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HEA.CN 原創】50年前,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成功在月球著陸,一位名叫阿姆斯特朗的太空人從登月艙走下,小心翼翼地將左腳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登上月球,伴隨而來的還有那句足以被載入史冊的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50年後,世界各地人們齊聲紀念,以各種方式來慶祝這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最偉大的創舉,撇開時代背景因素,這項人類事業直到現在依然足夠激動人心,人類對於這個給予了自己無數浪漫幻想天體的探索熱情從未改變。
前赴後繼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從古到今,人類對於月亮的嚮往就一直未變。中國有關月亮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帝俊的神話中,後來又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傳說,天馬行空的背後,是人們對月球無盡的好奇和義無反顧的探索,率先將登月這一想法化作現實的,是明朝一位叫做「萬戶」的人。
萬戶利用當時的火藥和火箭,將47枚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兩隻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將自己送上太空。不幸途中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雖然萬戶登月未能成功,但他卻被認為是人類航天登月的鼻祖。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為「萬戶山」,以紀念這位世界航天第一人。
時間來到1959年,前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將人造物體降落在月球上面,同時也標誌著人類開始通過探測器對月球進行零距離認識。
1961年,前蘇聯首位太空人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的載人宇宙飛行,加加林也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甘迺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拉開了人類首次登月徵程的序幕。7月20日,跨越了38萬公裡的距離後,登月艙「鷹」降落在月球的寧靜海上,全世界6.5億人在電視機前,見證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至此,這個延續了5000多年的人類夢想終於得到了實現。
冷戰結束後,探月熱潮明顯降溫。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受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以及月球豐富資源吸引的影響,人類再次將目光投向了月球,而這次,有了更多國家參加的身影。
今年年初,中國探測器「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讓月球探測再次成為全世界矚目的話題;近日,印度「月船2號」成功發射,有望成為第四個探測器登月的國家;美國宇航局(NASA)早前稱,首位女性太空人將於2024年登陸月球,屆時將與另一名男性航天員在月球漫步……在登月50年之際,一時之間好像每個人都想前往月球,距離人類再次踏上月球的日子似乎正變得越來越近。
永不停歇
這個離地球最近的星體究竟有何魅力,能讓人類前赴後繼,如此執著於對它的探索?
月球上富含地球稀缺的資源,其中包括「氦-3」,「氦-3」是核聚變必須的原材料,利用「氦-3」作為燃料的核聚變更加安全、清潔,效率更高,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也是微乎其微,被科學家稱為「完美能源」。我國每年發電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其中消耗能源相當於近50億噸標準煤,如果採用「氦-3」聚變能,只需20噸即可足夠。「氦-3」在月球表層土壤含量高達100萬噸,足夠全世界發電使用1萬年。如果能夠有效利用月球資源,將極大程度緩解目前地球面臨的能源危機問題。
不止資源,探索和研究月球所獲得的科學發現也十分可觀。探索月球有助於人類了解宇宙的奧秘,在過去的45億年裡,月球幾乎未受到任何幹擾,讓它成為了太陽系的歷史博物館。研究月球上的巖石,有助於人類觀察地球大陸的起源,探索地球海洋的早期痕跡,原始大氣層的成分以及地球的早期生命起源。此外,月球屬於真空,沒有磁場存在,地基也相當穩定,在月球上建造觀測站、發射場,要比在地球上建設效果更好。
當然,我們也可以擁有更浪漫的理由。在人類飛往月球的途中,過去只存在於暢想中的科幻情節正在逐步成為現實,太空漫遊、月球基地……載著黃金唱片的旅行者1號1977年發射,現在仍然走在探索宇宙奧秘的道路上,月球將不會是人類的終點,探索和登陸月球,正成為人類往宇宙更深處進發的起點。
登月50周年之際,在我們仰望天上的月亮時,依然能回憶起那次激動人心的創舉,願人類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