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騰訊新聞和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聯合出品,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系騰訊新聞TOP MEDIA計劃百佳企鵝號。
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可謂家喻戶曉。它那一幅天然呆,自然萌的樣子可謂人見人愛,每年都有許多外國遊客,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為得是一睹大熊貓的芳容。為了保護這位動物「大明星」國家可謂是下了血本,從1990-2010年國家先後拿出3萬多平方公裡的國土建立了67個自然保護區來保護大熊貓,每年花在大熊貓身上上的錢估計在2.28-2.92億美金。
大熊貓 汶川草坡國際級保護區 提供
有不少人提出,花費如此大的代價來保護大熊貓究竟價值何在?還有一些和大熊貓一樣瀕危的物種,可是它們的保護力度卻遠遠不如大熊貓,它們的命運和大熊貓截然不同,比如伊犁鼠兔鼠兔、綠孔雀、穿山甲等。難得這些動物就不該大力度保護嗎?
其實在保護大熊貓這件事情上,很多人只看到了花在大熊貓身上的錢,卻忽略了從中得到的價值。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院士和其團隊專門算了一筆保護大熊貓的經濟帳,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current biology》上。魏院士的研究結果驚人地發現,保護大熊貓原來可以產生巨額的價值回報:
國家投資大熊貓每年可以獲得至少10倍的回報。對於一個優秀的投資者,每年的回報率能到20%就已經是股神級別。國家每年花在大熊貓保護身上的錢估計在2.28-2.92億美金。現行保護制度的收益/成本比率為10.2。如果把大熊貓為全球人口增加的文化價值算是,那麼投資回報比例可以達到27.1。很多人很難理解保護大熊貓為何可以產生如此大的價值回報?
首先是大熊貓的生態服務價值。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即人類從生態系統獲得的益處,如果將其換成金錢,全球一年的生態服務價值估計為125萬億美元。這裡魏輔文院士估計2010年大熊貓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大熊貓所在的保護區的價值在26億美元至69億美元之間。每年大熊貓帶來的生態服務價值是其投入保護的10-27倍。國家和地區範圍內的評估顯示了這些生態服務價值在多個方面支持我們的生活。生態系統價值的關鍵一環就是物種多樣性。大熊貓作為旗艦物種,吸引了大量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中國政府目前建立了67個保護熊貓的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在溫帶地區中最高,並且覆蓋了中國其他瀕危物種。因此保護大熊貓以及其的棲息地也同時保護了其他動物。
其次,要知道大熊貓可以產生巨大的文化價值,這幾年出過很多關於大熊貓的影視作品,比如《功夫熊貓》《我們誕生在中國》。如果將大熊貓註冊成商標,像米老鼠那樣,產生的文化價值還有翻倍。
功夫熊貓
說到這裡,依舊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他們看不到保護大熊貓帶來的價值,也不理解所謂的生態服務價值。這些人往往「以人為本」,更關心的老百姓的收入。下面有一組數據,可以反應保護大熊貓與老百姓增加收入的關係。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0年,大熊貓保護區所在的省份(四川,陝西和甘肅)農民的年收入平均增長56%。而與大熊貓保護區相鄰的農民的年收入平均增加64%。因此,靠近大熊貓保護區的農民年收入比全省平均值高處8%。分析表明,對大熊貓保護的投資同時也可以為當地百姓謀福利。
在國家的支持下,從1980-2000年大熊貓保護地增加3.5倍,大熊貓也有瀕危等級下降到易危,這足以反應中國的保護成效。
反過來,如果大熊貓會說話,它將如何看待人類?人類確實在大熊貓的保護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以說如果不是國人的保護,大熊貓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從這個層面講,大熊貓應該感激人類,是人類挽救了它們命運。可是反過來想想,當年大熊貓家破人亡,也是人類不合理地開發造成的。建國後,大規模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大熊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而它們食性極為單一,生存舉步維艱。它們走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如果沒有人類,大熊貓可能一樣活得很好。大熊貓的處境如同金庸小說《神鵰俠侶》裡的楊過。郭靖(也可能是黃蓉)殺害了他父親楊康,可是卻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大?是非恩怨,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夠說得清楚。與其說人類是大熊貓的拯救者,不如說人類是自我贖罪。
最後補充一些大熊貓的小秘密:
大熊貓的糞便,不僅沒有臭味,還有一絲淡淡的竹香。這主要是由大熊貓獨特的消化系統決定的。大熊貓是食肉動物的身體和消耗系統,卻以竹子為食。而竹子是一種高纖維和低營養的食物。2010年中科院動物魏輔文院士研究組公布的大熊貓基因組數據中沒有發現消化纖維素酶的基因編碼。那麼大熊貓是如何消化利用竹子的呢?對比取食富含纖維素食物的食草動物,它們的腸道很長,內有消化纖維素的共生菌。但大熊貓的腸子很短,無法分泌消化竹纖維的消化酶。它們消化竹纖維得益於體內的微生物。儘管如此,大熊貓對竹子的消化利用率很低,只有17%左右。為了維持能量,大熊貓只得吃、吃、吃,同時也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這就是它們糞便不臭的原因。凡是大熊貓活動的地方,最容易發現一堆纖維素糞便。
大熊貓的糞便
大熊貓的黑眼圈。但凡見過大熊貓的無不被它們萌翻,它們黑白相間的毛髮,萌萌的黑眼圈,一副天然呆、自然萌的樣子。殊不知,大熊貓黑白的「衣服」可不是為了賣萌,這是它們的「野外迷彩服」,是長期適應本地森林環境的進化結果。大熊貓身體上黑色的毛髮利於夏季在冷杉、竹林中隱藏,而白色的毛髮可以在下雪天發揮隱身功能。它們面部的黑白相間的毛色最為神秘,可以作為彼此間溝通交流的信號。
大熊貓以肉為食,現在偶爾吃肉。歷經千百萬年的進化,大熊貓由肉食性逐漸轉變為草食性,並且只偏愛竹子,偶爾在繁殖期的時候補充蛋白質,也會開開葷腥。大熊貓食性的轉變是長期進化歷程中一次又一次地抉擇。大熊貓原本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歷經多少次自然浩劫,冰期間冰期的考驗,倖存地活了下來。
參考資料:
1 Wei F et al., 2018.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from Giant Panda ReservesCurrent Biology 28, 2174–2180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8.05.046
2《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