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挑戰月球起源說

2020-08-12 天文在線

簡介:普遍認可的月球起源是忒伊亞撞擊地球分離出月球,月球也被認為不存在易揮發的碳元素,但研究發現月球表面有碳離子,或能推翻撞擊說。

  概要:碳元素是一種易揮發元素,對星體的形成與進化有著很大影響,目前人們認為月球不存在氣化碳元素。但科學家通過環月飛行器「輝夜」的觀測發現月球正在噴發碳離子。噴發使得碳元素幾乎遍布整個月球表面,分布量還因地理位置而不同。科學家估計碳離子噴發流量在每秒5萬立方釐米,這比太陽風或者微流星體的可能供給量還要大。觀測證明了整個月球遍布原發性的碳元素,這個結果支持月球含碳假說——即數十億年前,在月球的形成和運動時期碳元素便埋藏於此。

  月球也許是我們在天空中最為熟知的星體。它激發喚起了無數代人的想像,甚至挑起了美蘇「太空競賽」。但地球這顆唯一的自然衛星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它從何而來。

  中蘇太空競賽。圖:sutori

  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傳統的月球構成理論提出了挑戰,駁斥了長久以來月球在太陽系中形成的理論。目前、理論認為月球不存在已氣化的易揮發元素,比如碳元素,但科學家們在這項新研究中,於月球表面發現了碳離子的蹤跡。這意味著氣態碳原子早在45億年前,月球形成時或形成不久後便存在了。因此,這項新發現將對目前月球形成理論帶來巨大衝擊。

  我們仰望月球數百年,仍無法解釋它如何形成。圖片:NASA

  多年來,科學家認為月球在45億年前,於年幼期太陽系的早期混沌中誕生。被廣泛認同的「大衝擊」理論認為,地球形成最初地殼後(即「原始地球」)跟一個火星大小的星體發生碰撞,大碰撞中飛出的殘骸匯集到環地軌道,月球便是由這次大碰撞所噴出的物質形成。 「大衝擊」假說在阿波羅登月計劃後得到進一步確立。

  月球起源理論:大衝擊。圖:everythingselectric.com

  阿波羅太空人在登月後從月球表面帶回了超過22公斤的巖石跟塵土,樣本展示了地球跟月球某些驚人的一致性:它們有著幾乎一致的化學及同位素成分。這表明月球跟地球確實有著共同的歷史,或者說它們來自同一個母體。阿波羅樣本的分析也說明:因為月球終極乾燥,易揮發元素——比如碳元素,不可能存在於月球。

  月球樣本-來自實驗室。圖:NASA

  但研究反駁了「乾燥」月球的觀點。為了推進討論,研究團隊使用了環月軌道上「輝夜」飛行器的觀測結果。日本的「輝夜」 飛行器,或者稱「月亮公主」,於2007年9月發射升空,執行第二個在環月軌道上觀察月球的任務。它在環月軌道中花費了2年時間搜集月球地理變化跟起源數據。

  日本「輝夜「飛行器,在它的兩顆輔助衛星幫助下將調查月球的起源(圖:JAXA)

  通過「輝夜」的觀測數據,研究人員建立起月球的「碳離子噴發地圖「。估算的碳噴發量比當前供應量要大得多,比如太陽風、來自太陽的其他帶電顆粒流,抑或富含氣態物質的微流星體碰撞。這意味著碳供給不是來自月球以外,否則這些碳離子無法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

  直角坐標系下月球碳離子噴發分布圖。坐標已經使用月球角坐標正則化;顏色表示噴流的強度;每個像素格大小=5°×5°。像素格內碳離子噴發平均值統計學殘差(1標準差)為27%,是由碳離子觀察值數目決定的。圖片:《科學》

  另外,研究還發現碳離子噴射的地區差異。月球最大的玄武巖平原比其他高地噴發更多碳元素,意味著這些碳元素來自月球數十億年來的本地儲存,而非月球外部。

  月表最複雜的地理地圖(左:近地表面,右:遠地表面)。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月表特徵,比如月球高地(深土黃色)以及熔巖坑(紅紫色),圖:GSFC/NASA, USGS

  捕獲假說認為月球是顆宇宙中被地球重力捕獲的流浪巖石,而吸積理論認為月球跟地球被同一塊物質、在同一時間所創造。最新研究開始挑戰來自阿波羅樣本的發現,它將引發月球形成諸多假說的競爭。

  月球起源假說:融合理論、捕獲理論&吸積理論。圖:Tufts Univ.

