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發現大熊貓仍有進化潛力 基因庫豐富

2020-11-25 搜狐網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宮一棟)綜合大熊貓化石及現生種體型大小變化、棲息地破碎化、圈養種群繁殖衰退和竹子開花等多方面的研究,傳統觀點認為大熊貓已走到進化歷史的盡頭。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最新的研究成果卻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大熊貓仍具有進化潛力。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本月出版的國際生物學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誌上。

  這個研究小組與四川省林業廳、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採用群體遺傳學的研究方法,在大熊貓的26個分布區採集了160多個樣本,採用線粒體DNA等研究方法,對其種群遺傳多樣性與變異、種群遺傳結構與基因流、種群動態歷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發現大熊貓現生種群仍然保持著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長期持續的進化潛力。

  魏輔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在熊類中,大熊貓的遺傳多樣性處於中上水平,其種群的基因型和基因庫都比較豐富。

  他說,根據模型推斷,大熊貓在冰川末期後還經歷了強烈的種群擴張,而現生種群的衰退僅始於幾千年前,這表明大熊貓種群的瀕危和中國歷史上人口不斷增長所帶來的壓力密切相關,「大熊貓並非是處於進化歷史盡頭的物種,它們仍具有進化潛力。大熊貓的瀕危是由自身以外的因素造成的,而人類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006年,魏輔文研究小組進行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數量比原先的估計要多一倍以上。

  「綜合這兩項研究結果來看,以前認為的大熊貓種群多樣性低、種群數量很少的觀點可能存在問題。從大的種群狀況來看,大熊貓的生存仍是安全的,但相嶺山等種群數量較低的小種群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他說。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先後進行了三次大熊貓調查。2002年完成的調查顯示,野外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596隻,主要分布於陝西秦嶺南坡、甘肅南部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高山深谷地區的六個山系的部分地區。

