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 | 單鹼基編輯工具ABE的協同優化 ​

2020-11-19 BioArt

撰文 | 木蘭之枻

責編 | 酶美


人類的致病遺傳變異以點突變為主,這其中G·C--A·T點突變的比例接近一半【1】。研究者新近開發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ABE(Adenine Base Editor)可有效誘導A·T--G·C點突變,這為G·C--A·T致病點突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武器,因而在基因治療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2】。但初始的ABE工具活性窗口非常有限且在RNA水平有嚴重的脫靶風險,這極大的限制了其應用。近年來,研究者一方面通過改換識別不同PAM位點的Cas9蛋白或是環化排列的Cas9變體(CP-Cas9)拓展了ABE工具的活性窗口【3】;另一方面則通過脫氨基酶點突變等策略有效降低了ABE工具在RNA水平的脫靶風險,改善了ABE系統的安全性【4-7】。雖然如此,已有研究難以兼顧活性窗口和RNA脫靶風險,目前也缺少合適的策略能針對ABE工具的活性窗口和RNA脫靶風險進行協同優化,這導致安全性高的ABE工具常受限於活性窗口而難以廣泛應用。


2020年11月17日,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程田林實驗室與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實驗室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小林實驗室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ocking sites inside Cas9 for adenine base editing diversification and RNA off-target elimination的論文。研究改變融合策略,通過將腺嘌呤脫氨酶融合於Cas9內部特定位點的方式,實現了ABE工具活性窗口和RNA脫靶風險的協同優化。此外,研究者將內部融合策略與脫氨基酶點突變相結合,在保持ABE工具活性窗口多樣性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甚至消除了RNA水平的脫靶風險。



傳統上,ABE工具的構建是將腺嘌呤脫氨酶融合於Cas9蛋白的N末端。研究者則改變策略,嘗試在Cas9蛋白的內部篩選合適的融合位點以優化ABE工具。結果發現24處內部融合位點中,有11處位點可獲得功能性的ABE突變體(ABE-nSpCas9-DSs)(圖1)。研究進一步指出,根據活性窗口的差異,新的ABE突變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與傳統的ABE工具相似,其活性窗口主要位於A4-A7(PAM位點為21-23);另一大類的活性窗口則明顯後移,在A9-A16處有更高的活性,這突破了已有研究中ABE活性窗口的局限性,極大的豐富了ABE工具活性窗口的多樣性。


圖1 可獲得功能性ABE突變體的SpCas9蛋白內部融合位點


研究還發現,內部融合不僅能增加ABE工具活性窗口的多樣性,還能有效降低其在RNA水平的脫靶風險。而將內部融合與腺嘌呤脫氨基酶點突變相結合,研究者甚至可以完全消除ABE突變體在RNA水平的脫靶風險並同時保持其活性窗口的多樣性。(圖2)


圖2 內部融合與腺嘌呤脫氨基酶點突變相結合的策略可實現ABE活性窗口和RNA脫靶風險的協同優化


此外,本研究還指出,ABE工具編輯胞嘧啶(C)的能力【8】也因融合策略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新的融合策略讓部分ABE突變體介導胞嘧啶(C)脫氨基化的窗口和序列偏好性發生了改變。這也證實了ABE系統具備用作胞嘧啶(C)編輯工具的潛力。


總體而言,程田林/仇子龍/王小林研究團隊為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在活性窗口和RNA脫靶風險兩方面的協同優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這對提升ABE工具的安全性,拓寬其適用範圍,推動其在基因治療中的應用均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工作主要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李碩博士完成。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程田林,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員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王小林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袁博博士,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陳金龍博士和邱佳怡,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曹際新作為共同作者對本研究有重要貢獻。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趙興明教授和陳靖祺博士對本研究亦有重要貢獻。


原文連結

http://doi.org/10.1038/s41467-020-19730-9


製版人:十一


參考文獻


1.Rees, H.A. & Liu, D.R. Base editing: precision chemistry on the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of living cells. Nat Rev Genet (2018).

2.Gaudelli, N.M. et al. 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A*T to G*C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NA cleavage. Nature 551, 464-471 (2017).

3.Huang TP, et al. Circularly permuted and PAM-modified Cas9 variants broaden the targeting scope of base editors. Nat Biotechnol 37, 626-631 (2019).

