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2020-08-04 藥明在線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2012年,被喻為「上帝的手術刀」的CRISPR-Cas9系統橫空出世,短短的八年裡,這種工具已經應用到包括醫藥、農業、基礎科研等諸多領域。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日前,基因編輯領域的兩位宗師級科學家Jennifer Doudna教授和劉如謙(David Liu)教授聯手,在《科學》雜誌上報導了一種鹼基編輯器的首個詳細3D結構。「這一結構幫助我們從更深層次上理解鹼基編輯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Doudna教授說,「我們現在可以看清它是怎麼工作的,就可以制定明智的策略來改良這個系統。」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Doudna教授與合作者在2012年發現,細菌中找到的CRISPR能用於基因組編輯。本質上看,CRISPR-Cas9是蛋白質和RNA的混合體,它們能夠精確地瞄準一段特定的DNA,然後像剪刀一樣剪開這段序列。


此後,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的劉如謙教授等人開發出了首款鹼基編輯器,將經過修飾的Cas9(禁用了其DNA剪接功能)與另一種細菌蛋白(脫氨酶)結合,無需使DNA斷裂,就能定點修改基因中的單個鹼基。這種鹼基編輯器可以把DNA雙鏈上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組合替換為鳥嘌呤(G)-胞嘧啶(C)組合。在人類遺傳疾病中,大約60%(超過15000種)的致病單鹼基變異有望利用現有的鹼基編輯器來糾正。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本研究的兩位通訊作者Jennifer Doudna教授和劉如謙教授(圖片來源:UC Berkely & Broad Institute [credit: Casey Atkins Photography])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早期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效率很低,但經過多次篩選,最新的版本ABE8e速度提高了約1100倍,能在15分鐘內完成幾乎100%的鹼基編輯工作。


但除了效率提升外,要將鹼基編輯器應用到人類遺傳疾病的治療上,科學家們還迫切想要解決「脫靶效應」,也就是針對無關DNA片段的編輯。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圖片來源:123RF
蛋白質結構一直和其功能有密切的聯繫。因此,科學家希望通過解析蛋白質結構,找出與Cas9融合的蛋白為何會產生脫靶效應,以及如何優化。「作為一個結構生物學家,我真的想看清一個分子並思考如何合理地改進它。」 共同第一作者Gavin Knott博士說道。


在最新的這篇《科學》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cryoEM),以3.2埃的解析度解析了ABE8e結合DNA時的3D結構。


「雖然鹼基編輯器現在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體,從細菌到植物再到靈長動物,進行精確修飾,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觀察到鹼基編輯器的三維分子結構,」劉如謙教授說,「這個合作項目揭示了一個美麗的分子結構:先進的、高度活躍的鹼基編輯器ABE8e在與目標DNA位點接觸時被捕獲的瞬間。」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鹼基編輯器的三維分子結構示意圖:結合在目標DNA(青色和藍色雙螺旋)上的Cas9蛋白(白色和灰色)與脫氨酶(紅色和粉色)把一個核苷酸轉換成另一個(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Credit:UC Berkeley,Gavin Knott)


「這讓我們第一次看到,鹼基編輯器以兩個獨立模塊進行工作:Cas9模塊提供特異性,還有一個催化模塊提供活性。」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Audrone Lapinaite博士描述道。


結構學數據與酶活檢測揭示了ABE8e容易產生脫靶的原因。原來,連接在Cas9上的脫氨酶始終處於激活狀態。Cas9在細胞中找到預定目標之前,會不斷結合併釋放成百數千個DNA片段。換言之,始終處於激活狀態的脫氨酶讓Cas9變成一門容易走火的大炮,不等Cas9完全匹配到目標,就直接開炮。


這一結果為科學家們重新設計與鹼基編輯器帶來了新的洞見。"如果想設計真正的特異性融合蛋白,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使其催化結構域完全成為Cas9的一部分,這樣才不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而是只有在Cas9正確結合到目標後才被激活。」 Lapinaite博士說。


