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2019-03-01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人類遺傳疾病和農作物農藝性狀很多情況下是由基因組中的單個或少數核苷酸的突變引起的。因此,基因組中關鍵核苷酸變異的鑑定與定向修正是人類遺傳疾病治療及動植物育種的重要方向。基因組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的開發,為定向編輯和修正基因組中的關鍵核苷酸變異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現了其在遺傳疾病治療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單鹼基編輯器主要分為兩類,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CBE)與腺嘌呤單鹼基編輯器(ABE),分別由胞嘧啶脫氨酶或改造的腺嘌呤脫氨酶與nCas9蛋白融合而來,對應地可在基因組中的靶向位點實現C>T或A>G的鹼基編輯。目前,CBE與ABE已在多個物種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對它們脫靶效應的檢測還很不充分,數據主要來源於體外實驗研究或者對利用生物信息學軟體預測的有限的靶序列相似位點的檢測,CBE與ABE在體內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還未得到評估。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在植物中對BE3(基於融合rAPOBEC1胞嘧啶脫氨酶的CBE系統)、HF1-BE3(高保真版本BE3)與ABE單鹼基編輯系統的特異性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評估,首次在體內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全面分析和比較了這三種單鹼基編輯系統在基因組水平上的脫靶效應。該研究對經過不同單鹼基編輯系統轉化的56棵T0代水稻植株與21株對照植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進一步序列統計分析發現,經過單鹼基編輯系統處理後,基因組內的插入或刪除(indels)突變的數量與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變化,但是BE3與HF1-BE3,無論是在有無sgRNA的情況下,均可在水稻基因組中造成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且大部分為C>T類型的鹼基突變。與經過農桿菌轉化但不含任何鹼基編輯系統的對照植株相比,BE3系統和HF1-BE3系統處理的植株在基因組範圍內的C>T SNVs分別增加了94.5%和231.9%,大約額外產生了98個C>T SNVs和242個C>T SNVs。重要的是,與Cas-OFFinder軟體預測結果比較發現,這些額外增加的C>T SNVs絕大多數並不在現有軟體可以預測到的脫靶位點。此外,這些C>T變異在染色體間均勻分布,但呈現出在轉錄活躍區富集的趨勢。這些區域傾向於釋放單鏈DNA為胞嘧啶脫氨酶提供合適的底物。研究還發現,與CBE系統相反,ABE系統表現出非常高的特異性。ABE處理的植株與對照植株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SNVs數量基本一致。

  綜上,該研究表明現有BE3和HF1-BE3系統,而非ABE系統,可在植物體內造成難以預測的脫靶突變,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提高其特異性。該工作創新性地利用相似遺傳背景的克隆植物及全基因組重測序解決了以前大量異質細胞序列分析的複雜性。實驗結果於2月28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w7166)。高彩霞研究組博士生靳帥、宗媛以及梁承志研究組工作人員高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彩霞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梁承志、王道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邱金龍、四川農業大學博士欽鵬和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張峰也參與了該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與中科院項目經費的資助。

 

  圖: (A)實驗流程與設計。(B)比較BE3、HF1-BE3和ABE系統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產生的C>T SNVs的個數。(C)BE3、HF1-BE3和ABE系統在基因組內各個功能區域內C>T SNVs佔總C>T SNVs的比例。(D)比較BE3、HF1-BE3和ABE系統在高轉錄區內C>T SNVs佔總C>T SNVs的比例。

  人類遺傳疾病和農作物農藝性狀很多情況下是由基因組中的單個或少數核苷酸的突變引起的。因此,基因組中關鍵核苷酸變異的鑑定與定向修正是人類遺傳疾病治療及動植物育種的重要方向。基因組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的開發,為定向編輯和修正基因組中的關鍵核苷酸變異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現了其在遺傳疾病治療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單鹼基編輯器主要分為兩類,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CBE)與腺嘌呤單鹼基編輯器(ABE),分別由胞嘧啶脫氨酶或改造的腺嘌呤脫氨酶與nCas9蛋白融合而來,對應地可在基因組中的靶向位點實現C>T或A>G的鹼基編輯。目前,CBE與ABE已在多個物種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對它們脫靶效應的檢測還很不充分,數據主要來源於體外實驗研究或者對利用生物信息學軟體預測的有限的靶序列相似位點的檢測,CBE與ABE在體內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還未得到評估。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在植物中對BE3(基於融合rAPOBEC1胞嘧啶脫氨酶的CBE系統)、HF1-BE3(高保真版本BE3)與ABE單鹼基編輯系統的特異性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評估,首次在體內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全面分析和比較了這三種單鹼基編輯系統在基因組水平上的脫靶效應。該研究對經過不同單鹼基編輯系統轉化的56棵T0代水稻植株與21株對照植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進一步序列統計分析發現,經過單鹼基編輯系統處理後,基因組內的插入或刪除(indels)突變的數量與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變化,但是BE3與HF1-BE3,無論是在有無sgRNA的情況下,均可在水稻基因組中造成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且大部分為C>T類型的鹼基突變。與經過農桿菌轉化但不含任何鹼基編輯系統的對照植株相比,BE3系統和HF1-BE3系統處理的植株在基因組範圍內的C>T SNVs分別增加了94.5%和231.9%,大約額外產生了98個C>T SNVs和242個C>T SNVs。重要的是,與Cas-OFFinder軟體預測結果比較發現,這些額外增加的C>T SNVs絕大多數並不在現有軟體可以預測到的脫靶位點。此外,這些C>T變異在染色體間均勻分布,但呈現出在轉錄活躍區富集的趨勢。這些區域傾向於釋放單鏈DNA為胞嘧啶脫氨酶提供合適的底物。研究還發現,與CBE系統相反,ABE系統表現出非常高的特異性。ABE處理的植株與對照植株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SNVs數量基本一致。
  綜上,該研究表明現有BE3和HF1-BE3系統,而非ABE系統,可在植物體內造成難以預測的脫靶突變,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提高其特異性。該工作創新性地利用相似遺傳背景的克隆植物及全基因組重測序解決了以前大量異質細胞序列分析的複雜性。實驗結果於2月28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w7166)。高彩霞研究組博士生靳帥、宗媛以及梁承志研究組工作人員高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彩霞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梁承志、王道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邱金龍、四川農業大學博士欽鵬和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張峰也參與了該研究。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與中科院項目經費的資助。
 