相關焦點

  • 程田林/仇子龍/王小林團隊合作推動單鹼基編輯工具ABE協同優化
    研究者新近開發的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ABE(Adenine Base Editor)可有效誘導A·T--G·C點突變,這為G·C--A·T致病點突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有力武器,因而在基因治療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2】。但初始的ABE工具活性窗口非常有限且在RNA水平有嚴重的脫靶風險,這極大的限制了其應用。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自2016年首次報導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為進一步提高YE1-BE3編輯效率,研究者隨後又在突變體基礎上增加標籤和核定位序列(FNLS)。優化後的單鹼基編輯工具YE1-BE3-FNLS在保證高保真的情況下,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效率,從而成為既安全又高效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2019-07-09 【字體:  進一步研究將脫靶檢測範圍擴大至RNA水平,首次證明常用的三種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對其進行突變優化後,研究人員最終獲得了能夠完全消除RNA脫靶的高精度單鹼基編輯工具。  相關成果分別於2019年2月28日、6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和《自然》。
  • 修復脫靶「漏洞」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科技日報上海6月10日電 (侯樹文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RNA脫靶的「漏洞」,其中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據科技日報6月11日報導,楊輝告訴記者,單鹼基編輯技術能夠實現非常高精度的目標打靶,成為罕見病基因治療的熱門工具之一。已有的研究對於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檢測都瞄準在DNA水平,而楊輝團隊這次將DNA編輯工具脫靶的檢測範圍首次擴展到了RNA水平。 脫靶問題的發現與解析為開發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奠定了基礎。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由於單鹼基基因編輯器不引入DNA斷裂,過去一直被認為比傳統方法更加高效而安全,成為脊髓性肌營養不良、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罕見病基因治療的熱門工具之一。時隔3個月,6月10日深夜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楊輝團隊的論文《DNA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指出單鹼基編輯技術除了會造成DNA脫靶效應,還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不僅BE3系統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之前被認為在基因組水平不產生脫靶的ABE系統也存在RNA脫靶。
  • Nature Methods:楊輝等發布新一代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
    中科院神經所報導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希望,自2016年首次報導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Nat Biotech 導讀 | 雙鹼基編輯器、編輯器定向優化等
    儘管鹼基編輯器對於精準的基因組編輯非常關鍵,但是現有的鹼基編輯器只能轉化腺嘌呤或者胞嘧啶。作者們所開發的雙鹼基編輯器A&C-BEmax,通過融合脫氨酶和Cas9切口酶可以同時實現C-to-T與A-to-G的轉換。與單鹼基編輯器相比,A&C-BEmax編輯腺嘌呤的活性略有降低,而胞嘧啶活性較高,RNA脫靶活性顯著降低。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珍藏版」Nat Biotech綜述|CRISPR-Cas系統相關的基因編輯工具
    不同的基因編輯工具各有其適用場景,此外,研究者也正針對各類工具在編輯活性、編輯範圍和編輯特異性中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這讓CRISPR-Cas相關的基因編輯工具更加多樣化,卻也讓工具的合理選擇和針對性優化更具挑戰性。2020年6月22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的David R.
  • 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又進一步
    ,開發出了新型高精度、高編輯活性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鹼基編輯技術(Base Editing)是基於CRISPR系統開發的基因組定向修飾技術。基因組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的開發,為定向編輯和修正基因組中的關鍵核苷酸變異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現了其在遺傳疾病治療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
  • 基因編輯大牛劉如謙、張鋒聯合創立的單鹼基編輯公司衝刺IPO
    我們的遺傳信息是由DNA上的一個個鹼基對構成,即使僅僅一個鹼基對出現錯誤(也就是點突變),也可能導致患上嚴重的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只重寫DNA上的一個鹼基,從而在最基礎的水平上進行幹預以治療多種疾病。
  • 上海科學家研發雙鹼基編輯工具助力基因治療
    這四個基因編輯工具雖然名稱各異,但構建方案和功能類似,其中以李大力和劉明耀課題組開發的工具活性最高,編輯窗口更寬泛,具有優勢。該工具打破現有鹼基編輯器作用底物的限制,創新性地開發了新型雙功能鹼基編輯器,為基礎研究和遺傳性疾病如β-地中海貧血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原創工具體系。   ClinVar數據顯示,人類約58%的遺傳疾病是由於鹼基突變引起的。
  • 新一代單鹼基編輯技術有望治癒β-地中海貧血和鐮刀狀貧血症
    近年來由於單鹼基編輯技術的強大、高效,以及不會產生DNA雙鏈斷裂等特點,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有望在未來的基因治療中大顯身手。因此,利用單鹼基治療β-血紅蛋白病(如地中海貧血)將極有可能是一個絕佳的策略。
  • Nature綜述:鹼基編輯的前世今生
    單核苷酸變體(SNV)約佔已知致病等位基因的一半,因此,開發出高效的SNV糾正方法和工具是遺傳疾病研究和治療的重要目標。然而,DSB引發的DNA修復很難實現高效穩定的單鹼基突變。NHEJ容易引起隨機插入和缺失,造成移碼突變,進而影響靶基因的功能;HDR儘管精確性高於NHEJ,但是其在細胞中的同源重組修復效率低。
  • 遺傳所開發出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
    鹼基編輯技術是基於CRISPR系統開發的基因組定向修飾技術。該技術由於不需要DNA雙鏈斷裂和外源供體DNA可以實現對目的鹼基的精準替換,在疾病治療、植物性狀改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不過,其脫靶效應仍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難題。
  • 單鹼基編輯為何易脫靶?冷凍電鏡帶來全新視角
    CRISPR-Cas9還衍生了強大的DNA操作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用以幫助修復導致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突變。揭示了ABE8e高效以及高脫靶率的原因,為單鹼基編輯技術的改進和安全應用鋪平了道路。據估計,人類可能有25000種遺傳病(目前已發現大約8000種),其中約60%的遺傳病為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單鹼基編輯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單鹼基突變遺傳病帶來了希望。
  • 中美學者各自開發新型雙鹼基編輯器,同時實現兩種單鹼基編輯
    Keith Joung 的研究基礎上首次開發出了單鹼基編輯器(Base Editor),在不依賴DNA雙鏈斷裂的情況下,實現對單個鹼基的定向修改。  單鹼基編輯器依據 Cas9 nickase(D10A)融合不同的鹼基修飾酶,分為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可分別在實現精準的CG到TA或AT到GC 的替換,由於其高效、精準和低脫靶性,以及不依賴DNA雙鏈斷裂的優點,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快速發展。
  • 高彩霞課題組開發出高精準胞嘧啶鹼基編輯工具
    鹼基編輯技術是基於CRISPR系統開發的基因組定向修飾技術。該技術由於不需要DNA雙鏈斷裂和外源供體DNA可以實現對目的鹼基的精準替換,在疾病治療、植物性狀改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不過,其脫靶效應仍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難題。
  • 新型胞嘧啶鹼基編輯器拓展C/G-T/A單鹼基編輯適用範圍研究獲進展
    8月9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多種胞苷脫氨酶為基礎擴展的C-T單鹼基編輯工具》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仇子龍研究組與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教授王小林實驗室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