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重磅,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橫空出世! 劉如謙繼續革新鹼基編輯器

2021-01-19 丁香學術

線粒體是真核細胞重要的細胞器,參與能量代謝、細胞凋亡、維持細胞內鈣鐵離子平衡及生命活動信號轉導。線粒體基因組由 37 個基因構成,編碼 13 種蛋白。

 

數十年間,人類發現線粒體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變與多種人類疾病相關。目前,線粒體疾病的治療主要集中在對症治療上,尚無糾正 mtDNA 突變的技術手段

 

2020 年 7 月 8 日,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 Joseph D. Mougous 研究組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基因編輯大咖 David Liu(劉如謙)研究組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 A bacterial cytidine deaminase toxin enables CRISPR-free mitochondrial base editing 的文章,通過細菌毒素在線粒體 DNA(mtDNA)中引入特定核苷酸,實現了線粒體基因的精確編輯

 

此前,針對 mtDNA 基因編輯技術 MitoTALEN 和 mtZFN 通過產生 DNA 雙鏈斷裂降解突變線粒體 DNA,致線粒體 DNA 拷貝數下降。故新的鹼基編輯器對人類線粒體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意義重大。

 

圖片來源:Nature

 

 

細菌毒素 DddA

 

Joseph D. Mougous 和 David Liu 研究組把實現線粒體基因組編輯的關鍵鎖定在一種可催化核苷酸中鹼基胞嘧啶 C 轉化為尿嘧啶 U 的細菌毒素,後者屬於胞苷脫氨酶(DddA),靶向雙鏈 DNA


DddA 全長結構域

圖片來源:Nature

 

線粒體基因組缺乏修復雙鏈 DNA 斷裂的有效機制。與傳統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核酸酶)不同,DddA 可在不引起線粒體雙鏈 DNA 斷裂的情況下將胞嘧啶 C 轉化為尿嘧啶 U,使其成為完美的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內核

 

 

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的搭建


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由線粒體靶向信號序列、TALE 蛋白、DddA 半體及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劑 UGI 共同組成


由線粒體靶向信號序列、TALE、半體 DddA 及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劑 UGI 組成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DdCBE 搭建及工作原理

圖片來源:Nature

 

DddA 屬於胞苷脫氨酶,全長 DddA 對人 HEK293T 細胞具有毒性作用。基於解析的 DddA 蛋白三維結構,研究人員將其拆分為 DddAtox-N 和 DddAtox-C 兩個 split-DddAtox 半體

 

DddA 屬於胞苷脫氨酶,對人 HEK293T 細胞存在毒性

圖片來源:Nature

 


研究人員腦洞大開將完整的 DddA 蛋白拆分為無活性的兩個 split-DddAtox 半體,G1333 或 G1397 兩個拆分位點可更好的復現 DddA 的活性

圖片來源:Nature


split-DddAtox 半體與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蛋白(TALE 蛋白)融合,獲得 TALE 蛋白與特定 DNA 序列結合能力。同時,兩個 TALE 蛋白與 mtDNA 結合後,split-DddAtox 半體重新聚合拼裝,恢復其鹼基編輯活性。

 

N 端 2x-UGI 序列和 bpNLS 核定位序列

圖片來源:Nature

 

最後,研究團隊在基因編輯工具前端安裝了線粒體靶向信號序列,解決了胞嘧啶鹼基編輯器(DdCBE)穿越膜線粒體雙層膜的導航問題;通過 N 端安裝 2x-UGI 序列,提高了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約 8 倍的編輯效能(20%-27%),同時保護 DddA 轉化的尿嘧啶 U 免受尿嘧啶 - DNA 糖基化酶切割

 

 

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驗證

 

