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新研究推翻線粒體起源自α-變形桿菌

2020-11-27 生物谷

2018年4月29日/

生物谷

BIOON/---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科學家們發現真核生物線粒體DNA和細菌基因組之間存在相似性時,他們就猜測這種細胞器起源於在較大的細胞中定居的內共生菌(endosymbiont)。一類被稱作α-變形桿菌綱(Alphaproteobacteria)的細菌很快就成為線粒體進化起源的一種可能的候選對象。但是,如今,一項新的研究提示著線粒體最多只能算是已知的α-變形桿菌綱

細菌

譜系的遠親,而並不像之前所認為的那樣是α-變形桿菌綱的後代。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4月2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ep mitochondrial origin outside the sampled alphaproteobacteria」。

成纖維細胞,它們的線粒體用綠色表示。圖片來自Flickr, Dylan T Burnette, 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NICHD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α-變形桿菌綱包含與線粒體具有最為緊密親緣關係的細菌物種,但是這種關係並沒有揭示出很多關於線粒體祖先是如何維持生存的或者它們如何經過跳躍後作為細胞器發揮作用的信息。這是因為α-變形桿菌綱從代謝類型來看是一個特別多樣化的有機體群體。一些人已提出線粒體與立克次氏體目(Rickettsiales)---立克次氏體目是α-變形桿菌綱的一個子分類,只能在宿主細胞內存活---存在著

遺傳

類似性,但是另外一些人也已提出獨立生存的SAR11

細菌

也是線粒體祖先的候選對象。

關於線粒體祖先位於α-變形桿菌家族樹何處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進化生物學家Thijs Ettema。Ettema說,「如今,利用來自各種環境中的所有這些新的α-變形桿菌綱

細菌

譜系的數據,我們認為我們應該採取一種大膽的方法來觀察線粒體祖先到底位於何處。」

Ettema和他的同事在他們的分析中使用的大部分基因組數據來自Tara Oceans數據集,該數據集包括來自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採樣的微生物宏基因組序列。Ettema解釋道,「由於一些不太清楚的原因---海洋水域中的α-變形桿菌似乎極其豐富,並不僅是屬於α-變形桿菌綱的一種細菌物種---似乎是屬於α-變形桿菌綱的全部

細菌

物種。」

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Andrew Rog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說,「他們很好地開展他們的分析。」比如,這些研究人員解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內共生菌的基因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減少,而且它們可能會失去修復複製錯誤(即利用鹼基A或T替換另一個鹼基)的DNA修復酶。如果這種鹼基替換位於在不改變基因編碼的胺基酸序列的位點上,那麼它可能會繼續存在,因此線粒體或諸如立克次氏體之類的有機體的基因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更多的富含AT的序列---這能夠讓它們看起來比實際上存在著更加密切的親緣關係。

這些研究人員採取的抵消這種偏差的措施是不僅要比較α-變形桿菌和線粒體的基因,還要比較它們產生的蛋白的胺基酸序列。事實上,他們發現線粒體和立克次氏體之間沒有密切的親緣關係,或者就此而言,也沒有發現線粒體與任何其他被採樣的α-變形桿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係。他們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相反,我們的分析表明線粒體是由所有採樣的α-變形桿菌發生分歧之前就已分叉開來的一種變形桿菌譜系進化而來的。」

英國諾丁漢大學進化生物學家James McInerney表示,「在讀完這篇論文時,我發現自己有很多問題,就像我在開始閱讀時一樣,可能差別僅在於不同的問題。」McInerney在200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 1 January 2006, 23(1):74–85, doi:10.1093/molbev/msj009)中提出線粒體應與立克次氏體劃分在一起---他說,這一分析是基於α-變形桿菌的現有數據得出的,在當時這些數據的可靠性遠不如現在。儘管稱讚這些研究人員進行強有力的分析,但是他發現這項新研究的結果並不令人滿意。他說,在存在的問題當中,線粒體祖先的代謝類型是什麼---也就是說,它們如何獲得它們的能量?