  作者: inverse

  FY: 汪小勉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月巖樣本分析結果挑戰主流月球起源理論
    ——巨大撞擊假設遭遇挑戰。  網易探索3月30日報導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美國和瑞士科學家對在月球礦石中發現的同位素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流行的月球起源理論——巨大撞擊假設可能並不成立。不過,絕大科學家都認同和接受這一假設,不會輕易放棄。瑞典隆德大學行星學家馬賽厄斯·麥爾便表示這項研究雖然具有一定說服力,但他並不準備放棄巨大撞擊假設。
  • 月球起源新說:火星大小天體正面撞擊地球而催生
    月球起源新說:火星大小天體正面撞擊地球而催生  【科技訊】6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月球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但是根據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大約45.3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猛烈撞擊了地球
  • 挑戰大碰撞說,NASA研究:月球的金屬含量比地球的要高!
    月球,是地球的保護神。如果沒有月球的話,地球上的生命將不可能誕生。而有關月球的形成,學界主流理論傾向於「大碰撞說」。這理論指的是,在大約45億年前,有一顆相當火星大小的小行星「忒伊亞(Theia)」和地球正面碰撞,兩者碰撞產生的碎片在地球周圍吸積形成了早期的月球。
  • 月球的起源假說之三 —— 俘獲說(圖)
    >月球的起源是人類極其關注的自然科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人們曾提出了多種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月球捕獲說就是著名的月球起源假說之一。 月球捕獲說認為,月球是地球搶過來的「女兒」,即地球與月球由不屬於同一星雲團的物質形成,由於地-月軌道的變化,在1~10個地球半徑範圍內,外來的月球在飛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的強大引力所捕獲,最終成為一顆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
  • 月球的起源假說之四 —— 撞擊說(圖)
    ,地球早期受到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撞擊碎片最終形成了月球,這是根據撞擊成因說繪製的也月球形成示意圖。一百多年來,人們曾提出了多種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如著名的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浮獲說等,但這些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不斷有科學家另闢蹊徑,提出新的假說。其中,最新提出的撞擊成因說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它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當前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 月球起源說,或許外星人就藏在月球背面
    專家將月球的巖石樣本和太平洋洋底巖石進行了對比,發現兩者年齡差異相當大,由此否定了分裂說。同源說這一假設認為,原本位於同一個太陽星雲區域的星雲物質,經過旋轉和吸積,形成了地球和月球兩個天體。這一假說同樣被巖石對比分析說打破,主要原因在於地球和月球的平均化學成分差別很大。
  • 新發現挑戰月球形成主打理論 或為撞擊形成
    如果真是這樣,月球應當承載著地球及其「第二位」母親的化學信息。然而一項發表在3月25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月球的同位素構成反映的僅僅是地球的貢獻。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張軍軍(音譯)和她的同事利用一臺質譜儀,對阿波羅計劃在上世紀70年代採集的月巖中的鈦-50及鈦-47的元素豐度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精確的測量。
  • 「大碰撞理論」遭質疑 月球起源再次成謎
    人類一直好奇月球是如何誕生的,40多年來,關於月球的形成,一直有多種理論和假說。其中,「大碰撞理論」是近年來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認可的假說。該假說認為,月球由火星質量大小的星球「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碰撞形成。不過,據國外媒體報導,「大碰撞理論」作為目前最權威的月球形成假說,最近遭到一些科學家的質疑,月球如何誕生再次成謎。
  • 看看NASA的新玩具:藍色起源月球著陸器的完整複製品
    由亞馬遜執行長傑夫·貝佐斯創立的藍色起源公司,向美國宇航局交付了月球著陸器的全尺寸模型公平地說,SpaceX和Dynetics仍在運轉中,因為航天局希望獲得多種解決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靈活性。 但是,批准用於Artemis 1 任務的設計將代表NASA自阿波羅登月艙以來的首架月球著陸器。作為主承包商,藍色起源公司正在領導一個團隊負責集成著陸器(ILV)。
  • 新發現的月球金屬使科學家們重新思考其起源故事
    最廣泛接受的理論表明,數十億年前,我們的年輕星球被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形成了月球。 但是,當對其金屬含量的探測,有了新的發現,現在的這個起源故事可能需要更新。這次撞擊將大量物質踢入了圍繞地球的軌道,並與月球合併。這個想法表明,金屬在月亮上也將很少見。 但是,雷達對月球的觀測表明,在月球的某些隕石坑中存在相對大量的金屬。科學家的探測科學家通過對月球隕石坑底部塵埃的檢測顯示,那裡有大量的金屬,包括鐵和鈦氧化物。
  • 月球起源新理論:地球核爆炸促使地月分離
    他們認為,月球並非是由於太空撞擊或太空爆炸所造成的,而是由於地球自身的一次核爆炸而從地球分離出去的。該理論認為,地球和月球都來自宇宙中同一滴旋轉的熔巖,後來一部分分離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擊原因以外,當時的科學家無法用其他理由來解釋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巖是如何分離出去的。兩位科學家認為,形成月球的那部分熔巖是在地球的一次核爆炸中脫離出去的。