  圖: (A)實驗流程與設計。(B)比較BE3、HF1-BE3和ABE系統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產生的C>T SNVs的個數。(C)BE3、HF1-BE3和ABE系統在基因組內各個功能區域內C>T SNVs佔總C>T SNVs的比例。(D)比較BE3、HF1-BE3和ABE系統在高轉錄區內C>T SNVs佔總C>T SNVs的比例。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又進一步
    2019年高彩霞研究組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Cytosine, but not adenine, base editors induce genome-wide off-target mutations in rice 的論文,首次在植物中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在基因組水平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點擊查看:專家點評Science |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難題突現: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存在RNA突變效應
    近期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顯示,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會導致 RNA 突變。這顛覆了科學界原來的認識,即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為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為安全。CRISPR-Cas9 基因編輯系統是其中最火的工具。它包含聚集的規則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和 CRISPR 相關蛋白 9。這一系統在細菌體內被首次發現,是細菌抵抗噬菌體的「防禦武器」。這一系統的工作原理可以簡單概括為 Cas9 這個酶在 gDNA 的引導下對目標基因進行敲除、添加等編輯操作。另外,這一系統是針對 DNA 雙鏈多鹼基進行編輯的。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團隊建立鹼基編輯器特異性評估方法
    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實現目標基因組位點的鹼基替換,能夠在多種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然而,脫靶是其商業化應用的主要問題之一。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目前已知的人類致病遺傳變異中,約58%都屬於點突變,而約15%的致病點突變都屬於T·A--C·G變異。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2019-07-09 【字體: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團隊與合作者率先建立了一種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DNA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突變優化」消除RNA脫靶活性
    本報訊 (記者 郜陽)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安全嗎?
  • 遺傳所開發出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
    鹼基編輯技術是基於CRISPR系統開發的基因組定向修飾技術。該技術由於不需要DNA雙鏈斷裂和外源供體DNA可以實現對目的鹼基的精準替換,在疾病治療、植物性狀改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不過,其脫靶效應仍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難題。
  • 消除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更安全更高精度基因編輯工具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發現DNA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技術存在大量的RNA脫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且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非常重要,一旦脫靶,除了會造成基因變異,還會影響非基因的DNA片段發生變化。此次工作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讓脫靶無處隱藏,其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都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了以BE3為代表的單鹼基編輯存在之前技術無法檢測的脫靶風險,讓世人重新審視了這一新興技術的風險。
  • 科學家研究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2019年3月1日,《科學》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鹼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 基因編輯的「子彈」如果沒有命中目標,就會產生脫靶效應,可能會導致諸如癌症等不良的基因變異。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2019年3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楊輝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稱,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存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DNA脫靶效應,為超速行駛的基因編輯技術踩下「剎車」。時隔3個月,6月10日深夜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楊輝團隊的論文《DNA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指出單鹼基編輯技術除了會造成DNA脫靶效應,還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不僅BE3系統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之前被認為在基因組水平不產生脫靶的ABE系統也存在RNA脫靶。
  • 單鹼基編輯為何易脫靶?冷凍電鏡帶來全新視角
    據估計,人類可能有25000種遺傳病(目前已發現大約8000種),其中約60%的遺傳病為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帶來了希望。該研究解析了單鹼基編輯器 ABE8e 的 3.2Å 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發現ABE8e催化DNA脫氨的速度比早期ABE版本快約1100倍。還解釋了ABE單鹼基編輯脫靶率高的原因,這些發現為改進單鹼基編輯器,並將其最終應用到臨床治療鋪平了道路。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臨床特徵為發育遲緩、運動障礙、癲癇易感、智力障礙和面部表情異常等。與基因缺失相反,UBE3A基因重複或三拷貝則與孤獨症密切相關。因此,探究UBE3A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以及篩選其泛素化底物仍是了解和治療UBE3A相關疾病的關鍵突破口。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PP2A的活性在天使症候群小鼠腦組織中顯著上調。相比之下,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PP2A的各個亞基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上的變化。
  • DNA鹼基編輯器或能誘導大量脫靶RNA突變!
    ,同時並不會產生任何雙鏈的斷裂(DSBs,double-strand breaks),但潛在的脫靶效應常常限制了這些方法的應用,腺相關病毒(AAV)是DNA編輯基因療法中最常用的傳遞系統,由於這些病毒能夠在體內持續維持基因表達的功能,因此DNA鹼基編輯器所誘導的潛在RNA脫靶效應的程度在臨床中得到了極大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