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普遍認可的月球起源是忒伊亞撞擊地球分離出月球,月球也被認為不存在易揮發的碳元素,但研究發現月球表面有碳離子,或能推翻撞擊說。
概要:碳元素是一種易揮發元素,對星體的形成與進化有著很大影響,目前人們認為月球不存在氣化碳元素。但科學家通過環月飛行器「輝夜」的觀測發現月球正在噴發碳離子。噴發使得碳元素幾乎遍布整個月球表面,分布量還因地理位置而不同。科學家估計碳離子噴發流量在每秒5萬立方釐米,這比太陽風或者微流星體的可能供給量還要大。觀測證明了整個月球遍布原發性的碳元素,這個結果支持月球含碳假說——即數十億年前,在月球的形成和運動時期碳元素便埋藏於此。
月球也許是我們在天空中最為熟知的星體。它激發喚起了無數代人的想像,甚至挑起了美蘇「太空競賽」。但地球這顆唯一的自然衛星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它從何而來。
中蘇太空競賽。圖:sutori
周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傳統的月球構成理論提出了挑戰,駁斥了長久以來月球在太陽系中形成的理論。目前、理論認為月球不存在已氣化的易揮發元素,比如碳元素,但科學家們在這項新研究中,於月球表面發現了碳離子的蹤跡。這意味著氣態碳原子早在45億年前,月球形成時或形成不久後便存在了。因此,這項新發現將對目前月球形成理論帶來巨大衝擊。
我們仰望月球數百年,仍無法解釋它如何形成。圖片:NASA
多年來,科學家認為月球在45億年前,於年幼期太陽系的早期混沌中誕生。被廣泛認同的「大衝擊」理論認為,地球形成最初地殼後(即「原始地球」)跟一個火星大小的星體發生碰撞,大碰撞中飛出的殘骸匯集到環地軌道,月球便是由這次大碰撞所噴出的物質形成。 「大衝擊」假說在阿波羅登月計劃後得到進一步確立。
月球起源理論:大衝擊。圖:everythingselectric.com
阿波羅太空人在登月後從月球表面帶回了超過22公斤的巖石跟塵土,樣本展示了地球跟月球某些驚人的一致性:它們有著幾乎一致的化學及同位素成分。這表明月球跟地球確實有著共同的歷史,或者說它們來自同一個母體。阿波羅樣本的分析也說明:因為月球終極乾燥,易揮發元素——比如碳元素,不可能存在於月球。
月球樣本-來自實驗室。圖:NASA
但研究反駁了「乾燥」月球的觀點。為了推進討論,研究團隊使用了環月軌道上「輝夜」飛行器的觀測結果。日本的「輝夜」 飛行器,或者稱「月亮公主」,於2007年9月發射升空,執行第二個在環月軌道上觀察月球的任務。它在環月軌道中花費了2年時間搜集月球地理變化跟起源數據。
日本「輝夜「飛行器,在它的兩顆輔助衛星幫助下將調查月球的起源(圖:JAXA)
通過「輝夜」的觀測數據,研究人員建立起月球的「碳離子噴發地圖「。估算的碳噴發量比當前供應量要大得多,比如太陽風、來自太陽的其他帶電顆粒流,抑或富含氣態物質的微流星體碰撞。這意味著碳供給不是來自月球以外,否則這些碳離子無法分布在整個月球表面。
直角坐標系下月球碳離子噴發分布圖。坐標已經使用月球角坐標正則化;顏色表示噴流的強度;每個像素格大小=5°×5°。像素格內碳離子噴發平均值統計學殘差(1標準差)為27%,是由碳離子觀察值數目決定的。圖片:《科學》
另外,研究還發現碳離子噴射的地區差異。月球最大的玄武巖平原比其他高地噴發更多碳元素,意味著這些碳元素來自月球數十億年來的本地儲存,而非月球外部。
月表最複雜的地理地圖(左:近地表面,右:遠地表面)。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月表特徵,比如月球高地(深土黃色)以及熔巖坑(紅紫色),圖:GSFC/NASA, USGS
捕獲假說認為月球是顆宇宙中被地球重力捕獲的流浪巖石,而吸積理論認為月球跟地球被同一塊物質、在同一時間所創造。最新研究開始挑戰來自阿波羅樣本的發現,它將引發月球形成諸多假說的競爭。
月球起源假說:融合理論、捕獲理論&吸積理論。圖:Tufts Univ.
作者: inverse
FY: 汪小勉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