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被發現150周年了,陝西大熊貓為何默默無聞?

2021-01-21 澎湃新聞

1869年,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大清王朝有了一段平靜期。洋人也活躍起來,在上海的街頭,第一次出現了自行車。

而一個名叫戴維的法國傳教士,沿長江而上,來到四川地區傳教。

在雅安市的鄧池溝村,有位獵人邀請他到家裡吃茶。屋子簡陋,他卻很快發現了一個大寶貝,那是一張有著黑白相間紋路的熊皮,以前從沒見過。

傳教士大都知識淵博,戴維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新物種,又花高價讓獵人捕殺了一頭,解剖後做成標本,運回法國。

經過研究,科學家認為它既不是貓,也不是熊,於是命名為「大貓熊」(Giant Panda),而在我國被翻譯為「大熊貓」。就像肉夾饃還是饃夾肉,是個習慣問題。

大熊貓有著黑色的眼圈,憨態可掬的面容,如嬰兒般滾圓的身材,很快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喜愛。難怪迪斯尼研究出一個規律:人類普遍喜歡具有「兒童特徵」的動物。

掐指一算,2019年正好是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

2019年8月2號,第14屆全運會的主辦地陝西,公布了一組吉祥物形象,其中就有大熊貓。另外三個為金絲猴、朱䴉、羚牛,他們都是棲息在秦嶺山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人稱「秦嶺四寶」。

吉祥物就是選些可愛的東西來寓意美好,圖個吉利。在科學未興的年代,人們獵殺大熊貓,也有這個目的:據說把熊貓皮鋪在床上睡覺,可以闢邪。

還能佔卜,假如一夜安睡到天命,就代表萬事如意。而女生拿熊貓皮入藥,能調理月經。

秦嶺這四寶,知名度最高的是金絲猴,以它命名的一款香菸,老百姓愛抽。朱䴉作為瀕危動物,曾經全世界僅剩下7隻,極為珍貴。而羚牛老實,「人狠話不多」,存在感本就不強。

最尷尬的要數大熊貓,因為有四川臥龍這個大牌子擋在前面,一直沒有出頭之日。世人皆知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殊不知秦嶺山裡也有,並且腦袋更圓,更可愛。

要不是吉祥物出來,就連不少陝西人,都不知道自己家鄉有大熊貓。

這是為什麼呢?

01

四川畢竟是最早發現大熊貓的地方,佔了先機。當大熊貓在世界走紅後,很多人都想得到它,這裡又成了探險家門的樂園。

別看熊貓長得胖,運動能力可是很強。有時遇到豺狼攻擊,它會故意來到開闊處,往地上一躺,等到敵人近前,突然一把揪住,按在背下磨蹭,幾下就送了豺狼的命。

曾經也是一代戰獸,後來靠賣萌為生。

除了有經驗的當地獵人,一般人很難捕捉到。1913年,一個叫威爾斯的探險家公然發出一項挑戰:誰能成為第一個獵殺大熊貓的白人?

十年過去,也沒人挑戰成功,這讓大熊貓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那個年代,西方的博物館業開始盛行,大家都在比拼誰的展品厲害。最初是追逐恐龍的骸骨,之後就是大熊貓。

1929年,一對美國兄弟拿著博物館贊助的經費來到四川,獵殺到了一隻大熊貓。他們不是別人,正是即將上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的兒子。花花公子,就喜歡玩點刺激的。

從那之後,西方掀起了獵殺大熊貓的高潮。短短五年,有20多隻熊貓標本,進了博物館。

1935年,紅軍長徵經過四川時,就有不少洋人在這裡狩獵大熊貓。擦肩而過之際,誰也想不到自己將來的命運如何。

當獵殺大熊貓成了平常事後,挑戰再次升級:外國人開始追求把活的大熊貓運回去。

1936年,女探險家露絲,在四川的森林裡發現了一處大熊貓的家,裡面有一隻熊貓幼崽,媽媽出外尋找食物了。她趁機把人家孩子給抱走了。

過海關時遇到麻煩。外國輪船聽說她給這隻小動物投保了一萬美元的死亡險,拒絕搭載。但這沒有難倒露絲,她給一位中國官員送了點錢,拿到了出口許可,上面寫著:狗一隻,20美元。

