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月球日|登月50餘載三大謎團仍待解:起源、磁場、地月距離

2020-12-05 閃電新聞

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近到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的腳印。從仰望月球開始,人們便對其開展了持續研究,許多關於月球的特性都已被我們所掌握。

然而,這個「近鄰」仍留有許多謎團,有待我們去探尋。月球是如何誕生的?它的年齡幾何?月球磁場為何消失?地月距離又為何逐漸變遠?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月球本身,更能藉此去探求宇宙更多的奧秘。

三大謎團引人關注

月球從何而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嫦娥四號月球低頻射電探測儀中方首席專家平勁松表示,目前關於月球起源主要有4種假說,即分裂說、同源說、俘獲說和大撞擊起源說。「這4個假說在地月成分與自轉速度的差異、氧及其他同位素組成的相似性等方面,仍存在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缺點。」他表示。

其中,大撞擊起源假說面對的質疑相對較少。這是因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月球計劃帶回來的月球巖石中,所含的氧同位素組成比例與地球地幔幾乎完全一樣。並且,科學家發現月球巖石樣品幾乎不含揮發性元素和輕元素。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撞擊產生的極端高溫將這些元素氣化導致它們逃逸。「然而,兩個完全分異的固體行星碰撞並重新匯聚的現象,無法解釋月球表面或樣品中為何存在顯著未分異且存在了53億年的古老巖石。」平勁松表示,沒有一個假說是完整的。

另一個吸引人的謎團則關乎月球磁場。對月球巖石的分析證明,月球曾有強大的磁場。根據此前判斷,月球內部存在鐵鎳或硫化鐵鎳核心,早期演化產生發電機機制進而形成整體磁場。

有研究者認為,月球的首次發電機效應可能在40億年前產生了強大的磁場。過去數十年的探測發現,當今月球整個月面的平均磁場強度小於0.2微特斯拉,表明目前的月球要麼不存在全球分布的磁場,要麼僅存在一個極端微弱的全球磁場。還有研究者認為,大約10億年前,月球內部發動機——月核結晶停止工作,導致月球磁場逐漸消失,迅速下降至0.1微特斯拉。所以,月球的磁場究竟在何時因何故誕生?為什麼現在幾乎消失了?這些依然是未解之謎。

月球正在遠離地球嗎?這是月球令人費解的又一謎團。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萬公裡,據觀測,月球正以每年約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自1970年以來,地月平均距離增長了約1.9米。

對此,有一種解釋說,月球繞地球轉動的角速度比地球自轉角速度慢,加上太陽引力作用,地球和月球上就存在引力分布不均衡和時間變化,進而引發固體潮汐現象,導致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和月球公轉速度加快。另外,地月系統的能量和角動量守恆,導致地球自轉速度減小的角動量和能力轉移到月球,其中月球公轉增加的一部分動能轉化為勢能,使月球逐漸遠離地球。

揭秘還需提升探測技術

如何破解上述謎團?

平勁松認為,從探測技術上看,需要在月面,特別是月球的極區設置新類型長期工作的月震儀、地月之間的雷射和微波測距設備、深入到月面之下可穿透月壤層的熱流計、高靈敏度磁強計等。

「類似對地球的監測,上述設備應在月面多處布設組成網絡,進行整體監測;同時,還需具備高/低軌道衛星—衛星鏈路的高精度重力、磁場立體觀測能力。」平勁松表示,使用這些新技術手段能獲得包括月震、月球全球的長波長重力和磁場,以及月球軌道運動和轉動變化的高精度測量,從而為現有理論、假說提供修正或重建的依據。

平勁松表示,部署上述觀測技術有助於獲得月球深部分層結構的詳細信息,比如月核鐵鎳含量,內核是否存在、大小如何、是否是完全晶體固體狀態,外核以及外核與月幔邊界帶耦合狀態如何,內部熱能及其來源,全球磁場背景狀態。然後再基於這些信息推測月球內核結晶化年代和磁場消失情況,基於內核物質狀態、總量推測月球形成機理,以及精細把握月球遠離地球的狀況和產生機理。