為了驗證搭建好的 DdCBE 有效性和通用性,研究人員選擇了 5 種線粒體基因(MT-ND1, MT-ND2, MT-ND4, MT-ND5 和 MT-ATP8)進行驗證。結果表明,DdCBE 在 HEK293T 細胞中展示了良好的線粒體鹼基編輯效率(隨間隔區的分裂類型、分裂方向不同在 4.6%~49%)。

 

DdCBE 對 mtDNA 編輯不降低細胞活力,不產生 mtDNA 缺失,不改變 mtDNA 拷貝數

圖片來源:Nature


 

DdCBE 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效應一直是限制其臨床應用的關鍵問題,也是決定其安全風險的核心要素。研究團隊隨後設計了嚴謹的實驗驗證了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s 的脫靶。用來驗證脫靶的基因序列與 mtDNA 目標基因序列差異僅為 1-2 個鹼基。

 

研究人員證實 DdCBE 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下並不存在非目標基因編輯,提示 DdCBE 具有精確的鹼基識別特異性(明顯優於 CRISPR-Cas 系統),完美通過脫靶效應考核。


DdCBE 不存在非目標基因編輯

圖片來源:Nature

 

在同期 Nature 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 Magomet Aushev 和 Mary Herbert 發表了評論觀點,高度讚賞了 Joseph D. Mougous 和 David Liu 研究組開發的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DdCBE。


圖片來源:Nature

 


特約專家點評

 

丁香學術與 BioWorld 公眾號主編特邀西湖大學宋春青老師對此項研究進行點評。

 

近年來高速發展的 CIRPSR 基因編輯技術對於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鐮刀狀貧血等遺傳疾病基於 CRISPR 進行的治療已經進入臨床探索階段。目前開發的 CRISPR 技術主要是針對細胞核內的基因組 DNA, 我們知道除了細胞核外,還有一類遺傳物質獨立於細胞核,存在於線粒體中,稱為線粒體 DNA (mtDNA)。由於線粒體的特殊結構,基於 CRISPR 治療的外源導向 RNA(gRNA)很難進入線粒體中對 mtDNA 進行編輯。

 

David Liu 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可以將胞嘧啶(C)轉化為尿嘧啶(U)細菌毒素 - DddA,並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使之與轉錄激活子樣效應子陣列蛋白(TALE)和和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劑融合,開發了一類不依賴於導向 RNA(gRNA)並且能夠直接催化 mtDNA 中 C・G->T・A 轉化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DdCBE)。此編輯器靶向特異性高、可以修復 49% 已知的線粒體有害基因突變,並且脫靶性低,給很多 mtDNA 突變引起的母系遺傳 Leigh 症候群、線粒體肌病等線粒體遺傳疾病的研究、治療和治癒帶來了希望。

 

 

結語


Joseph D. Mougous 和 David Liu 研究組首次驗證了細菌毒素 DddA 催化真核細胞 DNA 雙鏈胞嘧啶 C 轉化為尿嘧啶 U 的基因編輯潛能,並搭建了神器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Joseph D. Mougous 和 David Liu 研究組的工作亮點在於腦洞大開讓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的 DddA 半體「解毒」策略

 

此外,頂級科學家面前不存在包括 CRISPR 禁區在內技術壁壘。神器 DdCBE 無需引導 RNA(CRISPR-free)即可在 DNA 上精準定位。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與此前 MitoTALEN 相比,Joseph D. Mougous 和 David Liu 研究組開發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不降低細胞活力,不產生 mtDNA 缺失,不改變 mtDNA 拷貝數展示了優秀的安全性和巨大的應用前景

 

圖片來源:Science

 

對於線粒體突變導致的人類疾病,也許正如 Science 早先評論所說,turned back the clock,古細菌可能給我們更多驚喜

 

同時,神器胞嘧啶鹼基編輯器 DdCBE 也給線粒體基因病患者,帶來了希望。而萬物之中,希望至美。


圖片來源:Cell

 


1. Beverly Y. Mok, et al. A bacterial cytidine deaminase toxin enables CRISPR-free mitochondrial base editing. Nature, 2020, doi.org/10.1038/s41586-020-2477-4.