這是第一隻活著到達外國的大熊貓。在動物園展出當天,遊客人數超過5萬。一個周的收入,就抵平了動物園的所有支出。兩年後,這隻熊貓死於肺炎。

1949年,新政府下令禁止外國人插手中國熊貓事情,遊走在四川的西方獵手,才隨之散去。

但是,那些優秀的科學家們,也無緣接觸到研究對象。中國的大熊貓到底有多少,除了四川,其餘地方有沒有?都是未知的答案。

變化發生在1957年冬。一天,陝西秦嶺嶽壩鄉的上空掠過一架飛機,並且扔下了什麼東西。村民以為是來了特務,便報告給上級。鄉長楊篤芳不敢怠慢,帶著一群民兵,進山搜索。

在一片竹林邊,他們看到一個活物,頭戴白草帽,身穿白馬褂,一副洋人打扮。他們向對方喊話,「站住」、「舉起起來」,都沒見回應,便認定是特務,開了槍。

活物應聲倒下,近前一看,原來不是人,是個黑白色相間的動物,便稱其為「花熊」。山區閉塞,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全世界聞名的大熊貓。

那時也沒有動物保護意識,一隊人就把熊貓給剝了,燒火燉肉。但有股爛竹子味兒,非常難吃。

飯後,大家圍著篝火聊天,楊鄉長忽然感到有水淋到自己臉上,抬頭一看,樹上有一隻熊,正朝他撒尿呢。他拿起槍,一扣扳機,又打死了一隻。

特務是沒找到,楊鄉長收穫了熊貓皮,回家鋪在床上當褥子。

第二年,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的老師鄭光美帶著學生,來秦嶺考察,搜集當地的動物皮毛標本。楊鄉長便把熊貓皮貢獻出來,鄭老師一看,渾身直哆嗦,說,這可是國寶呀。

也是這一年,大躍進運動展開,大片森林遭到砍伐,用作燃料煉鋼鐵。大熊貓的棲息地被破壞,不得不退居深山老林中,難覓蹤跡。

再加上反右派運動,直到1964年,鄭光美才在《動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秦嶺生活著大熊貓。但不久文革開始,全國忙著搞階級鬥爭,沒人在乎這件事。

文革期間,北大生物系一個叫張紀叔的人,下放到陝西動物研究所當研究員。1973年,他到秦嶺的佛坪地區考察時,又獲得了8張大熊貓皮,兩個頭骨。

事實再次確證,陝西也是大熊貓比較集中的地區。

這一次引起了政府的重視,1974年,陝西省組織了一支有475人參加的生物資源考察隊,對秦嶺的珍稀動物進行全面調查。據推算,此地的大熊貓數量大約有200多隻。

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遮擋了北方的寒流,面前的漢江又提供了水汽,讓秦嶺南破成了熊貓的天然庇護所。比起四川的800多隻,數量雖不多,但是密度更大,平均10平方公裡就有一隻。

再加上兩地是相隔離的,大熊貓屬於不同種群,長相也有區別。四川的熊貓頭比較長,像熊,陝西的熊貓頭圓,像貓,看起來也更漂亮,被稱為國寶中的「美人」。

四川熊貓最長是1.5米,陝西熊貓能達到1.7米。用佛坪作家白忠德老師的話說,「前者是嬌小的林黛玉,後者是富態的薛寶釵。」

2010年,美國記者亨利•尼克爾斯寫了一本書,講述一百多年來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歷史。這本書的名字叫《來自中國的禮物》。

很多人忘記了,最初的大熊貓並不是禮物,而是獵物。

02

中國對於大熊貓的真正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

改革開放後,國門打開,對洋人沒有那麼強的戒備心了。1980年,中國邀請世界自然基金會一起合作,成立研究項目。這個基金會成立於1961年,logo就是一隻大熊貓,足見其喜愛程度。

但做起事來,就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了。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喬治•夏勒,後來寫了一本回憶錄《最後的熊貓》,裡面說:

與短視的龐大地方官僚體系為敵時,熱忱和善意都不足以應付,他們只顧眼前的,運用推託、逃避、過時的觀念、缺乏遠見的行動和其他可悲的手段,來規避中央政府制定的綱領,造成規模驚人的生態管理失誤。