此外,ABE8e的結構數據還闡明了新版本鹼基編輯器速度更快的秘訣。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早期版本,新版本上有兩個點突變,可以使蛋白質更緊密地抓住DNA,從而更有效地把A替換為G。
「這種結構和相應的生物化學讓人興奮。我們現在可以對這個系統在細胞中的表現作出理性的預測。」Knott博士補充道。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新研究展示了Cas9融合蛋白的首個結構,因此其結果將為眾多從Cas9衍生的基因編輯工具提供設計指導,有助於帶來更方便、更可控、更有臨床應用價值的基因編輯工具。我們期待進一步改良的鹼基編輯系統,可以在不遠的將來為遺傳病患者帶來治療希望。


參考資料:

[1] Audrone Lapinaite et al (2020) DNA capture by a CRISPR-Cas9–guided adenine base editor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b1390[2] New understanding of CRISPR-Cas9 tool could improve gene editing. Retrieved Aug 1, 2020, from https://news.berkeley.edu/2020/07/30/new-understanding-of-crispr-cas9-tool-could-improve-gene-editing/

相關焦點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單鹼基編輯為何易脫靶?冷凍電鏡帶來全新視角
    揭示了ABE8e高效以及高脫靶率的原因,為單鹼基編輯技術的改進和安全應用鋪平了道路。據估計,人類可能有25000種遺傳病(目前已發現大約8000種),其中約60%的遺傳病為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帶來了希望。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團隊與合作者率先建立了一種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DNA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獲悉,6月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UBE3A介導PTPA的泛素化降解調控PP2A活性和樹突棘形態》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熊志奇研究組與華東師範大學廖魯劍教授研究組合作完成。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2020-05-19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團隊和楊輝團隊又分別報導了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和腺嘌呤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大量的RNA脫靶效應。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侯樹文,王春/科技日報 2019-03-01 07:32
  • 修復脫靶「漏洞」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科技日報上海6月10日電 (侯樹文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RNA脫靶的「漏洞」,其中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程田林/仇子龍/王小林團隊合作推動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協同優化
    研究者新近開發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ABE(Adenine Base Editor)可有效誘導A·T--G·C點突變,這為G·C--A·T致病點突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武器,因而在基因治療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2】。但初始的ABE工具活性窗口非常有限且在RNA水平有嚴重的脫靶風險,這極大的限制了其應用。
  • 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基因組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的開發,為定向編輯和修正基因組中的關鍵核苷酸變異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現了其在遺傳疾病治療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單鹼基編輯器主要分為兩類,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CBE)與腺嘌呤單鹼基編輯器(ABE),分別由胞嘧啶脫氨酶或改造的腺嘌呤脫氨酶與nCas9蛋白融合而來,對應地可在基因組中的靶向位點實現C>T或A>G的鹼基編輯。
  • 科學家研究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2019年3月1日,《科學》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鹼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Nature Methods:楊輝等發布新一代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
    中科院神經所報導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自2016年首次報導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圖說:楊輝研究員在實驗中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安全嗎?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楊輝告訴記者,「適時『降溫』總比臨床出現不良反應要好。」這一次,科研人員不僅發現問題,也帶來了解決方案:通過點突變的方式對三種單鹼基編輯工具進行突變優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脫靶的活性,首次獲得「升級版」的高精度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其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
    「基因編輯工具開發及安全性評價,是基因治療的基礎。」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非常重要,一旦脫靶,除了會造成基因變異,還會影響非基因的DNA片段發生變化。此次工作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讓脫靶無處隱藏,其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都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2019年3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楊輝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存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DNA脫靶效應,為超速行駛的基因編輯技術踩下「剎車」。時隔3個月,6月10日深夜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楊輝團隊的論文《DNA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指出單鹼基編輯技術除了會造成DNA脫靶效應,還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不僅BE3系統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之前被認為在基因組水平不產生脫靶的ABE系統也存在RNA脫靶。
  • Nat Comm | 單鹼基編輯工具ABE的協同優化 ​
    研究者新近開發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ABE(Adenine Base Editor)可有效誘導A·T--G·C點突變,這為G·C--A·T致病點突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武器,因而在基因治療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乾貨 | 靠譜 | 實用CRISPR/Cas這項基因編輯技術自從問世以來,已經吸引了無數歡呼和掌聲,在短短幾年之內,它已經成為了生物科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然而它最近也頻頻被「潑冷水」,那麼基因編輯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呢?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