2. Magomet Aushev, Mary Herbert. Mitochondrial genome editing gets precise. Nature, 2020, doi.org/10.1038/d41586-020-01974-6.

3. Mitch Leslie. 'Old' genome editors might treat mitochondrial diseases. Science, 2018, 361(6409):1302.

4. Oliver M. Russell, et al. Mitochondrial Diseases: Hope for the FutureCell, 2020, doi.org/10.1016/j.cell.2020.02.051.


相關焦點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而這對雙胞胎,因利用CRISPER技術修改過體內一個基因CCR5,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且不論道德方面,這樣的技術確實可以為人類的遺傳性疾病打開一扇窗。那麼,這類難治性疾病是否可以拋除CRISPER技術,採用新的基因編輯工具進行治療呢?  作為全球基因編輯領域的頂尖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化學生物學家劉如謙(David R.
  • Nature重磅 | 開創新時代!劉如謙團隊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無需CRISPR系統
    線粒體基因突變引發了一系列難以治癒甚至致死性嚴重疾病,因此,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一直是線粒體遺傳學領域的長期目標。面對這一難題,在基因編輯領域屢屢取得重大突破的劉如謙(David Liu)再次出手。這一不依賴CRISPR的鹼基編輯器——DdCBE,能夠實現對線粒體基因組(mtDNA)的精準編輯,這為研究線粒體遺傳病和治療線粒體遺傳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如果把現有的基因編輯方法(CRISPR/Cas9)比作切割基因組的「剪刀」,那麼單鹼基編輯器就是「鉛筆」,可以一次擦除和重寫一個鹼基。該公司由劉如謙(David Liu)、張鋒、J.Keith Joung研究的基礎上首次開發出了單鹼基編輯器,可將G C鹼基對轉換成T A 鹼基對。
  • 從同源重組到鹼基編輯器 看基因編輯72變
    僅在3月份,就有兩篇引起廣泛關注的重磅成果,其一,曾與張峰合作開創「基因魔剪」CRISPR的科技大牛劉如謙(David Liu),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給細胞活動拍照的「細胞記錄儀」(CAMERA)。正如黑匣子能記錄事故發生時的飛機狀態,警察的隨身相機能還原現場,「細胞記錄儀」能夠記錄細胞在光照、抗生素、病毒感染後的活動變化。另一重大成果來自於中國科學家。
  • 劉如謙再出手,一天兩篇頂級論文,再次升級CRISPR基因編輯系統
    高效地將C轉變為T,又能極大程度上降低脫靶突變(比以前的鹼基編輯方法脫靶率低10-100倍),即超精確的鹼基編輯器。劉如謙等人於2016年首次提出的單鹼基鹼基編輯系統比傳統的CRISPR/Cas9編輯系統更可控,但也會在基因組範圍發生隨機的「脫靶」突變,並且檢測這些隨機突變的唯一方法是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這是一種既繁瑣又昂貴的方法。因此,基因編輯技術走向臨床應用仍面臨很大的問題。
  • 中美學者各自開發新型雙鹼基編輯器,同時實現兩種單鹼基編輯
    幸運的是,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疾病相關的基因被相繼發現,科學家們也由此認識到可以通過改變患者的DNA序列從而從根本上治癒人類遺傳病。  2016年4月20日,David Liu(劉如謙)等人在 Nature 發表論文,在 J.
  • DNA鹼基編輯:基因編輯工具「升級版」—新聞—科學網
    ——哈佛大學著力打造對抗人類遺傳疾病利器
  • 劉如謙放大招:超越CRISPR 可修正89%的致病性基因突變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精準基因編輯工具——先導編輯(Prime Editor),無需依賴DNA模板便可有效實現所有12種單鹼基的自由轉換,而且還能有效實現多鹼基的精準插入與刪除(最多插入44個鹼基,或刪除80個鹼基)。