不久後的一件事,更證明了當時國內動物保護觀念的落後。

1983年秋天,四川臥龍保護區,出現了一個怪異現象——竹子開花了。竹子一旦開花,幾個月內就會死亡,然後重新從根部生長。

這樣一來,大熊貓的食物就會減少。一夜之間,各大媒體的頭條都是關於「國寶」熊貓受難、急需救濟的新聞。

其實,開花的主要是箭竹,而其他的綠竹、拐棍竹等種類生長正常,完全能支撐熊貓的生存。但是比起科學和理性,具有情感煽動性的內容更容易傳播,很快全世界都知道了。

官方的反映也特別敏感,撥了數百萬元款項來援救。每個有熊貓的縣都成立救援隊,由副縣長領導,進山搜索受災的熊貓,然後帶回來,由人工飼養。

哪怕是沒有大熊貓的縣,也非常積極。箇中的玄機,喬治•夏勒是看懂了,因為錢,「每個縣都要分一杯羹,管它有沒有危機。」

一場轟轟烈烈的捐款活動也隨之展開。凡是用熊貓形象做商標的企業,都得捐錢,不然還怎麼做生意。很多小朋友,把自己的儲錢罐砸了,拿錢給大熊貓:「讓它們可以住在美麗的幼兒園裡」。

美國總統夫人南希•裡根,也在美國的兒童間發起了一場「一分錢救熊貓」活動,最後籌得1.3萬美元,還親自飛到北京,捐給中國。

大熊貓曾經在中美交往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實現了兩國關係的破冰。在參觀北京動物園時,總統夫人看到大熊貓,激動得不行,讓記者不斷給她拍照。

離別前的晚宴上,每個人面前擺著一盒熊貓牌香菸。夫人拿著煙盒反覆看,嘴裡念叨著:「真是太精美了,我太喜歡大熊貓了。」

正在這時,旁邊的周總理說:「那我們送你一些吧。」

夫人問:「送我什麼?香菸嗎?」

周總理說:「不是,是大熊貓。」

一個美國記者聽到這句話,飯也不吃了,馬上往外跑,結果絆了一下,摔了一跤。還沒等服務員過來扶,他就自己爬起來,跑出去發新聞稿。

這件事讓很多不贊成尼克森訪華的美國人,態度得到了轉變:起碼是有好處的,帶回了大熊貓。

而多年後的這場捐款活動,讓中國人更加意識到大熊貓的珍貴。因為受災區主要在四川,也產生了只有四川才有熊貓的觀念,深入人心。

很多地方建立了大熊貓飼養場,大家覺得,把熊貓關在籠子裡,比在森林裡風吹雨打好多了。四面有牆、頭有屋頂,吃得飽,睡得香,又沒有敵人,生活多美好呀。

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慣性:活著比自由重要。

還有不良專家過分強調大熊貓的繁殖遇到難題,進化走進了死胡同,需要人工繁殖,這更為圈養大熊貓提供了支持。

但外國專家認為,真正威脅大熊貓生存的,並不是竹子的死亡,而是環境破壞和偷獵行為。

那時,一張熊貓皮在國內的收購價是三千美元,賣到國外一萬美元以上。按當時中美匯率1:1.9來算,賣一張熊貓皮就成了萬元戶。這對剛開始賺錢的中國人來說,太有吸引力了。

專家研究熊貓的一個做法是,給它們帶上無線電跟蹤頸圈,遠程觀察行為。有天,他們發現一個頸圈沒了動靜,找到後,發現旁邊是堆熊貓的內臟。

這事驚動了國務院,時任總理下令徹查。很快破了案,原來是被一個村民給獵殺了。他留下了皮,肉不好吃,餵豬了。因為這件事,他被判了兩年有期徒刑。

這樣的刑期沒太大震懾作用,直到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出臺,獵殺或走私熊貓皮,會被判處10以上徒刑,嚴重的還可能判死刑。

與此同時,森林砍伐的問題也一直存在。就在秦嶺南破有一個長青林業局,成立的時間與這裡確認大熊貓的時間同步。最高峰時林業局擁有2000名工人,還有同等數量的農民僱工。

一邊是大家為找到新的熊貓激動而泣,一邊是伐木工人在渾汗如雨。

1987年,救援活動結束,被圈養的108頭熊貓中,死了33頭。剩下的,有35頭被送回到森林。還有40頭,被賣給了動物園。它們將縮在鐵籠的一角,在遊客的圍觀下度過一生。

所以,喬治•夏勒很奇怪,政府更喜歡抓捕動物進行養殖,而不是保護其自然棲息地。書中,他寫道:

政府不圖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反而研究大規模人工養殖的可行性。真是應了一句中國的俗話:「有錢買棺材,沒錢買藥」。

03

當四川的大熊貓研究熱火朝天的時候,陝西人對大熊貓的認知還是一片空白。直到一位北大教授的到來。

他名叫潘文石,幼年時受《魯賓遜漂流記》的影響,愛上了野外生活,大學時便報考了北大生物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0年,四川大熊貓研究項目啟東時,他是成員之一。

他也不贊成飼養大熊貓,認為最好的保護辦法,就是讓他們能夠在更多的自然棲息地生存下去。

1984年秋天,當國內的救援運動甚囂塵上時,他離開四川,來到了當時還不被關注的陝西秦嶺,想獨自考察大熊貓的生存條件。

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他發現過去的一千多年裡,這裡曾經很繁榮。因為古代從長安到漢中,要翻越秦嶺,所以開拓了一條驛道,行人往來,經濟就活躍起來。

唐代以後,經濟中心東移,驛道逐漸荒廢,山上的居民就搬走了。環境得到恢復,大熊貓便又返回來。這個發現給了他一個希望:如果終止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大熊貓的生存是能轉好的。

1985年,他帶著學生正式進山考察。從北京坐35個小時的火車到漢中,再坐8小時汽車去佛坪,然後等著搭乘進山運輸原木的汽車,到達野外工作站。

做研究,需要和當地的政府部門對接,潘教授說話直,和官員鬧了矛盾,人家不願給他提供方便。最後,反而是長青林業局接待了他,提供基本住宿,還派人幫助尋找熊貓。

這是一個頗具諷刺的畫面:一個破壞大熊貓環境的單位,接待了保護大熊貓的人。

大冬天的,秦嶺寒氣逼人,林業工人都下山了,他們為了觀察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還得繼續呆在山上。為了保住臉上的油脂,不能洗臉。因為有女生愛衛生,天天洗,結果長滿了凍瘡。

1985年,他們在山上救助了一頭與眾不同的熊貓,毛髮的顏色不是黑白的,而是棕色的。這讓秦嶺熊貓更是獨特於天下。這隻熊貓,後來被送往西安動物園,遊客稱其為「金髮女郎」。

秦嶺的大熊貓,和當地村民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有時候,熊貓會鑽進農民家的牛圈,把牛嚇得四散而逃,它呆在裡面休息。即使離開後多天,牛還不敢進圈。

有的熊貓病了,也會跑到農民家裡。當地人都知道它們愛吃甜食,就煮一大鍋稀飯,放一袋白糖,給它補充體力,然後再去找保護站的工作人員來救助。

有一次,保護站的人在山上發現一隻熊貓走路一瘸一拐,好像受了傷。跟蹤上去悄悄用鋪蓋把頭一蒙,捉住,原來是腿上扎了根木刺。一開始熊貓還反抗,發現包紮後疼痛減輕,就乖了很多。

之後幾天,工作人員就在山上紮營,照顧熊貓,熬粥、蒸窩頭、採集竹葉。熊貓嘗到了甜頭,傷好了也不走。有次工作人員出去巡山,飯做得遲了,熊貓一生氣,把鍋碗瓢盆給打翻了。

這可養不起。好好做了頓大餐,趁著大熊貓吃飽後,呼呼睡著了,大家趕快收拾行李離開。

1989年,潘文石給一隻懷孕的雌性大熊貓「嬌嬌」帶上了跟蹤頸圈,觀察她如何生下幼崽,幼崽如何一步步長大。這一跟就是多年,到了1996年,嬌嬌已經生了4個孩子。

大熊貓屬於多夫多妻制,有很強的生育能力。在交配現場,幾隻雄性大熊貓,會為了爭一隻母熊貓大打出手,甚至負傷。而在動物園裡,熊貓對房事卻有些笨手笨腳。

只有在野外,才能施展真功夫。

這些研究說明,只要環境得當,熊貓完全有希望靠自己繁衍下去,不需要用人工繁殖來維持生存。而秦嶺大熊貓幼仔的出生率及存活率都比較高,種群有能力自我延續。

科學研究的意義,就是澄清很多自以為是的觀念。比如,熊貓媽媽外出覓食時,會好幾小時不回家。以前人們不了解,還以為小熊貓是被遺棄了,就抱回來飼養,等到媽媽回來,孩子沒了。

