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突現: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存在RNA突變效應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近期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顯示,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會導致 RNA 突變。這顛覆了科學界原來的認識,即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為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為安全。

該研究結果一發表,立即在生物科研領域引起軒然大波,研究者不得不重新考慮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的安全性問題,這給這一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帶來一定的障礙。

近幾年,關於基因編輯的研究與應用在幾乎所有生物醫學領域飛速發展。基因編輯是一組技術,使科學家能夠改變生物體的 DNA。這些技術允許在基因組中的特定位置添加,去除或改變遺傳物質。目前,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幾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CRISPR-Cas9 基因編輯系統是其中最火的工具。它包含聚集的規則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和 CRISPR 相關蛋白 9。這一系統在細菌體內被首次發現,是細菌抵抗噬菌體的「防禦武器」。

這一系統的工作原理可以簡單概括為 Cas9 這個酶在 gDNA 的引導下對目標基因進行敲除、添加等編輯操作。

另外,這一系統是針對 DNA 雙鏈多鹼基進行編輯的。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員發現 CRISPR-Cas9 存在脫靶風險,即在導入 CRISPR-Cas9 後會導致非目標區基因的改變,由於這一技術是直接修改生物基因組,因此其具有難以消除的遺傳效應,脫靶效應存在潛在的巨大害處。

圖丨CRISPR-Cas9 基因編輯系統(來源:bing)

2016 年,來自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的劉如謙(David R. Liu )教授團隊改造了 CRISPR-Cas9 技術,研發出首個可編輯 DNA 單個鹼基的基因編輯技術 CBE(Cytosine Base Editor),可以將 C-G 鹼基對轉變成 T-A 鹼基對。不久,該團隊獲得可將 A-T 鹼基對轉變成 G-C 鹼基對的鹼基編輯器 ABE(Adenine Base Editor)。顧名思義,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是對單個目標鹼基進行識別和編輯,這套系統可以從根本上治療很多單鹼基變異疾病。

圖丨單鹼基基因編輯示意圖(來源:bing)

從理論上說,由於單鹼基基因編輯的識別窗很窄,其導致的脫靶風險也會更低,同時,單個鹼基發生突變所帶來的影響也要遠小於普通 CRISPR-Cas9 基因編輯系統所帶來影響。

現在,這一認識被一項新研究打破了。

自麻省總醫院的病理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 J. Keith Joung 及其團隊篩選了常見的單鹼基編輯系統,並在人類肝臟和腎臟細胞中對這些系統進行了檢測和分析。

隨之而來的結果令研究人員大吃一驚,單鹼基基因編輯的關鍵酶——脫氨酶會改變靶細胞內的 RNA,將其胞嘧啶(cytosines)轉變成尿嘧啶(uracil),從而導致蛋白質編碼和非編碼序列的突變,而且整個導致的 RNA 突變量巨大,這些突變的 RNA 會嚴重影響其下遊蛋白質的翻譯與修飾。

圖丨脫氨酶的已知活性與未知活性(來源:Transcriptome-wide off-target RNA editing induced by CRISPR-guided DNA base editors)

為了解決單鹼基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J.Keith Joung 教授的團隊通過優化兩種單鹼基編輯的關鍵酶,大大減少了 RNA 脫靶效應,將 RNA 變異率減少 390 倍和 3800 倍,同時,這些改良酶可以更精準地實現 DNA 編輯。

J.Keith Joung 教授表示,他們的發現並不是給單鹼基基因編輯潑冷水,而是希望藉此機會推動 CRISPR 的進一步完善。只有這樣,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才能更加安全地應用於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當中。

相關焦點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科學家研究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2019年3月1日,《科學》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鹼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圖說:楊輝研究員在實驗中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安全嗎?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但是,針對單個基因的編輯行為,會不會導致其他地方發生意外,出現組織異常生長、引發癌症等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尤其是使用CRISPR進行人體治療時,很難精確地知道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範圍,有的細胞可能會被修復,而有些則不會,這種「馬賽克」效應充滿了未知。隨後出現的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則是被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
  • 楊輝: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由此,楊輝轉而關注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特別是罕見病患者群體。 發現單鹼基編輯工具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任何新的技術、新的方法的落地轉化都需要經過嚴謹的安全性評估。和如火如荼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相比,目前全球只有兩款基因編輯藥物獲批臨床試驗,究其原因在於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反過來,只有擁有更精確、更靈敏的檢測技術,我們才可能以此開發出更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楊輝表示。意外發現:單鹼基突變技術存在嚴重脫靶風險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如何提升檢測脫靶效應的精度?答案是:徹底顛覆原有的脫靶檢測手段。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 專訪楊輝研究員:探索基因編輯技術,致力於罕見病治療
    ▎藥明康德/報導基因編輯可以說是21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第三代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DNA編輯方面的簡潔性和高效性使其迅速成為當前生命科學最為炙手可熱的領域之一,但其脫靶效應也是一直急需攻克的難題,制約著其在臨床上的進一步應用。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2019年,單鹼基編輯工具的安全性受到了質疑,先是楊輝等研究組報導了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嚴重的DNA脫靶,接著Keith Joung團隊、David Liu>團隊和楊輝團隊又分別報導了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和腺嘌呤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大量的RNA脫靶效應。
  • 【學術前沿】楊輝/李亦學/左二偉合作開發高精度、高活性的單鹼基...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因此自2016年首次報導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該研究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發現DNA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技術存在大量的RNA脫靶,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推動基因編輯技術向更加安全、精準的方向發展,為其進入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基礎。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人體的2萬多個基因中,只要一個有突變,就有可能出現遺傳病。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楊輝介紹,現在全球有約7000種罕見病,佔所有疾病的10%,這些罕見病涉及全球3億病人,總數非常大,但95%的罕見病沒有藥物,一旦發現終身伴隨。
  • 「突變優化」消除RNA脫靶活性
    本報訊 (記者 郜陽)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安全嗎?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反過來,只有擁有更精確、更靈敏的檢測技術,我們才可能以此開發出更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楊輝表示。意外發現: 單鹼基突變技術存在嚴重脫靶風險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如何提升檢測脫靶效應的精度?答案是:徹底顛覆原有的脫靶檢測手段。
  • 劉如謙放大招:超越CRISPR 可修正89%的致病性基因突變
    2019年10月21日,單鹼基編輯技術開創者,Broad研究所劉如謙(David R. Liu)教授在Nature雜誌發表題為:Search-and-replace genome editing without double-strand breaks or donor DNA 的研究論文。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進一步研究將脫靶檢測範圍擴大至RNA水平,首次證明常用的三種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對其進行突變優化後,研究人員最終獲得了能夠完全消除RNA脫靶的高精度單鹼基編輯工具。  相關成果分別於2019年2月28日、6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和《自然》。
  • Nature Methods:楊輝等發布新一代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
    中科院神經所報導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自2016年首次報導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基因編輯新工具為治療遺傳性疾病帶來希望
    該研究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產生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  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我們的遺傳信息是由DNA上的一個個鹼基對構成,即使僅僅一個鹼基對出現錯誤(也就是點突變),也可能導致患上嚴重的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只重寫DNA上的一個鹼基,從而在最基礎的水平上進行幹預以治療多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