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2020-12-06 騰訊網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在普遍使用廣譜抗生素後,變形桿菌已成為重要的條件致病菌,有時引起人類的嚴重感染,奇異變形桿菌是僅次於大腸埃希菌的泌尿系統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採集了來自動物園的華南虎、大熊貓、花斑狸、獰貓,以及野生非法販運的馬來穿山甲、葵花鳳頭鸚鵡、山斑鳩等野生動物樣品。

圖1:奇異變形桿菌的進化

藥敏試驗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分離株明顯在耐藥性上強於醫院來源的分離株,這一現象明顯與人們常規認知相反,但是正說明從某種程度上野生動物棲息的環境存在抗生素汙染的可能性。全基因組分析發現,奇異變形桿菌分離株並未攜帶任何質粒,但在基因組上發現了blaOXA‐1 和blaNDM‐1等重要的耐藥基因。同時又發現來自鄭州動物園獰貓的分離株攜帶的耐藥基因簇和共軛轉移基因簇和醫院來源的分離株具有同源性,其中共軛轉移基因簇與GenBank中的高度同源,暗示這兩個基因簇具備在不同菌株間穿梭。

圖2:奇異變形桿菌的生態學意義

非法販運的野生動物和動物園來源的分離株對常用一線藥物具有較強的耐藥性,菌株進化上的高度同源證實了其可在野生動物、動物園動物與人類宿主之間可傳播,同時也表明了野生動物棲息的自然環境可能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抗生素汙染,對於細菌耐藥的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和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受到廣東省科學院引進人才專項(2016GDASRC-0205)的資助,康茜為第一作者,王承民為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Multidrug‐Resistant Proteus mirabilis isolates carrying blaOXA‐1 and blaNDM‐1 from wildlife in China: Increasing public health risk. Integrative zoology. 2020, doi.org/10.1111/1749-4877.1251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1749-4877.12510

