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謙放大招:超越CRISPR 可修正89%的致病性基因突變

2021-01-19 臨床前線


2019年10月21日,單鹼基編輯技術開創者,Broad研究所劉如謙(David R. Liu)教授在Nature雜誌發表題為: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精準基因編輯工具——先導編輯(Prime Editor),無需依賴DNA模板便可有效實現所有12種單鹼基的自由轉換,而且還能有效實現多鹼基的精準插入與刪除(最多插入44個鹼基,或刪除80個鹼基)。


Nature雜誌評論這一技術是「超精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Science雜誌評論它是「超越CRISPR」的重大突破,哈佛大學教授,CRISPR先驅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盛讚這一成果:「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先導編輯(Prime Editor),將Cas9酶(藍色)和逆轉錄酶(紅色)結合成複合物,在gRNA(綠色)的引導下,將該複合物帶到DNA雙螺旋(黃色和紫色)的特定位置,並保留在該位置插入新DNA序列。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在2012年被發明的極其強大的基因組編輯工具,2013年2月,張鋒等人首次將CRISPR技術用於人類細胞的基因編輯,很快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果,目前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開始用於人類遺傳病治療的臨床試驗。但是,目前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仍然顯得有些笨拙。


CRISPR基因編輯有時會改變它不應該改變的基因,也就是所謂的脫靶效應,此外,CRISPR基因編輯依賴於DNA雙鏈斷裂,從而可能導致基因編輯後的細胞出現不可預期的混亂,這些缺陷的存在限制了其在基礎研究和農業中的使用,並在醫學上構成安全隱患。


2016年4月20日,劉如謙等人在 Nature 發表論文,首次可以通過可靠、可預測的方法,實現對改變活細胞基因組中的單個鹼基進行修改。



2017年10月25日,劉如謙等人進一步升級,開發出了單鹼基編輯器(Base Editor),將Cas9和APOBEC(胞嘧啶脫氨酶)整合,能夠在不造成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將A-T鹼基對轉換為G-C鹼基對,實現對基因組點突變的定點矯正修復。



許多遺傳性疾病是由單個鹼基突變導致的,因此,單鹼基編輯器的出現,為治療許多單鹼基遺傳病提供了強大的方法,劉如謙也因此被 Nature 評為「2017年影響世界十大科學人物」。


但是,單鹼基編輯器有局限性,並不能任意編輯所有鹼基,而且,2019年3月1日,中國科學家楊輝、高彩霞各自在 Science 發表研究論文,證實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嚴重的意料之外的脫靶效應,這也為原本前景樂觀的單鹼基編輯技術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能任意編輯所有鹼基,存在脫靶效應,這是單鹼基編輯技術面臨的兩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許多卓越的科學家在不懈努力,以期開發出效果更好、脫靶性更低的單鹼基編輯系統。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劉如謙團隊在Cas9酶和gRNA兩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造:


一是改造gRNA,在其3』末端增加了一段RNA序列,形成所謂的pegRNA;


二是改造Cas9酶,將Cas9酶的變體(H840A突變型,只切斷含PAM的靶點DNA鏈)與逆轉錄酶融合,形成融合蛋白複合體。



pegRNA的3』端序列有雙重角色,一段序列作為引物結合位點(PBS),與斷裂的靶DNA鏈3』末端互補以起始逆轉錄過程,另一端序列則是逆轉錄的模板(RT模板),其上攜帶有目標點突變或插入缺失突變以實現精準的基因編輯。


劉如謙團隊對 Prime Editor 在人類和小鼠細胞中進行了175種以上的基因編輯實驗,成功修復了導致鐮狀細胞性貧血症和Tay-Sachs病的基因突變。


鐮狀細胞性貧血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因編碼血紅蛋白的基因中發生了A到T的單鹼基突變,導致血紅蛋白β-肽鏈第6位胺基酸穀氨酸變成纈氨酸,構成鐮狀血紅蛋白,取代了正常血紅蛋白。該疾病的純合子很難存活到成年。