真正的危險是森林被肆意砍伐。1989年後,長青林業局為了賺錢,加大了採伐強度,大量僱傭外地民工,基本上把一座山嶺2600米以下的樹木全砍完了。

1993年,潘文石聯合28位科學家,給中央寫信,建議禁止熊貓棲息地的森林採伐。這封信得到了時任副總理朱鎔基的批示,要求立即停止林業局工作,安排職工轉產。

兩年後,國家又投資5500萬元,在原來林場的區域,成立了長青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棲息地,有了生的希望。

1999年,當潘文石重返秦嶺時,發現以前運輸木頭的公路上已經草木叢生。而熊貓嬌嬌帶著她的孩子,就生活在那裡,已經有了孫子。

新世紀初,潘文石出版了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繼續生存的機會》,長達84.5萬字,詳細論述了熊貓這個種群的特點和習性。

這是潘教授對秦嶺大熊貓的重大貢獻,也是秦嶺大熊貓對整個大熊貓群體的貢獻。

在一次演講中,潘文石說過這樣一句話,讓人深思:

無論人類的科學技術多發達,商業資本多富有,現代人至今仍承襲著自私和眼光短淺的天性。

04

2005年,秦嶺大熊貓作為具有明顯特徵的種群,被世界科學家確認,擁有了和四川大熊貓同等的地位。但是相比起四川,陝西大熊貓依然是寂寞的,知名度不高。

一個主要原因是,四川大熊貓的人工繁殖技術比較成熟,從上世紀80年代那場救援活動開始,就建立了飼養基地,已經成功繁殖了100多隻大熊貓。

大部分被外國動物園租借,或者是作為禮物送出去的大熊貓,都是來自四川臥龍保護區。

不過,在四川人工繁殖的熊貓中,也有陝西的力量。1995年,秦嶺一隻名叫「白雪」的母熊貓嫁到臥龍,在6年的時間生了5胎,被稱為「英雄母親」。

但是2001年時,「白雪」趁飼養員不注意,自己打開了門上的掛鎖,逃到了山裡。費了很大勁,也沒有找到,四川只好賠給秦嶺一隻年齡相仿的母熊貓。

看來,有一種熊貓,不管是籠子,還是家庭,都是關不住的。它永遠有一顆嚮往自由的心。

2015年,全國進行了第四次大熊貓普查,數據顯示有1864隻,其中四川1387隻、甘肅132隻,而陝西為345隻,相比上世紀80年代的109隻,增加了217%,為全國最高。

陝西大熊貓的特點就是野生,密度高,很容易看到。並且,還有金絲猴、羚牛等其他珍稀動物,生活一起。因此,科研人員或攝像師,都願意來秦嶺,要是去四川,只能看到圈養熊貓。

就連四川電視臺,在拍攝紀錄片《熊貓•野性回歸》時,也沒有去就近的臥龍,而是來到了秦嶺。最後,這部片子還在國際紀錄片節上獲得了大獎。

所以,陝西大熊貓的知名度低,不是熊貓本身的問題,而是與整個省的發展、觀念和做法有關。陝西也是旅遊大省,有著豐富的資源,但始終未能發力,也不夠自信。

2017年,西成高鐵開通,有單位製作了一批紀念品,上面印著大雁塔、兵馬俑等陝西特色元素。當時的佛坪熊貓已經小有名氣,有人提議把熊貓也加上。

領導沒同意:咱們還給成都宣傳熊貓,這不是班門弄斧麼?

2018年,四川省的旅遊總收入突破了一萬億元大關,佔全省GDP的比重24%,而陝西旅遊的總收入是5994億元,還有很大差距。

一副好牌,如果不會打,也會爛在手裡。

2008年,好萊塢拍攝了《功夫熊貓》,三部加起來,在全球狂攔票房53億美元。典型的中國元素,經過好萊塢的手調製出來,就是好看。

起關鍵作用的不是物,也不是錢,而是人的意識。

陝西這兩年也在改進,去年成立了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還舉行了以「大美秦嶺•熊貓陝西」為主題的文藝晚會。就在上個月,研究中心的熊貓珠珠,生了一對龍鳳胎。

追趕,總比放棄好。就像《功夫熊貓》中,阿寶的一句臺詞:

You gotta let go that stuff from the past, cause it doesn't matter.The only thing it mattersis what you choose to be now.