Ettema本人也對這些結果感到不滿意。他的團隊計劃通過分析來自非海洋環境的樣品,繼續尋找失散已久的與線粒體存在親緣關係的物種。他承認,「它們可能已經滅絕,而且我們正在尋找的東西可能已不再存在。就我個人而言,我確信我們最終會找到更多的關於線粒體起源的信息。」(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Joran Martijn, Julian Vosseberg, Lionel Guy et al. Deep mitochondrial origin outside the sampled alphaproteobacteria. Nature, Published online:25 April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059-5

相關焦點

  • 線粒體起源新說
    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認為,線粒體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種寄生菌。就連初中生都知道,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這一細胞器的起源可追溯到約20億年前。儘管科學家在19世紀就發現了這些供能者,但關於它們是如何進化成細胞的重要器件的,仍沒有一致的說法。線粒體的祖先是一種非寄生性細菌,被另外一種單細胞生物攝入體內。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該細菌有利於宿主:其中一種假說是,線粒體的前身,也就是那些細菌,能提供氫,幫助宿主細胞產生能量。
  • 解決「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我國學者證實線粒體起源於α變形菌
    研究與真核細胞起源直接相關的細菌和古菌類群,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真核生命起源的時間、化學過程、代謝機制和古地球生態,更能揭示新生命形式形成的細節,為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重要線索。線粒體的起源更加撲朔迷離,亟需進一步深入探究和解答。
  • 南科大學者合作發表有關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的研究成果
    這三大類生命的起源方式是世界級科學問題之一。其中,細菌和古菌可能起源於40至35億年前的地球。而早在1905年,Merechowsky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中關於線粒體起源的內共生假說。目前普遍觀點認為,真核細胞是在約20至18億年前由一個細菌細胞融合進一個古菌細胞產生的(如圖1);被融合的細菌與古菌宿主形成了內共生關係,並逐漸進化成了現代真核生物中最重要的細胞器——線粒體。
  • Nature 中文摘要 27 August 2015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4/n7566/full/nature14963.html真核生物在進化流的兩個時期(即線粒體起源和質體起源的兩個時期)獲得原核基因,此後便會發生大範圍的差異性基因缺失,這揭示了複雜細胞的核基因組中大量的內共生印跡。
  • 薛定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導父本線粒體清除研究新成果
    薛定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的Byung-Ho Kang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王洋、張怡為本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博士後梁千博士,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苗龍教授和陳聯萬,以及印地安那大學的殷曉鳴教授參與了部分實驗。在絕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線粒體都是由母系遺傳的,來自於精子的父本線粒體會在受精後被選擇性清除掉。
  • Nature:線粒體基因缺陷改造新策略
    2015年8月14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通過氧化磷酸化,能量物質在線粒體內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並生成高能磷酸類物質,驅動著整個細胞的持續生存。線粒體中有13種氧化相關的酶都是由線粒體自身攜帶的DNA轉錄翻譯得到的,其他的則是由細胞核中的DNA轉錄翻譯得到。
  • 人類進化的關鍵推手——線粒體:為了更好地使用能量
    從動物進化到人類,是生命起源之後的重大事件,長期以來都是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重點。在生命起源方面,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最初的生命是從「海底熱泉(即『海底黑煙囪』)」開始的,包括出現古細菌(如產甲烷古菌、硫酸鹽還原古菌、極端嗜鹽菌、極端嗜熱古菌、嗜熱嗜酸古菌等)等。早期生命起源發生在海底充滿高壓、無氧的嚴酷環境中,緩慢而持續地發展著原始生命[1-3]。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最新研究發現:野生動物攜帶耐藥基因的奇異變形桿菌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與免疫研究中心王承民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野生動物來源的動物攜帶重要的耐藥基因blaOXA‐1和blaNDM‐1奇異變形桿菌。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生物學1區(中科院JCR)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
