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粒體起源新說

2020-11-27 生物谷

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認為,線粒體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種寄生菌。

就連初中生都知道,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這一細胞器的起源可追溯到約20億年前。儘管科學家在19世紀就發現了這些供能者,但關於它們是如何進化成細胞的重要器件的,仍沒有一致的說法。

線粒體的祖先是一種非寄生性細菌,被另外一種單細胞生物攝入體內。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該細菌有利於宿主:其中一種假說是,線粒體的前身,也就是那些細菌,能提供氫,幫助宿主細胞產生能量。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20億年前,當大氣中的氧含量激增時,厭氧細胞需要這些細菌清除掉大氣中的氧,因為氧氣對厭氧細胞來說就像是毒藥。不管怎樣,它們共處得相當和諧,以至於最終發展成相互依存的長期關係。

根據最新的一種線粒體進化樹,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的吳旻(Martin Wu)和王璋(Zhang Wang)分析了線粒體的進化過程,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線粒體的前身很可能是一種寄生菌。通過分析與細胞器親緣關係最接近的現存細菌的基因組,吳旻和王璋構建出了這種新型的線粒體進化樹。通過這些DNA數據,吳旻推斷,線粒體與如今的病原體「立克次體」(Rickettsiales)具有相同的祖先,均由一種古細菌演化而來,這種古細菌會產生一種能竊取宿主能量的蛋白質。然後,在進化過程中的某一階段,寄生菌失去了「偷竊」基因,卻獲得了另外一種能為宿主提供能量的基因,從而具備了如今線粒體所具有的功能。兩位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刊登在2014年10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

不過,其他科學家對這篇論文的結論持反對意見。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研究線粒體起源的丹尼斯·瑟西(Dennis Searcy)表示,兩位作者在得出線粒體起源於「立克次體」這一結論時,對進化樹的解釋是錯誤的。這一錯誤的推斷顯然會導致錯誤的分析結論。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研究線粒體進化的麥可·格雷(Michael Gray)認為,細胞器進化得太快,我們很難確定線粒體應該放在進化樹的哪一分支上。