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因為無關緊要了。最重要的是,現在你要選擇做什麼樣的人。

(完)

部分參考資料:

《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一百年》,亨利•尼克爾斯,三聯書店

《我的秦嶺鄰居》,白忠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繼續生存的機會》,潘文石等,北京大學出版社

《最後的熊貓》,喬治•夏勒,上海譯文出版社

《守望大熊貓》,雍嚴格  龐暘 ,科學普及出版社

《楊篤芳:發現秦嶺熊貓第一人 》,白忠德

《秦嶺大熊貓的前世今生》,柴廣翰

《人類正在穿越生存瓶頸——潘文石教授在北京論壇上的演講》

《拯救大熊貓》,紀錄片

相關焦點

  • 今年大熊貓首次科學發現150周年 成都舉行紀念主題展
    150年前,在四川寶興縣,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遇見了一隻大熊貓。在這一天,有著800多萬年生存歷史的大熊貓,遇見了人類科學。  2月5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推出「回望1869——紀念大熊貓首次科學發現150周年主題展」,展示了大量具有史料價值的歷史照片、舊大熊貓郵票和大熊貓紀念幣。
  • 陝西甘肅也是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為何一提到大熊貓就想到四川成都
    陝西甘肅也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為何一提到大熊貓就想到四川成都?這就是城市營銷的威力,大熊貓堪稱成都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現在國內包括國外提到大熊貓第一想到的就是四川、成都、青城山、臥龍等字眼,陝西甘肅同樣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陝西秦嶺一帶設立面積遼闊的自然保護區,用以保護大熊貓、秦嶺羚牛、雲豹、金錢豹、 紅腹錦雞 、大鯢、金絲猴、 朱䴉等珍稀保護動物。
  • 都是國寶,為啥陝西大熊貓的名氣不如四川大熊貓?
    陝西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示意圖提起國寶大熊貓,人們往往會以為它是四川特有的產物,在人們心中大熊貓就是四川的「代言人」。然而,不被大眾所熟知的是,關於大熊貓,陝西的地位足以和四川平起平坐:種群密度最大的熊貓棲息地在陝西,最珍稀的野生大熊貓在陝西,「國寶中的美人」在陝西,罕見的棕色大熊貓也在陝西!但至今一說起大熊貓,你的第一反應是四川還是陝西?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2020年4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向全球推介《大熊貓圖志》。魏輔文院士推介評價道:「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是中國最響亮的名片。它作為世界和平友誼的象徵和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譽滿全球。《大熊貓圖志》以高質量的圖文形式展現大熊貓繁衍的一生,從科學發現到保護的150年歷史,它是中國獻給世界的一份厚禮,尤其值得向全世界推廣。」
  • 旅美大熊貓「貝貝」回四川後,陝西向美國友人「白送」了一隻大熊貓...
    不過,美國的頭號「熊貓粉絲」,「熊貓國際」組織的創始人蘇珊·布雷登卻在隨後於中國陝西收穫了一份大禮。據新華網報導,11月20日,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秦嶺大熊貓繁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更更和熊貓國際創始人蘇珊·布雷登籤署了大熊貓「七仔」的認養協議。這意味著,全球唯一圈養棕色大熊貓「七仔」被熊貓國際終身認養。研究中心此前曾向社會徵集「贊助」,邀請各界認養大熊貓。
  • 陝西拍到野生大熊貓哺乳視頻 熊貓寶寶吃奶萌萌噠
    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大熊貓哺乳畫面  秦嶺箭竹林中的雪地上,野生大熊貓幼崽緊跟媽媽左右,撒嬌、求乳,最終在媽媽懷中吮吸……4月4日,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廳了解到,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大熊貓哺乳的珍貴視頻資料。
  • 陝西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5年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陝西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5年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時間:2020-12-03 15:47:38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 陝西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公布:野生熊貓345隻
    其中四川省內分布野生大熊貓1387隻,佔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74.4%,其次是我省的野生大熊貓約345隻,甘肅省境內有132隻。  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發現,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比第三次調查增加268隻。
  • 2020新生秦嶺大熊貓寶寶「雲慶生」活動陝西啟動
    1月12日,2020新生秦嶺大熊貓寶寶「雲慶生」活動在陝西啟動。(央廣網發 主辦方 供圖)近年來,陝西省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動物廊道修復、野生動植物保護等重點工程,大力推動秦嶺生態系統保護,不斷完善大熊貓自然保護地體系,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得到有效恢復。
  • 陝西:近5年來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新華社西安12月2日電(記者劉彤)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了解到,過去5年,陝西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陝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達791種、種子植物達4400餘種。