  • Nature子刊:南京大學郭子建/何衛江利用線粒體-溶酶體互作雙標記探針揭示線粒體局部黏度響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南京大學郭子建院士/何衛江教授課題組,利用線粒體和溶酶體內活性硫環境和性能的差異,開發了一種細胞滲透性、生物相容性、黏度響應性的小分子螢光探針Coupa,用於同時成像線粒體-溶酶體以研究活細胞中線粒體和溶酶體的相互作用。
  • 假說認為,我們細胞內的線粒體的前身可能是一種原核細菌
    對於物種的演化研究,我們知道通常都需要依賴於化石,而最古老的化石是在澳大利亞所發現的層疊石(距今大概35億年左右),35億年前的化石,那時候地球生命的起源才剛剛開始,所以那只能是微生物的化石。
  • 新研究將改寫現代智人發源地?
    人類的發展可根據書籍或文獻記載去了解,但關於人類的起源到現在還沒有定論,只能依靠化石或者基因來推斷。 最近,《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似乎為現代智人的起源提供了新材料。一直以來,基因證據表明非洲南部是人類的搖籃,化石證據顯示東非是起源地,這項新研究無疑為「非洲南部起源說」提供了新的材料。 但是,科伊桑人為什麼會離開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呢?原因在於奧卡萬戈三角洲曾遭遇了大乾旱。11萬年前,一部分人向非洲西南以及非洲南部頂端遷徙。
  • 中國科學家推翻歐美「人類源於非洲」觀點:現代人起源於東亞
    上學時都學過進化論,認為人類是猩猩進化過來的,那最早的人類是從哪裡起源的呢?歐美學者提出「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認為所有人類都是從非洲大草原走出來的,這一說法壓過了早前的亞洲起源說。對於這個觀點,業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非洲起源說」也是有很多論據被發現存在錯誤,並不能解釋全球各地地區不同人種的變化。
  • 哈佛大學團隊實現大規模單細胞水平的線粒體DNA基因分型
    Sankar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大規模平行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和染色質分析方法。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高通量液滴的線粒體單細胞測定法,用於轉座酶可及染色質測序(scATAC-seq),該方法結合了數千個單細胞中的高可信度線粒體DNA(mtDNA)突變以及其伴隨的高質量的染色質可及性測序。
  • Nature七月代謝研究亮點
    進一步研究表明包括大腸桿菌在內的共生微生物通過代謝IP6(肌醇六磷酸)和產生IP3(肌醇三磷酸)刺激了HDAC的活性。使用肌醇三磷酸鹽處理腸道和餵食肌醇六磷酸鹽均能夠促進腸損傷後的修復。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04-2小編一句話:新晉第二信使鈉離子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2012年在《自然》(Nature)雜誌報導了II-型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NDH2)的結構,揭示了其調控及電子傳遞機制;2017年楊教授研究團隊又分別在《PCCP》、《JMC》等雜誌連續報導了NDH2的詳細電子傳遞機制,為開發新的抗瘧藥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新研究:癌細胞形成腫瘤離不開線粒體
    新華社雪梨11月24日電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但科學家現在發現了線粒體在腫瘤發展過程中扮演的一種全新角色,被剝奪線粒體的癌細胞無法形成腫瘤。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代謝》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癌細胞需要線粒體才能存活並增殖。這項研究增進了對線粒體在腫瘤形成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認識,為癌症研究和治療指出了新方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研究人員曾於2015年發現,癌細胞在其線粒體受損後,會從周圍健康細胞那裡奪取線粒體,以恢復功能。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7、幹擾素缺乏會導致新冠重症2020年10月23日,Science雜誌同期發表了兩項新冠研究論文,揭示了I型幹擾素(IFN)缺失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0、11】。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線粒體和癌症關聯性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中小編盤點了近年來線粒體與癌症之間的相關研究進展。研究者Pierre Sonveaux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藥物化合物可以有效阻斷腫瘤的轉移,而正是由於研究人員對腫瘤細胞線粒體的深入研究才獲得了如今的研究結果,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當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功能發生改變時就會促進細胞的遷移,最終導致腫瘤成功轉移。
  • Nature 重磅,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橫空出世! 劉如謙繼續革新鹼基編輯器
    此前,針對 mtDNA 基因編輯技術 MitoTALEN 和 mtZFN 通過產生 DNA 雙鏈斷裂降解突變線粒體 DNA,致線粒體 DNA 拷貝數下降。故新的鹼基編輯器對人類線粒體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