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宮一棟)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生種體型大小變化、棲息地破碎化、圈養種群繁殖衰退和竹子開花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觀點認為大熊貓已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最新的研究成果卻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大熊貓仍具有進化潛力。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本月出版的國際生物學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誌上。
這個研究小組與四川省林業廳、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採用群體遺傳學的研究方法,在大熊貓的26個分布區採集了160多個樣本,採用線粒體DNA等研究方法,對其種群遺傳多樣性與變異、種群遺傳結構與基因流、種群動態歷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發現大熊貓現生種群仍然保持著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長期持續的進化潛力。
魏輔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在熊類中,大熊貓的遺傳多樣性處於中上水平,其種群的基因型和基因庫都比較豐富。
他說,根據模型推斷,大熊貓在冰川末期後還經歷了強烈的種群擴張,而現生種群的衰退僅始於幾千年前,這表明大熊貓種群的瀕危和中國歷史上人口不斷增長所帶來的壓力密切相關,「大熊貓並非是處於進化歷史盡頭的物種,它們仍具有進化潛力。大熊貓的瀕危是由自身以外的因素造成的,而人類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006年,魏輔文研究小組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數量比原先的估計要多一倍以上。
「綜合這兩項研究結果來看,以前認為的大熊貓種群多樣性低、種群數量很少的觀點可能存在問題。從大的種群狀況來看,大熊貓的生存仍是安全的,但相嶺山等種群數量較低的小種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他說。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先後進行了三次大熊貓調查。2002年完成的調查顯示,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596隻,主要分布於陝西秦嶺南坡、甘肅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高山深谷地區的六個山系的部分地區。
魏輔文說,大熊貓棲息地質量逐步改善,種群數量已有回升的良好勢頭,表明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如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網絡等正日益凸現出其生態效益。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