Tay-Sachs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因HEXA基因發生突變,多出4個鹼基,導致HEXA基因編碼的脂質分解酶失活,從而導致神經節苷脂在大腦中聚集至中毒水平,通常患者只能存活至兩三歲,該疾病在猶太人中發病率相對較高。


這兩種遺傳病,使用傳統的基因組編輯系統要麼無法修復,要麼效率低下。


而劉如謙團隊使用 Prime Editor 成功修復了這兩種基因突變,不僅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脫靶效應更低,劉如謙團隊在論文中表示,該技術「原則上可以修復75000種已知致病性人類遺傳變異的89%」。


為了促進先導編輯(Prime Editor)發展,進一步檢驗和改進這種新型基因編輯方式,劉如謙團隊已向學術界和非盈利組織免費公開這一系統。


據了解,劉如謙已圍繞這項新鹼基編輯工具Prime Editor創建了新公司 Prime Medicine 。這也是劉如謙作為創始人或聯合創始人的第七家科技公司。



之前劉如謙與張鋒等人已聯合創建了三家基因編輯領域公司:基因編輯醫療公司Editas Medicine、單鹼基編輯公司Beam Therapeutis、基因編輯農業公司Pairwise Plants。

張鋒教授(左)、David Liu教授(中)、J. Keith Joung教授(右)


其中,Editas Medicine已經成功上市,Beam Therapeutis也已經提交上市申請,Pairwise Plants已獲得數千萬美元融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11-4