「揭開月球起源之謎,對研究和揭示系外行星系統的雙行星、特別是宜居帶雙固體行星的形成演化,有重要借鑑意義;解釋月球磁場消失之謎,有助於理解全球磁場消失的其他類地行星的演化,不排除太陽系固體行星磁場快速消失的普遍現象是行星演化的常態,而地球是個極端特例。另外,尋找系外宜居行星很可能需要增加固有磁場這個強約束。」平勁松強調。

從目前來看,月球遠離地球的速度非常慢,不會對地月系統演化和人類社會存在帶來顯著負面影響。不過,精確測量和把握月球的遠離速度,可以用於人類社會活動的高精度測量參考,甚至為超低頻率空間引力波探測提供支持。

(原標題:登月距今50餘載,這三大謎團仍待解)

相關焦點

  • 登月50餘載,三大謎團仍待解:起源、磁場、地月距離
    原標題:登月距今50餘載,這三大謎團仍待解代小佩來源:科技日報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近到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的腳印。從仰望月球開始,人們便對其開展了持續研究,許多關於月球的特性都已被我們所掌握。
  • 登月50周年 致敬人類永不停歇的腳步
    【家電網HEA.CN 原創】50年前,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一位名叫阿姆斯特朗的太空人從登月艙走下,小心翼翼地將左腳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登上月球,伴隨而來的還有那句足以被載入史冊的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 美國登月造假?第一登月的美國為啥不登月了,月球謎團真多!
    迄今為止,月球是人類第一個登陸的地外星球,可是這麼多年以來人類又不登月了?對這顆近在咫尺悉的星球,我們真的了解嗎?其實,月球充滿了謎團。首先,美國作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為什麼不再登月了?所以,若想大量使用氦-3作為新能源,就必須到月球上開礦,月球上的氦-3含量夠全世界的人類用上最少1000年之久,就單單看月球上的氦-3來說這也是一筆常人難以想像的巨大寶庫。所以說開發月球其實是有著龐大的各方面利益,再說了人類開發了月球使得進一步開發地月系之外的宇宙空間成為可能。美國人沒有把登月進行下去真是令人疑惑。
  • 月球身負多重謎團,美國登月至今沒能解開,月球或許由外星人創造
    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向世界宣布這一壯舉時說:「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歷史的一大步。」此次登月後,美國又另外實施了五次登月。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人類六次登上月球後,不但沒有揭開月球上的未知元素,反而發現了更多令人無法解釋的謎團,這使得科學家們對於月球的起源更加迷惑。
  • 月球上的五大謎團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它是環繞地球運行的唯一一顆衛星。這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被咱們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但即便如此,在美麗的月球身上,除了它的起源之謎,依然有很多讓人琢磨不透的謎團,甚至還有「月球真是地球的衛星嗎?」
  • 月球上的五大謎團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它是環繞地球運行的唯一一顆衛星。這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被咱們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但即便如此,在美麗的月球身上,除了它的起源之謎,依然有很多讓人琢磨不透的謎團,甚至還有「月球真是地球的衛星嗎?」
  • 美國慶登月50周年,說探月意義重大,月球對人類到底有啥利弊?
    美國在1961年5月開始實施「阿波羅」計劃,耗資255億美元,歷時約11年,到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結束,1969年7月21日首次登月至今50年。參與那次計劃的約有兩萬多家企業、200多所大學,以及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
  • 「人類的一大步」——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
    經過千百年漫長的歲月,月球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篇及「嫦娥奔月」、「天狗吃月亮」等神話傳說,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腳步從未停歇,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人類的足跡第一次延伸至月球是在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號下午4時17分42秒,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徵程。
  • 人類為什麼要重返月球?月球是資源儲備庫
    時光荏苒,距人類首次登月已經50年。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人類登上月球,只花了12年。可謂航天發展史上的「大躍進」。然而,自1971年底,「阿波羅17」號向月球揮手告別後,人類再也沒走出過近地軌道。幾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月球的步伐。
  • 在1969年登月前,為阿波羅繪製月球地圖,助力人類登月!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阿波羅登月計劃於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波羅11號成功地將人類太空人送到38萬公裡外的月球,尼爾·阿姆斯特朗左腳先踏上月球,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成為傳遍全球
  • 人類登月50周年!人類在月球吃的第一餐,竟是聖餐!
