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2020-12-05 澎湃新聞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2020年4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向全球推介《大熊貓圖志》。魏輔文院士推介評價道:「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物種,是中國最響亮的名片。它作為世界和平友誼的象徵和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譽滿全球。《大熊貓圖志》以高質量的圖文形式展現大熊貓繁衍的一生,從科學發現到保護的150年歷史,它是中國獻給世界的一份厚禮,尤其值得向全世界推廣。」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在觀察野生大熊貓進食(圖片來源:魏輔文著《野生大熊貓科學探秘》,科學出版社,2018年)

為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2019年8月,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指導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編著了《大熊貓圖志》(中英文版)。該書是全球首部以大熊貓為記述對象的官修圖志,收錄近500幅珍貴圖片,是展示四川「三九大」名片的重要外宣作品,出版後引起較大社會反響,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網、人民網、央視熊貓頻道、環球時報英文版、四川日報等眾多國內新聞媒體及法國中文網、澳大利亞《澳洲新報》、柬埔寨《柬華日報》等海外媒體予以報導。2019年8月,方志出版社將其作為參加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宣傳冊封面圖書予以推薦。2019年9月,該書參加在法國國家歷史自然博物館舉辦的「大熊貓走向世界150周年歷史文化展」,並贈送法國國家歷史自然博物館永久收藏。

《大熊貓圖志》被作為方志出版社參加2019年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展覽宣傳冊的封面圖書予以推薦(圖片來源:方志出版社)

《大熊貓圖志》作為經典圖書,被放在2019年8月21日開幕的2019年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方志出版社展臺顯著位置展出(圖片來源:方志出版社)

2019年9月29日,中外頂級大熊貓專家共同在《大熊貓圖志》上簽名。從上至下依次為:胡錦矗(西華師範大學教授,譽為「熊貓教父」「熊貓教授」),喬治·夏勒(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顧問),楊偉民(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魏輔文(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張志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和民(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澤鈞(西華師範大學研究員)(圖片來源:四川省地方志辦)