【來源:光明科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及治療對策
    近年來,由於高效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造成細菌的選擇性壓力,使常見的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性和耐藥菌株型別不斷增多, 臨床上出現了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腸桿菌科細菌,以及對所有β-內醯胺類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患者因此住院天數延長、相關治療費用增加、病死率增高,儘早選擇適當的抗菌藥物應對耐藥革蘭陰性細菌感染是決定預後與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 Nature:粘菌素耐藥基因將終結抗生素歷史?非也!
    2015年12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今年11月,《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和人身體細菌樣本中均發現了一種新型耐藥基因: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基因)。
  • 遇到危險就縮成球的犰狳,竟攜帶麻風桿菌,它會是麻風病的源頭嗎
    隨後專家小組對這種疾病進行病毒溯源,發現最早發生新冠病毒感染的地方可能就在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這個市場表面上看是販賣各種海鮮產品的,但背地裡有不少商家做著野生動物的生意。消息一揭露立即引起了廣大網友的不滿,紛紛都認為這次疫情的罪魁禍首就是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實際上我們要理性對待這個問題,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背負著無形的責任。
  • 抗生素耐藥性新機制研究最新進展(第1期)
    一旦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和其它類似的腸道棲息生物產生耐藥性,那麼對革蘭氏陰性菌有很強殺菌作用的多粘菌素(polymyxin)和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就是我們僅剩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但是令人諷刺的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常被用作動物飼料的添加劑,因為它能夠促使動物更快地長肉,結果導致耐藥性細菌甚至超級耐藥細菌接連出現。
  • mBio:首次揭示質粒編碼的可介導替加環素耐藥的新型多重耐藥外排泵
    醫學中文網訊:近期,mBio在線發表了關於肺炎克雷伯菌質粒上發現的一種新型可介導替加環素等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外排泵基因簇(tmexCD1-toprJ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性地闡述了tmexCD1-toprJ1耐藥基因簇的功能、起源以及流行情況。
  • 新聞背景:耐藥細菌知識問答
    在人類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療藥物時偶然發現了青黴素,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在自然界中尋找抗菌藥物,或者通過科學手段提高抗菌藥物產量與抗菌效力,由此導致本身處於平衡狀態的抗菌藥物-細菌耐藥的矛盾被破壞,抗菌藥物在自然界、醫療環境、動物飼養場等濃度不斷上升,具有耐藥能力的細菌也通過不斷的進化與變異,獲得針對不同抗菌藥物耐藥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矛盾鬥爭中不斷強化,細菌逐步從單一耐藥到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採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
  • 深圳醫生首次發現耐藥基因 世界基因庫已為命名
    病人嚴重感染時使用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後出現耐藥細菌,這類藥物就對治療不起作用了,解決細菌耐藥性問題已經是各國醫務界的當務之急。記者今天從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獲悉:該院檢驗科醫生在全球率先發現了兩個新的碳青黴烯類藥物耐藥基因,將有助減少耐藥菌產生,世界基因庫已將兩個新基因入庫並命名。  濫用抗生素是耐藥菌大量出現的主要原因。
  • 新研究推翻線粒體起源自α-變形桿菌
    2018年4月29日/生物谷BIOON/---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科學家們發現真核生物線粒體DNA和細菌基因組之間存在相似性時,他們就猜測這種細胞器起源於在較大的細胞中定居的內共生菌(endosymbiont)。一類被稱作α-變形桿菌綱(Alphaproteobacteria)的細菌很快就成為線粒體進化起源的一種可能的候選對象。
  • 水環境耐藥基因研究獲進展
    細菌的耐藥基因是自然環境中新出現的一種潛在威脅。細菌獲得耐藥基因,將損壞抗生素治療的效果。同時,耐藥基因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HGT)從一種細菌轉移到另一種細菌。但是,目前水環境中耐藥基因與細菌之間的相關關係尚不清楚。
  • 研究分析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的傳染性和疾病進展風險
    研究分析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的傳染性和疾病進展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8 15:39:11 美國哈佛醫學院Megan Murray小組近日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分析了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的傳染性和疾病進展風險
  • 微生物所在病原菌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2014年初揭牌成立了「病原微生物耐藥和耐藥基因組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專門從事耐藥微生物的基因組學、耐藥機制及傳播機制的研究。繼2013年8月和2014年初重點實驗室朱寶利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 和Gut Microbes上發表了人體腸道細菌耐藥基因與動物抗生素使用之間的相關性及耐藥基因隨個體年齡變化的規律的研究工作後,近來在臨床病原菌的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了系列新進展。
  • 世衛組織表示,致命耐藥的「超級細菌」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
    但超級細菌也能導致年輕和健康的人死亡:一份發現,雖然兒童發生耐藥感染的機率仍然較低,但在 8 年間,其數量已經增加了 7 倍,該研究報告的作者稱這是「不祥」的徵兆。護養院癌症有關 48 家美國兒科醫院的新研究世衛組織報告將與三種病原體相關的研究列為「緊急等級」。
  • 研究發現修復基因印記異常大幅提高動物克隆效率
    2006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課題組合作發現,儘管小鼠克隆胚胎的著床前發育率可達相當水平,但其移植後的「生根」過程,即著床後的發育存在顯著的異常,而這些異常主要體現在胚外組織的發育異常。受限於研究手段,當時難以對克隆胎盤缺陷的本質做進一步闡釋。
  • 研究發現修復基因印記異常大幅提高動物克隆效率
    2006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課題組合作發現,儘管小鼠克隆胚胎的著床前發育率可達相當水平,但其移植後的「生根」過程,即著床後的發育存在顯著的異常,而這些異常主要體現在胚外組織的發育異常。受限於研究手段,當時難以對克隆胎盤缺陷的本質做進一步闡釋。
  • 原核生物基因組重組在大腸桿菌物種形成中的決定作用
    該研究的起點是獲得了具有物種特徵和代表性的104株前所未有的高質量大腸桿菌基因組序列完成圖和系統變演樹。同時,研究人員們還測量了這些菌株的特徵性生理生化指標,包括生長速率、趨化特性、運動速度等,還結合其生存環境和基因組中基因和關鍵變異信息,發現大腸桿菌兩大種群—活潑型(Vig)和懶惰型(Slu)的各自特徵。
  • 重大發現:治療攜帶 KRAS 基因突變肺癌的新方法—抗癌管家
    抗癌管家提示:眾所周知,對於有攜帶KRAS 基因突變肺癌患者來說,醫治是比較困難,而且目前還沒有通過臨床驗證的有效治療手段。以往的觀點認為 KRAS 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會對 EGFR TKIs 產生耐藥是因為 KRAS 處於酪氨酸激酶信號通路的下遊, 抗癌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近代抗菌藥物的發現和發明,讓人類對抗細菌有了強大而「萬能」的武器。然而以為「萬能」的抗菌藥物,卻由於被過度使用、不合理應用導致細菌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連我們生存的環境都受到了抗菌藥物的汙染。下面讓我們走近「超級細菌」-多重耐藥菌。一、何謂多重耐藥?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郝彥賓研究團隊在抗生素抗性基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人類對動物肉類蛋白需求的不斷增加,為了有效避免規模化養殖在動物間帶來的病原菌傳播,我國每年養殖業中抗生素消耗量大於10萬噸,佔全球使用量的30%以上。大量研究數據表明,由於長期不合理、過量使用或濫用抗生素會誘導病原菌產生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ARGs),導致現在普遍使用的抗生素治療方法失效;另一方面,攜帶ARGs病原菌的糞汙等經排洩後將對養殖區域及其周邊環境造成潛在基因汙染,從而加速了抗性基因在環境中細菌間的傳播擴散,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