吳旻堅持認為,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已經儘可能地減少了錯誤,但他也承認,在指明線粒體的起源關係時還需要一個更好的模型。他說:「顯然,我們還要做更多的工作,進化樹上也有諸多空缺等著我們去填補。(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推翻線粒體起源自α-變形桿菌
    一類被稱作α-變形桿菌綱(Alphaproteobacteria)的細菌很快就成為線粒體進化起源的一種可能的候選對象。但是,如今,一項新的研究提示著線粒體最多只能算是已知的α-變形桿菌綱細菌譜系的遠親,而並不像之前所認為的那樣是α-變形桿菌綱的後代。
  • 解決「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我國學者證實線粒體起源於α變形菌
    研究與真核細胞起源直接相關的細菌和古菌類群,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真核生命起源的時間、化學過程、代謝機制和古地球生態,更能揭示新生命形式形成的細節,為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重要線索。線粒體的起源更加撲朔迷離,亟需進一步深入探究和解答。
  • 非洲起源說的基因學原理及其疑點
    拿線粒體基因來說,有近1.7萬個鹼基對。那麼細胞複製6萬次。將會出現一個錯誤。也就是基因突變。從受精卵分裂開始到再次形成卵子。大概分裂了50次。假若平均生育年齡在20。線粒體基因出現一個突變。要2.4萬年。與原基因相比,錯誤的鹼基對個數,就能用來推算某基因出現的時間。原基因未知,那就用現存基因相互間的位點差異,推算。這就是,非洲起源說基因學上依據的原理。線粒體基因只能通過卵子繼承。
  • 人類「非洲起源說」添新證?科學家:證據不充分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外媒報導,英國《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代人的祖先可能起源於非洲博茲瓦納地區,這或為人類「非洲起源說」增添了新證據。報導指出,研究人員對1217個線粒體DNA進行了分析,這些DNA來自於今天仍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人,其中包括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中的科伊桑人。這些人的DNA都指向了同一個祖籍。同時,研究人員對地質證據研究顯示,儘管這片區域目前主要被沙漠覆蓋,但曾經卻有一個名為馬克加迪卡迪湖的巨型湖。大約20萬年前,這個湖開始分裂,形成了一大片溼地,非常適宜人類和野生動植物的生存。
  • 人類進化的關鍵推手——線粒體
    由於該需氧細菌不再需要自行攝食,因而會丟棄大量相關與攝食相關的基因,逐漸進化為只利用葡萄糖和脂肪酸等特定營養物質、並終生生存於宿主細胞中的細胞器,即線粒體,這就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關於線粒體起源的「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tic theory)」。在此過程中,原核細胞逐漸實現了經過原始真核細胞向真核細胞的進化[13-16]。
  • 線粒體和葉綠體基因簡介
    好多讀者說找不到我們公眾號了大家星標一下,下回就能正常看到推送了喲~線粒體是生物氧化的場所
  • 新研究:癌細胞形成腫瘤離不開線粒體
    新華社雪梨11月24日電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但科學家現在發現了線粒體在腫瘤發展過程中扮演的一種全新角色,被剝奪線粒體的癌細胞無法形成腫瘤。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代謝》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癌細胞需要線粒體才能存活並增殖。這項研究增進了對線粒體在腫瘤形成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認識,為癌症研究和治療指出了新方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研究人員曾於2015年發現,癌細胞在其線粒體受損後,會從周圍健康細胞那裡奪取線粒體,以恢復功能。
  • 「許昌人」挑戰人類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吳秀傑說。 非洲起源說VS多地起源說 這個研究結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與現代人起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東亞人起源,這是個長久以來總是被忽視的區域問題。 一直以來,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觀點長期對峙,一種是非洲起源說,一種是多地起源說。
  • 祖傳的能量小藥丸:線粒體
    線粒體是動植物細胞裡存在的一種微小的顆粒狀結構,看似普通,卻一點也不普通。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場所,從115.61米高的北美紅杉、33.6米長的藍鯨,到長度只有5微米的酵母,所能動用的能源,ATP,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此。細胞的內部結構,9所指示的就是線粒體。
  • 新發現的古人類「許昌人」是不是現代北方人的起源?
    現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黃、白、黑等人種,其起源問題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人類的起源和現代人的起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現代人的起源是指早期人類怎樣演變成現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的問題,是從人到人的問題,它是人類演化過程中最近的一段;而人類的起源則是指古猿怎樣演變成人的問題,是從猿到人的問題。
  • 人類非洲起源說的理論,正在逐漸瓦解,多區域起源或成主流!
    人類非洲起源說的理論,正在逐漸瓦解,多區域起源或成主流!同時在女性的體內,發現線粒體來源於10多萬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智人,而這種線粒體只在女性當中遺傳,不會發生改變,所以從基因上面來說,非洲起源論是正確的,因為人類身體的基因,基本上是無法騙人的,但是這種單地起源論,從一開始被提出來的那一刻,就充滿著疑問,因為在研究基因的過程當中,我們其實也只能進行大致的推測,根本無法進行精準的認定。
  • 人類進化的關鍵推手——線粒體:為了更好地使用能量
    由於該需氧細菌不再需要自行攝食,因而會隨著和宿主細胞的共生與協同進化而丟棄大量相關與攝食相關的基因,逐漸進化為只利用葡萄糖和脂肪等特定營養物質、並終生生存於宿主細胞中的細胞器即線粒體,這就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關於線粒體起源的「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tic theory)」。在此過程中,原核細胞逐漸實現了經過原始真核細胞向真核細胞的進化[9-12]。
  • 家雞起源馴化揭開新謎底
    這裡所說的「西方」顯然是指「蜀」「荊」等地也就是中國的西部;而「大明生於東」說的是在「大明」年間(公元420-479年)才引入到中國的東部。可以看出,當年無論是所謂「中國大百科全書」書名或其中相關內容的翻譯均存在明顯的出入。  達爾文緊接著就指出:無論時間有多麼久遠,中國人當時認為中南半島和印度是家雞的起源地,所以尋找家雞起源地的目標應該聚焦在東南亞。
  • 浙大學者揭示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新規律
    of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缺血神經元軸突線粒體在胞體進行自噬》(Somatic autophagy of axonal mitochondria in ischemic neurons)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腦卒中神經元線粒體自噬的新規律
  • 專家:人類"非洲起源說"是正確的 中國人源自非洲
    原標題:院士專家科普講壇上談人類起源之爭「非洲起源說」是正確的  東方網8月22日消息:上海書展為科學家與公眾交流搭建了平臺,昨天,由市新聞出版局、市科協主辦的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舉行,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復旦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李輝,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為讀者介紹了「人類起源之爭」。
  • 線粒體移植提高神經膠質瘤輻射敏感性方面獲進展
    然而,大量臨床樣本表明:多種腫瘤細胞內線粒體缺陷使得能量供給發生轉變,啟動步驟更為簡單的、不需要氧氣的糖酵解方式快速供能,更適應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以及乏氧微環境的需要;其次,糖酵解的產物乳酸能夠為腫瘤細胞生存提供酸性環境;最後,線粒體缺陷還使得腫瘤細胞缺失了一種重要的死亡方式:線粒體凋亡途徑,使得腫瘤細胞相比正常細胞更難發生死亡。
  • 線粒體DNA或成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
    但是近期有研究表明,線粒體DNA或是三陰性乳腺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新靶點。曾有研究表明,線粒體缺陷與乳腺癌的發生存在著一定關聯,但科學家們依舊無法確定線粒體DNA改變與TNBC轉移和化療拮抗的關係。費城兒童醫院線粒體和子代醫學中心主任、Guha的導師兼合作者Douglas Wallace表示:「現代醫學常常忽略線粒體在疾病中的作用,此項研究通過對比三陰乳腺癌的線粒體能量系統與其他乳腺癌的線粒體能量系統,確定了危險性較低的TNBCs形式,並找出了治療這類乳腺癌的新靶點。因此這項工作對於危險性較低的TNBCs的治療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 新研究挑戰月球起源說
    簡介:普遍認可的月球起源是忒伊亞撞擊地球分離出月球,月球也被認為不存在易揮發的碳元素,但研究發現月球表面有碳離子,或能推翻撞擊說。目前、理論認為月球不存在已氣化的易揮發元素,比如碳元素,但科學家們在這項新研究中,於月球表面發現了碳離子的蹤跡。這意味著氣態碳原子早在45億年前,月球形成時或形成不久後便存在了。因此,這項新發現將對目前月球形成理論帶來巨大衝擊。
  • 動植物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寄生細菌
    細胞中的線粒體其實是一種細菌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首次發現早期寄生細菌可以對動物和植物提供能量,在細胞中作為能量寄生蟲存在,對寄居體十分有益。
  • 歪說歷史系列之1:三種人類起源說,你相信哪一種?
    一隻螞蟻被我踩死了,一大群螞蟻圍繞著屍體分析著爭論著,有的說情殺,有的說仇殺,有的說暴病,繼而被記錄在歷史懸案中。木牛流馬是1800多年前諸葛亮發明的,但至今還沒有人可以複製出來。如果諸葛亮看到天空中的飛機,我不知他會有何感想:巫術?鬼怪?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