巴黎當地時間2019年9月5日,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包建華(左)出席「大熊貓走向世界150周年歷史文化展」,將《大熊貓圖志》贈送給法國國家歷史自然博物館主席大衛·布魯諾先生(包建華 供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撰稿: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綜合處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獲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 四川省地方志辦憑什麼
    四川在線記者 袁婧近日,《關於表彰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印發,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省志工作處等單位被評為「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稱號。該獎項也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首次表彰在大熊貓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團體及個人。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平武大熊貓往事:最萌「外交官」 迷住...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近日,中宣部學習強國四川學習平臺大熊貓日記專欄推出的《最萌外交官,那些年從平武走出國門的大熊貓》,重新勾起了許多人的記憶。 平武縣野生大熊貓數量居全國之首,2015年公布的四川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表明,平武野生大熊貓335隻,蟬聯全國第一,被譽為「天下大熊貓第一縣」。我國第一部由大熊貓主演的電影《熊貓歷險記》,就拍攝於平武境內。
  • 打造國寶圖志新名片 抒寫熊貓文化新華章
    為徵集精品資料,提高編纂品質,省地方志辦副主任趙行、機關黨委書記鄧瑜、副主任陶利輝,先後帶領或組織項目組人員,拜訪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原所長、世界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胡錦矗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秘書長薛康,原四川省旅遊局巡視員孫前,成都市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攝影家周孟棋,大熊貓文化學者譚楷等,了解大熊貓科學研究及實踐保護的最新成果
  • 「熊貓教父」的得意弟子魏輔文當選中院院士
    「熊貓教父」胡錦矗的得意弟子剛剛當選為中國院院士的魏輔文正是胡老的得意弟子。胡老對自己的學生魏輔文讚賞有加,在多個場合對自己的學生、研究生講,要向魏輔文學習,學習他對事業的專注和熱情。1984-1987年,魏輔文在南充師範學院生物系(西華師大生科院前身)攻讀動物學碩士研究生,師從胡錦矗教授。
  • 【百年校慶】魏輔文院士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竇偉浩 王鳳簫)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百年南開之生命講壇」,在生物站報告廳為師生們帶來了題為「大熊貓科學探秘與保護」的精彩報告。
  •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中科院院士魏輔文做客西北高原所「夏武平講座」 2020-10-27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字體10月19日,在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成立暨《獸類學報》創刊40周年之際,邀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作第一講。講座由西北高原所所長陳世龍主持。
  • 國家花重金保護大熊貓,竟然還有這層原因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和其團隊專門算了一筆保護大熊貓的經濟帳,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current biology》上。這裡魏輔文院士估計2010年大熊貓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大熊貓所在的保護區的價值在26億美元至69億美元之間。每年大熊貓帶來的生態服務價值是其投入保護的10-27倍。國家和地區範圍內的評估顯示了這些生態服務價值在多個方面支持我們的生活。生態系統價值的關鍵一環就是物種多樣性。大熊貓作為旗艦物種,吸引了大量政策和資金的支持。
  • 中科院研究發現大熊貓仍有進化潛力 基因庫豐富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宮一棟)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生種體型大小變化、棲息地破碎化、圈養種群繁殖衰退和竹子開花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觀點認為大熊貓已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最新的研究成果卻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大熊貓仍具有進化潛力。
  • 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國西部大熊貓與雪豹雙旗艦保護聯盟」在成都成立
    大熊貓和雪豹都是其中的一員。WWF提出的「雙旗艦」概念首先是講保護範圍從大熊貓棲息的中低山森林生態系統,擴展至以雪豹為代表的高山生態系統;同時也意味著將大熊貓保護經驗輸出到雪豹保護,並以此為示範,探索大熊貓保護模式向其他物種和區域的推廣,以此實現中國西部生物多樣性更全面的保護覆蓋。
  • 科學界爭論大熊貓吃竹子的演化時間
    研究人員推測,大熊貓食性的轉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肉食(或雜食)到植食的轉變以及從植食到專食的轉變。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領導的團隊與西華師範大學、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南保山博物館、廣西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完成。
  • 四川首次啟動「雲端」大熊貓文化旅遊周
    、樂山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在樂山市犍為縣開幕。開幕式上,2020中國四川(雲端)大熊貓文化旅遊周正式啟動,向全球發布4條大熊貓棲息地之旅線路。這是文化和旅遊廳開啟的首個「雲端」大熊貓文化旅遊周。本次文旅節以「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為主題,將從今年7月持續到12月。其間,樂山將舉辦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旅遊系列活動,圍繞文化、美食、運動、研學、節令等多種主題集中推出全新打造的文旅新產品。
  • 中國科學家破解大熊貓沉迷馬糞裡打滾之謎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破解大熊貓沉迷馬糞裡打滾之謎   作為國寶級動物,大熊貓也有一些怪癖,比如喜歡在馬糞裡打滾,而且非要弄的全身沾滿糞便在意猶未盡的離去。
  • 5000年前大熊貓吃什麼?從雜食到專食「滾滾」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大熊貓為食肉目動物,已有八百萬年的演化歷史,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其食性逐漸特化為以各種高纖維的竹子為食。作為更新世著名的「大熊貓-劍齒象古生物群」的一個重要成員,同期分布的包括劍齒象在內的大型動物早已滅絕,而大熊貓卻在百萬年的滄海桑田中生存至今,這可能與其不斷改變食性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密切相關。
  • 都是國寶,為啥陝西大熊貓的名氣不如四川大熊貓?
    陝西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示意圖提起國寶大熊貓,人們往往會以為它是四川特有的產物,在人們心中大熊貓就是四川的「代言人」。然而,不被大眾所熟知的是,關於大熊貓,陝西的地位足以和四川平起平坐:種群密度最大的熊貓棲息地在陝西,最珍稀的野生大熊貓在陝西,「國寶中的美人」在陝西,罕見的棕色大熊貓也在陝西!但至今一說起大熊貓,你的第一反應是四川還是陝西?
  • 資深講解員全新講解 展示四川大熊貓文化
    「這將是我第一次在成都之外講解大熊貓。」8月19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講解員陳林正認真準備講解。對這位「身經百戰」的講解員來說,8月21日在「熊貓中國·四川之夜」主題活動上的講解,將是一次全新的經歷。□本報記者雷倢冉倩婷  新在何處?「以往在成都,更多的是大熊貓的科普講解,而這次的講解是圍繞4個『yuan』字展開。」
  • 「雲端」大熊貓文化旅遊周開啟 境外遊客飽覽「安逸四川」
    8月31日,為期一個多月的2020中國四川(雲端)大熊貓文化旅遊周(以下簡稱「『雲端』大熊貓文化旅遊周」)落幕。作為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以下簡稱「省文旅廳」)啟動的首個「雲端」大熊貓文化旅遊周活動,在各大國內外網站持續「刷屏」,掀起了一陣線上「熊貓熱」。
  • 魏輔文院士團隊揭示:食性驅動大、小熊貓腸道微生物趨同演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所魏輔文院士團隊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了題為「Diet drives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gut microbiomes in
  • 大熊貓: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動物?
    中國科學院的聶永剛和魏輔文多年來一直在追蹤野生大熊貓,分析它們究竟吃哪些種類的竹子,並測定其咀嚼物中的化學成分。他們發現,熊貓的全竹餐裡的營養成分——高蛋白、低碳水——和典型的食肉目更為相似,與其它食草的哺乳動物則有所不同。「這很神奇,」魏輔文說,從營養上看,「竹子就跟某種肉差不多。」
  • 研究顯示大熊貓吸收營養的結構更像食肉動物
    新華社華盛頓5月2日電(記者周舟)中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團隊發現,從消化吸收營養結構上看,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大熊貓屬於食肉動物,而非食草動物。  新近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大熊貓日常攝入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數量更接近「超級食肉動物」,而吸收的能量約半數來自蛋白質,這與狼和野生貓科動物相近。
  • 全國1864隻野生大熊貓 七成多分布在四川(圖)
    (數據綜合本報、新華社) 本報製圖/朱濉  本報訊(記者 王成棟)截至2013年底,共有1387隻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四川,佔全國總數的74.4%;大熊貓棲息地面積超過202萬公頃,佔全國總量78%以上,我省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仍保持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