本文轉自公眾號BioWorld。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我們的遺傳信息是由DNA上的一個個鹼基對構成,即使僅僅一個鹼基對出現錯誤(也就是點突變),也可能導致患上嚴重的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只重寫DNA上的一個鹼基,從而在最基礎的水平上進行幹預以治療多種疾病。
  • 劉如謙再出手,一天兩篇頂級論文,再次升級CRISPR基因編輯系統
    劉如謙等人於2016年首次提出的單鹼基鹼基編輯系統比傳統的CRISPR/Cas9編輯系統更可控,但也會在基因組範圍發生隨機的「脫靶」突變,並且檢測這些隨機突變的唯一方法是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這是一種既繁瑣又昂貴的方法。因此,基因編輯技術走向臨床應用仍面臨很大的問題。
  • 華人大牛全新工具超越「基因魔剪」!可修復近90%致病性遺傳變異...
    2019 年 10 月 21 日,Nature 雜誌官網預先在線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 CRISPR 大牛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超精確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PE (Prime Editors),無需 DNA 雙鏈斷裂,無需額外的 DNA 模板,便可實現 ATCG
  • 劉如謙團隊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無需CRISPR系統
    強大的CRISPR技術對線粒體基因組束手無策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線粒體基因組相對較小,人的mtDNA僅為16569bp,缺少足夠的CRISPR可編輯位點。此外,CRISPR基因編輯必須依賴gRNA才能發揮作用,而目前並無有效方法將外源RNA高效導入線粒體內。
  • 重磅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它究竟牛在哪裡?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的重要論文。來自Broad研究所的CRISPR大牛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修復大約89%的已知人類致病變異。這項研究在發表之前,就已經在一些學術會議上得到了很多科學家的關注。正式上線後,更是引起了業內的點讚和熱議,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成果。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作為全球基因編輯領域的頂尖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化學生物學家劉如謙(David R. Liu)表示,目前至少有6000-10000種已知的遺傳疾病與基因突變相關,為了真正解決致病原因,需要開發出糾正或改善基因突變的方法。基因編輯剪刀,CRISPER可以通過剪切DNA破壞致病基因。但很多情況下,研究人員並不想破壞致病基因,因此劉如謙開發了「單鹼基編輯法」。
  • 對話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博士:治療人類患者,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們知道,陽光、吸菸、不健康的飲食,甚至細胞自發的錯誤,都會導致我們的基因組發生改變。劉如謙博士指出,目前已發現有75000種突變與人類疾病相關,其中最常見的是單個鹼基的點突變。例如為人熟知的鐮狀細胞貧血症,發生的就是A到T的點突變。此外,基因組的變化還包括鹼基缺失和插入。
  • 利用CRISPR/Cas9糾正人類胚胎中的突變為時尚早
    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Allele-Specific Chromosome Removal after Cas9 Cleavage in Human Embryo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中基因進行編輯後所出現的意想不到的不良結果
  • 生物物理所等實現精準修正膠質瘤致癌基因突變
    膠質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腦部惡性腫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往的研究報導83%原發性膠質瘤攜帶端粒酶基因(TERT)啟動子區域的致癌突變(Killela PJ, et al.PNAS 2013, PMID: 23530248),該突變重新激活端粒酶基因表達,驅動腫瘤的惡性進展,精準修正端粒酶基因啟動子區域的致癌突變是治療膠質瘤的潛在靶點
  • DNA鹼基編輯:基因編輯工具「升級版」—新聞—科學網
    ——哈佛大學著力打造對抗人類遺傳疾病利器
  • Nat Commun:新型CRISPR方法鑑定出弓形蟲在宿主體內存活的關鍵基因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靈活的新方法,可用於擴大CRISPR篩選的使用範圍。這種方法還允許在小鼠體內同時測試弓形蟲的數百個基因,從而極大地減少了所使用的研究動物的數量。用於CRISPR篩選的通用文庫生成CRISPR篩選是鑑定基因功能的極其有效的方法。通過使用嚮導RNA(gRNA),特定基因被靶向「敲除」。
  • 意想不到的突變,CRISPR-Cas9的應用仍然是任重道遠
    CRISPR和DNA片段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報導,當地時間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報導,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和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三個獨立研究團隊發現,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可能導致基因組的意外突變。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意外突變!CRISPR-Cas9應用依舊任重道遠
    該系統可能導致基因組發生意外的突變。在這三項獨立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分別修復了對胎兒發育有重大影響的突變、已知的致盲突變和已知會導致心臟問題的突變,結果發現,第一個案例的靶位點附近出現了大量不希望發生的變化,第二個案例中出現了染色體的大片段缺失,而第三個案例的靶位點附近也出現了多個意外的突變位點。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Nature子刊:抗CRISPR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們成功地展示了更精確的基因編輯,並抑制了稱為脫靶效應的非預期基因缺失、插入或突變。對基因編輯進行更多的控制CRISPR-Cas9作為一種更簡單、更便宜的工具,開創了基因編輯的新領域。它的作用就像剪刀一樣,可以切割你想要改變的遺傳物質。然而,這個過程也會產生脫靶效應,從而限制了它在治療領域的應用。
  • 研究發現可以用CRISPR校正人類胚胎突變的缺陷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人類胚胎中CRISPR進行的最詳細的分析,研究表明,應用CRISPR修復人類胚胎發育早期的致盲基因通常會消除整個染色體或大部分染色體。 「我們的研究表明,CRISPR/Cas9還沒有準備好在人類發展的這一階段用於臨床糾正突變,」該研究的資深作者DieterEgli說,他是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學院兒科發育細胞生物學的助理教授。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新冠突變毒株的致病性還有什麼變化?
    新冠病毒發生的這種變化是否意味著更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這一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和擔憂。就在上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科學家們根據一系列實驗結果證實,D614G突變有更高的傳播能力和更快的複製速度。
  • 學術動態 | 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與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關係
    pks+導致的結腸癌突變特性。 研究亮點:本研究以腸道微生物產生的多聚乙醯一肽的基因毒性物質(Colibactin)對體外培養的人類腸道幹細胞進行注射,colibactin可以導致基因損傷進而造成癌變的發生,以此研究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對於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直接影響和因果關係,為結直腸癌進一步的治療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大數據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