  • 科學家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化學生物學家劉如謙(David R. Liu)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oseph Mougous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不依賴CRISPR系統的新型鹼基編輯器(DdCBE),首次實現對線粒體基因組(mtDNA)的精準編輯。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能量工廠」,線粒體基因突變疾病通常由母系遺傳,損害了細胞產生能量的能力。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導讀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一種能比較精確地對生物體基因組特定目標基因進行修飾的一種新興基因工程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始,基因編輯技術開始不斷發展。而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橫空出世之後,基因編輯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2012年,被喻為「上帝的手術刀」的CRISPR-Cas9系統橫空出世,短短的八年裡,這種工具已經應用到包括醫藥、農業、基礎科研等諸多領域。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
  • 劉如謙團隊利用噬菌體輔助進化產生更高效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劉如謙團隊利用噬菌體輔助進化產生更高效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5:54 美國哈佛大學劉如謙(David R.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2012年,被喻為「上帝的手術刀」的CRISPR-Cas9系統橫空出世,短短的八年裡,這種工具已經應用到包括醫藥、農業、基礎科研等諸多領域。
  • Nature綜述:鹼基編輯的前世今生
    單核苷酸變體(SNV)約佔已知致病等位基因的一半,因此,開發出高效的SNV糾正方法和工具是遺傳疾病研究和治療的重要目標。 鹼基編輯技術是基於CRISPR/Cas系統發展起來的新型靶基因修飾技術,可以在不切斷核酸骨架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定點突變,在基因組和轉錄組編輯過程中能夠直接化學修飾靶核鹼基。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在20世紀80年代始,基因編輯技術開始不斷發展。而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橫空出世之後,基因編輯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基因編輯已經開始應用於基礎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中,這些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推進生命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從研究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功能到人類的基因治療。
  • Nat Biotech 導讀 | 雙鹼基編輯器、編輯器定向優化等
    儘管鹼基編輯器對於精準的基因組編輯非常關鍵,但是現有的鹼基編輯器只能轉化腺嘌呤或者胞嘧啶。作者們所開發的雙鹼基編輯器A&C-BEmax,通過融合脫氨酶和Cas9切口酶可以同時實現C-to-T與A-to-G的轉換。與單鹼基編輯器相比,A&C-BEmax編輯腺嘌呤的活性略有降低,而胞嘧啶活性較高,RNA脫靶活性顯著降低。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1】CRISPR兩大「宗師」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器3D結構,解析脫靶機制基因編輯領域兩位「宗師」David Liu及Jennifer A. Doudna合作,首次揭開了一種「最有前途」的鹼基編輯器的3D結構,為調整鹼基編輯器,使之在應用過程中更加靈活和可控提供了一個參考。
  • 重磅!Nature和Science同日打擂臺發表新型DNA/RNA鹼基編輯器,可...
    2017年10月26日/生物谷BIOON/---自從5年前CRISPR熱潮開始以來,科學家們就競相開發這種強大工具的更加全面或高效的版本,從而能夠極大地簡化DNA編輯。校正點突變鹼基編輯器借用CRISPR的組分---gRNA和Cas9或其他的核酸酶,但並不切割DNA雙螺旋,而且利用TadA和ADAR等脫氨酶以化學方式改變單個鹼基。大量借用CRISPR工具包的鹼基編輯系統很容易在非分裂細胞(nondividing cells)中實現鹼基編輯。DNA具有4個核苷酸鹼基:A、C、T和G,鹼基編輯會將一個鹼基改變為另一個鹼基。
  • 華人大牛全新工具超越「基因魔剪」!可修復近90%致病性遺傳變異...
    2019 年 10 月 21 日,Nature 雜誌官網預先在線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 CRISPR 大牛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超精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PE (Prime Editors),無需 DNA 雙鏈斷裂,無需額外的 DNA 模板,便可實現 AT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