  • 讓我看看還有誰不知道陝西也有大熊貓?據說比四川熊貓還好看
    前幾天,有新聞報導了一則趣聞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網友們紛紛都表示詫異:「陝西居然也有大熊貓?大熊貓不是四川才有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中國目前現在有兩種大熊貓,分別就分布在四川和陝西地區。很多朋友覺得熊貓不過就都是憨憨厚厚的樣子,黑耳朵黑眼圈一個樣子,但是陝西熊貓和四川熊貓無論是長相還是性格上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四川大熊貓的頭型偏長,頭也比較大,在熊和貓之間更偏向像熊,而咱陝西的鐵憨憨大熊貓嘴巴短,頭比較圓,像貓多一點,秦嶺野生的大熊貓胸腹毛髮更偏棕色。
  • 四川的像熊,陝西的像貓,明明都是大熊貓為什麼有兩個模樣?
    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了近800萬年,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中國獨有的物種之一,目前全世界僅存大約1600隻左右,因為生育率低,加上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相當高,導致它一直貼著「瀕危動物」的標籤,從而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大熊貓天性敏感,本性溫和。
  • 陝西也有大熊貓!與四川老鄉「30萬年不來往」
    外界印象大熊貓只生長在四川一帶,實際上陝西秦嶺也有大熊貓,兩個品種不一樣。近日央視節目特地介紹兩種貓熊樣貌,節目主持人朱廣權也有點分不清楚。據了解,「四川大熊貓和秦嶺大熊貓其實並不太熟,已經30萬年沒有過來往了。」
  • 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於2020年設立: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
    3月26日,甘肅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審議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範圍和功能區總體勘界方案》。這意味著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又走出了一大步。2017年8月,國家正式批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按照《方案》,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野生大熊貓種群高密度區、大熊貓主要棲息地、大熊貓局域種群遺傳交流廊道合計80多個保護地,將被有機整合劃入國家公園,總面積達27134平方公裡。而按照大熊貓地理分布等情況,該國家公園又分為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秦嶺片區和白水江片區。
  • 大熊貓不但有黑白配色的,白色和棕白色的大熊貓也有,十分罕見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它以憨態可掬的形象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大熊貓常見的是黑白相間的體色,其實也有白色和棕白色的大熊貓,數量也是極其稀少。白色大熊貓秦嶺南坡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我國大熊貓分布密度最大的保護區之一,在該保護區多次發現白色大熊貓。
  • 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
    在大自然的嚴苛選擇下,恐龍、劍刺虎早已消失,「活化石」大熊貓卻以悠然的姿態謎一般地生存到了現在。陝西秦嶺是我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多年來,陝西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工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採取建立自然保護區,開展野外巡護、救護、監測和科學研究,建立、發展大熊貓圈養種群等措施,有效促進了瀕危的大熊貓種群在秦嶺繁衍壯大。
  • 為何肉食動物不敢攻擊大熊貓?看下熊貓的先祖叫啥,你就明白了
    說起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在大家的心目當中一定會出現一副憨態可掬的模樣,它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至少800萬年,因此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的國寶,從最初人們發現它瀕臨滅絕為止,截止到2019年,全國圈養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大約達到了600隻,總算是恢復了一點元氣。
  • 中國給日本送去大熊貓、朱䴉,日本送了中國什麼?
    蘭蘭死後,因為擔心康康孤單,中國在1980年又送去一隻雌性大熊貓歡歡(當時7歲)。然而,也許是對蘭蘭的死過於悲傷,康康在蘭蘭去世後不到一年也死去了,死因是心臟功能不全。198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之際,另一隻成年雄性大熊貓飛飛(當時15歲)飛抵日本,在上野動物園和歡歡結為夫婦。
  • 陝西:近5年來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生物多樣性豐富
    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了解到,過去5年,陝西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陝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達791種、種子植物達4400餘種。目前,陝西境內的大熊貓野外種群為345隻,密度居全國之首。
  • 陝西熊貓vs四川熊貓誰更萌?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有答案
    一直以來,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你知道嗎,根據科學研究,秦嶺亞種的大熊貓的臉更圓樣子更「萌」~而且陝西是世界上最有可能遇見野生大熊貓的地區那麼問題來了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的區別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