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起源是人類極其關注的自然科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人們曾提出了多種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月球捕獲說就是著名的月球起源假說之一。
月球捕獲說認為,月球是地球搶過來的「女兒」,即地球與月球由不屬於同一星雲團的物質形成,由於地-月軌道的變化,在1~10個地球半徑範圍內,外來的月球在飛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的強大引力所捕獲,最終成為一顆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
主張俘獲說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和月球處在太陽星雲的不同部位,由化學成分不同的星雲物質凝聚而形成。月球原來的運行軌道與地球的軌道面交角很小(約5度),當月球運行到地球附近時,在地月距離為10個地球半徑的範圍內,月球可能被地球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星。
著名有天文學家阿爾芬認為,月球曾經是一個獨立的行星,月球被地球俘獲時,與地球的距離大約為26個地球半徑,與地球的平面的交角為149度。如果月球進入地球的洛希極限,潮汐會產生很強的非均一重力場,月球表面的巖石將會破碎,並進入月球運行的軌道空間,大部碎片物質又返回月球,撞擊月球,在月表產生大量的月海盆地。月球正面在39億年前發生的開鑿月海事件——雨海事件也許是俘獲說的重要證據。通過地月軌道的精細計算及雷射測距的數據表明,現今月球的軌道愈來愈遠離地球,每年後退約3.8釐米。不過,俘獲說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不斷有人另闢蹊徑,提出新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