  • NASA與SpaceX、藍色起源等公司合作,向月球發射大型太空飛船
    這些商業太空公司設計了可以攜帶大量有效載荷到月球的機器人著陸器。增加的項目包括一些著名的行業巨頭,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藍色起源公司和內華達山脈公司,它們已經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合作了其他項目。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負責探索的副局長Steve Clarke在宣布新CLPS成員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需要增加一些可以增強著陸器能力的提供商。這是基於我們的目標——NASA的目標——儘快到達月球,無論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人類探索的角度。」
  • 挑戰「人類非洲起源說」!河北這一遺址群又有新發現!穿越160萬年前...
    日前,從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獲悉,文物工作者近期在這裡發現了20餘個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及大量古人類打制的石器、動物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行為、生存環境補充了新材料。草原猛獁象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下的一種古老哺乳動物,根據最新考古研究資料,其生存年代距今170萬至10萬年。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獁象腳印20餘個,足跡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圍散布石製品、動物化石78件。經地層年代對比,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猛獁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
  • 2024月球漫遊!馬斯克對手藍色起源官宣全尺寸月球著陸器模型
    藍色起源表示,新交付的模型高度超過40英尺(12米)。 就是這個傢伙:藍色起源表示,他們一直在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對其BE-7引擎進行測試,並研究該引擎低溫推進液的存儲技術利用新謝潑德(New Shepard)技術,該著陸器擁有自動化導航的垂直著陸結構、強大的可節流液體發動機,以及精益運營。
  • 研究宇宙結構起源的一項新測試
    這種相關性的精確形式可以區分充氣過程中波動的經典起源或量子起源。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德國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DESY的兩名研究人員最近基於原始非高斯性的概念設計了一種測試,可以幫助確定宇宙結構的起源。他們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檢測原始的非高斯性可以幫助確定宇宙的模式是起源於量子漲落還是經典漲落。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地球巖石圈破裂過程RFPA數值模擬:左為位移分布雲,右為應力場分布唐春安教授國際合作團隊(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漢普頓大學),基於唐春安教授團隊多年研發的大規模科學計算軟體「巖石破裂過程分析」RFPA系統,概念地模擬再現了地球巖石圈的破裂過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地球早期板塊起源新說
  • 月球起源說:太陽比月球大400倍,為什麼看上去差不多大小?
    月球的半徑是1738公裡,距離地球384400千米;太陽的半徑是696300公裡,距離地球約1.5億千米。太陽比月球大400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月亮和地球距離的400倍。所以站在地球上,我們看到的太陽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
  • 我國科學家在Nature子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
  • 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經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找到新證據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的身世一直都是人類想解開的謎團。它和地球有「血緣」關係嗎?科學家對月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索。近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傳來好消息: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經過5年研究,從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新線索,有力證明了月球是地球和其他星體「暴力相撞」的產物,她是地球的「親姐妹」。
  • 「許昌人」挑戰人類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吳秀傑說。 非洲起源說VS多地起源說 這個研究結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與現代人起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東亞人起源,這是個長久以來總是被忽視的區域問題。 一直以來,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觀點長期對峙,一種是非洲起源說,一種是多地起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