  魏輔文說,大熊貓棲息地質量逐步改善,種群數量已有回升的良好勢頭,表明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如大熊貓棲息地保護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網絡等正日益凸現出其生態效益。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中國研究人員發現新的大熊貓譜系
    新華社華盛頓6月18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對2.2萬年前古大熊貓化石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測序,發現了一種已滅絕的大熊貓譜系,有助於更為準確地研究大熊貓進化史。  基於現存大熊貓種群的基因重建可能無法準確描述這一物種的進化歷史,先前也沒有研究人員從古代大熊貓化石提取到線粒體基因組或核基因組來提供新的線索。
  • 黃龍再現野生大熊貓 或為四川大熊貓DNA基因庫添加新成員
    封面新聞訊(記者董興生 見習記者王攀)6月13日下午14時左右,松潘縣黃龍鄉建新村村民在保護區範圍內發現一隻野生大熊貓,經發現大熊貓的松潘縣黃龍鄉建新村村民萬天魏介紹,當時,他騎馬到了保護區,「發現熊貓睡在這個地方,馬就被驚了,馬就跑了,我就等在這個地方,給森林公安打電話,等他們來
  • 動物所揭開大熊貓消化竹子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之謎
    10月17日,PNAS在線刊登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動物生態與保護遺傳學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Evidence of Cellulose Metabolism by the Giant Panda Gut Microbiome,揭示了大熊貓如何藉助腸道微生物消化竹子中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的機制。
  • 國家基因庫運營 揭秘國家基因庫裡有什麼?
    在現實世界中,美國、歐盟和日本都擁有世界級基因庫,由此掌握生命經濟時代的戰略性資源。22日起在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正是帶著「留存現在、締造未來」的使命誕生。中國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國家基因庫裡有什麼?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最新研究揭開大熊貓消化竹子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之謎
    2011年10月17日PNAS在線刊登了動物研究所魏輔文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Evidence of Cellulose Metabolism by the Giant Panda Gut Microbiome」,揭示了大熊貓如何藉助腸道微生物消化竹子中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的機制。
  • 科學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體進化規律
    染色體進化是物種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具有顯著核型差異的食肉目動物為染色體進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雖然前人通過比較染色體塗色法建立了食肉目內許多物種的染色體比較圖譜,但這些研究的解析度比較低,尚沒有深入到精細的核苷酸水平,也不能在核苷酸水平研究不同食肉目物種間的共線性區塊、染色體重排以及染色體斷裂區分布等染色體進化規律。
  • 秦嶺是一座動植物基因庫
    巍巍秦嶺,橫亙於中國中部,既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文化祖脈和中央水塔,也是一座「中央國家公園」和「自然基因庫」,是我國乃至世界都極為罕見的生物資源寶庫,蘊藏著大量珍貴野生動植物資源。秦嶺有生靈豐富的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生存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 樹鼩KLF基因家族特點及進化分析
    KLF基因家族是一類含有三個高度保守的串聯鋅指結構的轉錄因子家族,KLF因子調控基因的表達,在動物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以及癌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前期研究發現KLF5在基底型乳腺癌幹細胞維持中起著關鍵的作用。KLF家族在許多物種中得到鑑定,包括人類,小鼠,豬,雞,斑馬魚,線蟲,而樹鼩的KLF基因家族的系統發生及表達譜還沒有研究報導。
  • 有了國家基因庫的人生是怎樣一種體驗?
    那國家基因庫存儲基因做什麼用啊?和我們個人有什麼關係呢? 小編答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幾乎每個生命都有DNA,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即是基因,而一個生命個體中所有DNA遺傳物質的集合就是一個基因組。 基因組中2%的基因負責編碼蛋白質,30%的基因調控這個過程,基因組造就出地球上最複雜和高等的人類。
  • 基因研究稱人類仍在進化 :痴呆肥胖或被自然選擇淘汰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英媒稱,一項分析了英國和美國共21萬人的基因組的大型研究發現,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症和重度菸癮相關聯的基因變異較少出現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這表明在這兩國的人口中自然選擇過程都正在逐漸淘汰掉那些不利的變異。研究人員還發現,使人易患心臟病、高膽固醇症、肥胖或哮喘的幾組基因變異也較少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出現,而這些人的基因更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並在人群中傳播。
  •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時間:2016-09-22 19:02   來源:中金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 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裡面裝啥 幹啥用) 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現在的中國也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就是可以去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綠色基因庫」是啥?帶你探秘「中國百慕達」裡的自然動植物園
    正因為有這樣原始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這裡才不會受外來大氣的汙染,負氧離子讓這裡的空氣時刻保持清新,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和絕佳的放鬆身心之地。珍奇異獸的天堂黑竹溝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孕育著豐富的珍禽異獸。
  • 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 | 西北大學80後女科學家Science發文:發現...
    這是由中科院院士舒德幹領銜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自1996年以來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第14篇研究論文。該類型的化石庫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寒武紀生物群原本的、完整的組合面貌,為探尋寒武紀大爆發的演化模式和強度以及構建動物生命樹的基本結構提供絕佳的化石記錄。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最早在1909年發現於加拿大落基山脈寒武紀中期的布爾吉斯頁巖中,並因此命名。該化石庫長期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中「獨領風騷」。
  • 中山植物園打造「活植物基因庫」
    植物園與普通公園有哪些區別?昨天,該所所長夏冰研究員接受了南京日報記者獨家採訪時透露,中山植物園正著力打造集植物遷地保護、資源植物可持續利用研究和科普、旅遊為一體的「活植物基因庫」,除了向市民展示植物、提供休閒外,還將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製藥和城市生態綠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植物園的建設,與歌劇院、博物館一樣,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 研究人員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但現有研究對這次根起源過程中的分子進化歷程知之甚少,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生長素信號通路在根進化中如何被招募並主導根器官的發生。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蕨類植物Ceratopteris richardii(水蕨),發現生長素是控制不定根和側根發生的核心激素;施加生長素可誘導水蕨產生大量不定根;生長素信號通路直接激活CrWOXA的表達以形成根創始細胞(root founder cell),CrWOXA直接激活CrWUL的表達使得根創始細胞分裂為根尖,CrWOXA和CrWUL都是WOX家族的轉錄因子基因
  •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植物根進化的分子源頭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進展根是植物登陸後進化的器官CrWOXA和CrWUL都是WOX家族的轉錄因子基因。與種子植物擬南芥的研究結果比較後發現,「生長素-WOX這一發現在分子層面暗示「生長素-WOX」分子通路很可能被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共同祖先招募,用於根創始細胞和根器官的起源與進化。隨著植物的進化發展,這一分子通路中的生長素信號轉導基因和WOX基因拷貝數不斷增加,被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不同類型的根相繼使用,起始不同類型根的發育(Liu and Xu, 2018,Trends Plant Sci.
  • 世界三大基因庫落戶我國
    華裔科學家陳曉寧談基因應用研究造福中華華裔科學家陳曉寧教授接受筆者8月23日專訪時說,她很希望通過在國內進行的基因應用研究促進人類疾病基因的發現、定位與克隆,發展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等相關技術,從而報效祖國、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