新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圈養種群和野生種群的血緣交換,還將為野生大熊貓種群復壯,以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起到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大熊貓保護工作的發展。」2016年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率先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工作,「草草」成為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的首例個體。

  「熊貓爸爸」像

  他發明「胡氏方法」調查大熊貓數量和密度

  研究國寶的「國寶」

  要談論大熊貓保護這一話題,胡錦矗是繞不開的人物。這位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長,是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也是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作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胡錦矗身上的綽號很多,「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每一個稱呼後面,都是他數十年來在大熊貓保護領域作出的累累貢獻。胡錦矗與大熊貓的緣分始於1974年。這一年,他受命進入四川臥龍,組建了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又稱「野調隊」),對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進行摸底調查。也是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大熊貓咀嚼竹子的行為,並在不久後發明設計了大熊貓調查「咬節法」,又叫「胡氏方法」。什麼是咬節法?大熊貓吃竹子,咬下竹節,消化後排出紡錘形的糞便。糞便約10釐米長,其中通常殘留有小竹節。通過這些小竹節表面殘留的大熊貓牙印,分析咬痕的齒寬等特徵,研究人員可以判斷不同大熊貓個體的細微差別,從而得知大熊貓數量和密度。我國從第三次大熊貓調查中開始使用咬節法,且沿用至今。

  他接過了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的接力棒

  被當成「情敵」 爬樹和熊貓「對吼」

  現在,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接過了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的接力棒。張澤鈞24歲時師從胡錦矗,今年是他「抱著熊貓過日子」的第21年。多年來,他在拓展完善咬節法的同時,還研發了隨機節點法等大熊貓調查特有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時候,他像「野人」多過科學家。野生大熊貓往往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每進山一次,他都會把自己搞得鬍子拉碴、衣衫襤褸。「大熊貓平時看到胖嘟嘟、慢吞吞,乖得很,但到了發情交配期就會性情大變,脾氣暴躁。」2009年3月,他帶著團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發現觀測點對面的山坡上有熊貓在打鬥,「根據經驗判斷,它們可能是為了爭奪交配權。」張澤鈞悄悄尾隨熊貓上了山。原始森林裡落葉厚厚鋪了一地,一個不小心,腳下的葉子被踩出了沙沙的響聲。2隻大熊貓頓時警惕起來,其中一隻立馬把他也當成「競爭對手」,轉身就來了一個「回馬槍」。山坡上無處可躲,情急之下,張澤鈞迅速爬到了旁邊一棵大樹上。此時大熊貓轉「攻」為「守」,一屁股坐在了樹下,並對他開始了「狂吼」。「莫辦法嘛,我也怕它爬上來。一著急就跟它對吼起來了。」一人一熊貓,隔著一棵樹相望,張大了嘴比誰的聲音更大,這個場面想像一下似乎很萌,在那一刻卻性命攸關、千鈞一髮。不久後,大熊貓吼累了,也可能發現這個「情敵」沒什麼威脅性,轉身離開。危機解除。2016年,張澤鈞和其他數名科學家一起,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數據——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對野生大熊貓小種群的科學保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新聞連結

  10年野化大熊貓25隻

  2015年3月3日,國家林業局通報了中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目前中國現存的成年野生大熊貓數量共計1864隻。根據此前媒體報導,國家林業局稱,我國自2006年開始實施大熊貓放歸自然活動,到2016年底,先後分11批次對25隻人工繁育的大熊貓進行野化培訓。十多年來,有11隻被淘汰,7隻被放歸野外,還有7隻正在培訓。追蹤監測發現有5隻成活,健康狀況良好。