    50年前的那個7月,也就是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倉「鷹」號降落在月球上的靜海,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首先踏上月球,並留下一句歷史性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此時此刻,人類登月50周年!從亙古到永遠,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應該知曉,50年前人類首次登月時,人類在月球上吃的第一餐,是記念主的聖餐!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人類為什麼自此不再登月了?
    2019年7月20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的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 「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從美國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的登月徵程。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乘坐宇宙飛船飛越了38萬公裡徵程。最終於7月20日踏上了月球表面。
  • 月球形成之初可能有水還有多少秘密待解?
    原標題:月球形成之初可能有水還有多少秘密待解?   月球上有水嗎?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嗎?月亮能正好遮蓋太陽形成日全食是巧合嗎?月球背面還有什麼人類不知道的秘密?月球上的純金屬物質又是誰提煉的呢?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從古至今都是人類關注的重點,直至今日圍繞著月球的謎團依然令科學家無法解釋。不過,近期月球上又有了新的發現。
  • 人類登月50周年!阿姆斯特朗登月第一視角重演!月球原來長這樣!
    1969年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將阿波羅11號登月艙「鷹」號降落在月球表面,標誌一座新的裡程碑正在緩緩升起。今年,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距離登月日期將近,為此,LROC團隊模擬了阿姆斯特朗在窗外看到的情景,簡直令人嚮往!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自2009年以來一直環繞地球最近的鄰居運行,而LROC是LRO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的照相機。
  • 嫦娥五號登月成功!來枚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幣!
    嫦娥五號探測器,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意義非凡。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錢夫子給大家帶來了庫克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銀幣,超高浮雕、仿古工藝,鑲嵌真正的月球隕石。全球發行499枚。
  • 重啟登月計劃 阿波羅17號留下的一系列問號待解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正式籤署一號太空政策指令,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NASA)重啟登月計劃。大概就在45年前的這個時候,阿波羅計劃(指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最後一次任務結束,此後人類一直沒有再登上過月球,而這場阿波羅17號載人行動也留下了很多謎團,直到今天還在被人討論。
  • 人類月球日:人類的月球旅行還有多遠
    但月在青天,「可望不可即」,1969年7月20日,美國借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實現第一次載人登月,這一日期也被確定為「人類月球日」。但1972年載人登月即告結束,直到50年後的今天,月球旅行一度停滯,美好的未來僅存在於幻想之中。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給全球旅遊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太空旅行項目也仍在開發之中。
  • 人類登月50周年的崢嶸歲月,雪佛蘭帶著《跨月飛行》告訴你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人類首次踏上了月球的表面,而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的這句話,歷經50年卻依然縈繞在耳旁。
  • 新冠疫情擋不住人類向科技進軍 聚焦火星月球小行星和疫苗開發
    中國小康網12月31日訊 老馬 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7月,阿聯、中國和美國相繼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預計2021年2月抵達目的地。歐盟和俄羅斯原計劃在這個窗口期發射火星探測器,但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時機。
  • 月球日 | 技術儲備遠超50年前阿波羅時期,人類為何還沒能重返月球?
    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距離1969年阿波羅登月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所有技術儲備都遠超當年,但人類仍然沒有實現重返月球。特別是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美蘇太空競賽,即給航天活動打上了深刻政治的烙印,同時也激勵了航天技術的大發展,實現了載人登月。但是現在距離第一次人類登上月球已經過去了50年,人類的科技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為什麼我們還是沒有再邁得更遠?半個世紀之後人類為何還沒實現再次登月?航天技術從一開始就與政治、軍事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