相關焦點

  • 全球首例「混血」熊貓誕生 專家:提高遺傳多樣性
    原標題:全球首例「混血」熊貓仔誕生:野外引種提高熊貓遺傳多樣性7月31日凌晨2點17分,全球首隻野外引種大熊貓作為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對此「首例」予以了充分肯定:「這應該能切實地增加圈養大熊貓遺傳多樣性,提升圈養大熊貓種群活力,對野外小種群的復壯很有意義。」「圈養種群與野生種群進行交流,對提高熊貓遺傳多樣性,提高其後代適應野生環境的能力,對後代的生長發育都是有好處的。」
  • 探尋大熊貓野生種群復壯密碼 重新定義野化放歸操作指南
    影響之深  重新定義 野化放歸操作指南  目前,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瀘欣」已實現野外產仔,「張想」已徹底融入野化生活  這些成果,有哪些意義?在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看來,這次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野生大熊貓棲息地就地保護的科學基礎。
  • 大熊貓「水秀」在半野化環境下 雨中產下幼仔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6日訊(記者 劉佩佩)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獲悉,9月5日23時05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水秀」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半野化環境下成功產下單胎大熊貓幼仔。至此,參加「第七梯隊」的野化培訓大熊貓母獸共繁育幼仔3胎4仔。
  • 全球大熊貓圈養總數達到633隻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胡璐)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大熊貓繁育保護,在提高大熊貓種群遺傳多樣性上下功夫,大熊貓種群更加健康、數量穩定增長,人工繁育、野化放歸等工作有序開展。截至12月1日,全年繁育成活大熊貓幼崽44隻,全球大熊貓圈養總數達到633隻。
  • 大熊貓「水秀」半野化環境下產下單胎熊貓幼仔
    央廣網成都9月6日消息(記者劉濤)9月5日23時05分,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水秀」在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半野化環境下成功產下單胎大熊貓幼仔。至此,參加「第七梯隊」的野化培訓大熊貓母獸共繁育幼仔3胎4仔,2016野化培訓大熊貓產仔季圓滿結束。  今年4月初,「水秀」與大熊貓「香格」完成自然交配。
  • 大熊貓野化放歸:選點有講究 明年或出放歸方案
    要想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及復壯,最關鍵的是野生種群擴大。  2005年8月首次放歸至今,四川已野外放歸大熊貓6隻。  我省正改進大熊貓放歸前的野化訓練模式,精選放歸對象。  「大熊貓物種的延續根基仍在野外種群的增長,人工繁育過程中積累的技術手段,應該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大熊貓野化放歸、野生種群復壯上。」省林業廳副廳長降初日前在第四屆兩岸四地大熊貓保育教育研討會上的致辭得到與會者認同。
  • 疫情下首度大熊貓國際雲合作 成都旅日大熊貓「良浜」順利產仔
    紅星新聞網(記者 李慧穎)11月24日報導記者今日從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獲悉,11月22日上午北京時間10時50分,中國成都旅日大熊貓「良浜」順利產下一隻雄性大熊貓幼仔,該幼仔初生體重為157克,現由母親「良浜」哺育,母子健康。
  • 「央廣網·視聽四川」成都旅日大熊貓「良浜」順利產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總臺央廣記者劉濤報導:北京時間11月22日上午10時50分,中國成都旅日大熊貓「良浜」在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動物園順利產下一隻雄性大熊貓幼仔。該幼仔初生體重為157克,現由母親「良浜」哺育,母子健康。這隻幼仔是熊貓基地與日本白浜野生動物園開展大熊貓國際合作以來,在日誕生的第17隻大熊貓幼仔。大熊貓「良浜」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白浜野生動物園,母親是2000年7月從中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熊貓基地」)赴日本開展兩國大熊貓國際合作的雌性大熊貓「梅梅」。
  • 《大熊貓的春天》:關於胖達你知道多少?
    中心成立後,致力於大熊貓野生種群動態研究,承擔大熊貓飼養、繁殖、疾病防控和野化放歸,大熊貓國際合作交流,以及大熊貓文化和公眾教育發展四項工作。以期通過研究野生大熊貓種群生態行為,破譯遺傳密碼,以人工圈養種群補充壯大野生種群的方式,實現拯救大熊貓的願景。
  • 大熊貓「雪雪」開啟野外生活
    我國放歸第四隻人工繁育大熊貓  本報訊(記者 遊飛 王成棟)「出來了,出來了」。隨著大家輕聲歡呼,10月14日11時左右,大熊貓「雪雪」經過20多分鐘徘徊後,終於出籠,一頭鑽進石棉慄子坪自然保護區的密林,開始了它在野外獨立的大自然生活。
  • 四川發現首隻白色大熊貓,野外還藏著多少「國寶」?
    全球首張白色大熊貓照片!最近,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布的這張白色大熊貓照片顯示,一隻毛髮和爪子均為白色、眼睛為紅色的大熊貓,正在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裡行走。這是保護區內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臺野外紅外觸發相機,4月中旬攝錄到的。專家分析,這隻熊貓是一隻白化個體,從體型判斷為亞成體或青年熊貓,年齡在1—2歲左右。
  • 兩大熊貓將放歸野外 "衛星電話"和"身份證"隨身
    檢查結果顯示,大熊貓「華妍」體重達80公斤,體長115釐米;大熊貓「張夢」體重73公斤,體長111釐米,兩隻大熊貓生長發育及各項生理指標均正常。  體檢後,工作人員分別採集了「華妍」、「張夢」的掌印,為兩隻大熊貓在皮下埋植國際通用的ID身份識別晶片,並佩戴了具有全球衛星定位和無線電遙測功能的GPS頸圈,以便開展野外放歸後的數據收集和活動監測。
  • 中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野生大熊貓1864隻,四川佔七成
    國家林業局2月28日召開發布會公布了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相隔10年一次的最新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和圈養的大熊貓種群數量均有增長,其中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隻,圈養的大熊貓375隻。不過,如何保護和恢復那些被高速公路、高壓輸電線等人為幹擾而割裂的棲息地,仍是保護大熊貓面臨的主要問題。
  • 手機「認臉」 掃一掃可知是哪只大熊貓
    目標明確釐清我國野外大熊貓種群結構大熊貓是一種瀕危動物,其保護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源。我國就野外大熊貓保護工作,先後四次組織專業的大熊貓科學調查,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大熊貓野外種群資料,基本摸清了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國家林業局:還早著呢
    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維東參與了多次藏羚羊考察,他說對藏羚羊的瘋狂盜獵自2002年左右減少並得到控制,他曾經見過上千頭藏羚羊產仔。但是目前日益增長的人類活動,比如開礦仍對藏羚羊的生存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不過,瀕危紅色物種名錄的更多帶來的是壞消息。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出現怠慢和鬆懈,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遭到不可逆的損失和破壞,已取得的保護成果會很快喪失,特別是部分局域小種群隨時可能滅絕。」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5日稱,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保護等級降低為時過早」。
  • 大熊貓瀕危等級降低為「易危」 藏羚羊降為「近危」
    由於非法捕獵,在過去20年中,東部大猩猩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了70%,目前全球僅存少於5000隻。  至此,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東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都已被列為「極危」(CR)物種,剩下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則是「瀕危」(EN)級別。大型類人猿距離滅絕又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