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特稿
運載阿波羅11號的土星五號於1969年7月16日UTC時間13點32分(美國東區時間是上午9點32分)發射。
「人類的一大步」
——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高
懸於天空的月亮,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極其豐富的象徵意義。「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月亮的陰晴圓缺,其本身平和與靜謐的韻味,創造了極美的意境,惹得人們喜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皎潔的月光灑在地面,望著月亮將人的思緒拉回故鄉,寄託遊子的思鄉之情;「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亙古如斯,生命在歲月長河裡是渺小與短暫的,人生皆是轉瞬即逝……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衛星,與地球朝夕相伴,如影隨形。經過千百年漫長的歲月,月球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篇及「嫦娥奔月」、「天狗吃月亮」等神話傳說,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腳步從未停歇,迫不及待地想要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人類的足跡第一次延伸至月球是在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號下午4時17分42秒,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徵程。今年這一歷史性事件迎來了它的50周年。
◆阿波羅16號登陸點
◆阿波羅9號航天漫步
◆阿波羅指揮/服務艙
◆1971年7月31日,艾爾文在使用月球車。
◆1969年7月20日,奧爾德林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拍攝。
◆阿波羅8號成員左起:洛威爾、安德斯、博爾曼
◆阿波羅11號成員,左起: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1962年9月12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萊斯大學發表關於航天計劃的演講。
人類登月探索歷程
五十年前,「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在完成這一壯舉之前,人類為其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及周密的技術支持。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號在蘇聯發射升空,莫斯科電臺同時播出此次發射相關的新聞報導,美國總統甘迺迪5月25日代表美國政府向國會宣布:「在這十年內,我們將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使他重返地面。」甘迺迪所說的就是「阿波羅」登月工程。
1961年8月至1965年3月,美國先後發射了9個「徘徊者」號月球探測器,主要任務是近月拍攝、測量月面的輻射作用,為登月工程的實施完成前期的勘測任務。其中7號、8號、9號三臺探測器分別裝有六臺攝像機,共向地球傳送了近兩萬張高清的月球表面照片,可以分辨出直徑1米左右的坑穴和30釐米大小的巖石,為登月的順利著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69年7月20日,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所在地的梅裡特島上,由巨型「土星五號」發射的火箭「阿波羅11號」發射成功,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跨出登月艙,踏上月球的陸地,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第一個腳印。太空人在月球8個不同地點的勘查和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
「阿波羅11號」是NASA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這次任務的主要目標是完成甘迺迪總統於1961年5與25日制定的國家目標,載人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
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發射,12月11日登陸月球,12月19日返回地球。此次登月共有三次月球表面艙外活動,採集月球樣本110.5千克。這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十一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六次成功載人登月任務,也是人類最後一次完成載人登月任務。
◆1969年7月21日,小女孩正在閱讀人類登月新聞。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在月球成功著陸,太空人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
十二個上過月亮的男人
迄今為止,他們是人類歷史上僅有的穿越漫漫數十萬英裡,降落到月球表面的十二個人,十二名美國太空人分別是: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查爾斯·康拉德、艾倫·比恩、艾倫·謝潑德、艾德加·米切爾、大衛·斯科特、詹姆斯·歐文、約翰·楊、查爾斯·杜克、尤金·塞爾南、哈裡森·施密特。
登月的歷程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回到地球後,突如其來的燈光與掌聲,成了他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英國作家安德魯·史密斯在採訪9名登月太空人後,寫出《月亮塵土:尋找那些掉向地球的人》。書中提到,他們中很多人在回到地球後,遭遇了一連串混亂的「塵世生活」:有的妻離子散,有的精神沮喪,有的心理崩潰,有的沉迷酒精,有的開始隱居,有的投向宗教和神秘主義。他們感覺「被某種東西注視」「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產生了心靈接觸」。
「阿波羅11號」成員、登月第二人巴茲·奧爾德林說,月球表面覆蓋著一層深灰色的像滑石粉一樣的灰塵,散落著碎石和巨礫。他用「壯麗的荒涼」來形容那種感覺,他說自己在月球上行走時,有一種「靈魂出竅」的奇異感覺,而登上月球讓他體會到「沒有生命的永恆」。
「阿波羅15號」指揮官、第七位月球表面漫步者——大衛·斯科特在回憶錄《月亮的兩面》中寫道:「我記得……衝著漆黑的夜空裡地球的方向把手舉起來……慢慢抬起手臂,一直到手套裡僵硬的拇指豎起來,然後發現只用拇指就可以讓我們的星球從畫面中完全消失。只不過一個小小的手勢,地球就沒了。」
除了虛無感與渺小感,很多太空人還聲稱曾在太空聽到奇怪的呼嘯聲,這種「外太空式音樂」讓他們浮想聯翩。奧爾德林還表示曾在登月途中發現神秘的UFO。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奧爾德林強調,「此不明飛行物呈L形」,他和另外兩名「阿波羅11號」成員——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以及只在飛行器裡負責「後勤」工作而並沒有真正踏上月球的麥可·科林斯,都決定不將不明飛行物報告給地面控制中心。「誰知道是否會有人因此要求我們立刻返航,因為我們遇到了外星人或其他什麼東西。」3名太空人之後決定不再討論這個神秘物體,而是閉上眼睛睡覺,等他們醒來時,發現L形飛行物已消失不見。
大概是這些無從排解的迷茫與疑惑,讓奧爾德林回到地球後,一度變得精神沮喪且瘋狂酗酒。妻子不久就和他離了婚。好在晚年時奧爾德林重回生活正軌,他開始寫小說,設計太空船,參與電影拍攝,當然,更重要的工作還是呼籲人類重返太空。
「阿波羅16號」太空人查爾斯·杜克回到地球後,同樣出現酗酒以及精神問題,這個在登月時帶上與妻兒合影的人,登月後變成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甚至虐待自己的孩子。之後,杜克皈依宗教,登月事件最終成了他生命中的浮塵。
同樣投身宗教的,還有「阿波羅15號」的另一位太空人——詹姆斯·歐文。關於歐文最著名的傳說是,他不止一次向外界宣稱,自己在登月後發現了一塊有著45億年歷史、被稱作「起源石」的水晶。他覺得這塊「起源石」一直佇立在那兒,等待著他的到來,這讓他感覺到「上帝的權能」以及「世界的精緻與脆弱」。從月球返回地球後,歐文成為異常虔誠的基督徒,他宣稱《聖經·創世記》的描述是最精確的,他建立了一個叫作「高飛」的宗教組織,先後兩次帶領探險隊到土耳其亞拉臘山尋找挪亞方舟的殘骸。
和杜克、歐文相比,「阿波羅14號」太空人埃德加·米切爾身處太空所體會到的神秘感受更為極致。他說自己在登月時始終「被某種東西注視」,這讓他「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產生了一種心靈接觸」。回到地球後,米切爾開始研究神秘的超自然現象,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抽象科學協會」,幾十年來致力於遙感治病、念力控制、飛碟陰謀論等偏門課題。
在安德魯·史密斯看來,登月太空人們的「後登月」生涯之所以如此窘迫,是因為沒有人對他們進行心理諮詢或精神幫助,更沒有人教導他們如何對待站在月球上觀看宇宙的奇特心理。
回到地球後,突然被推至公眾面前,也讓他們中的很多人無所適從。
第一位登月人「阿波羅11號」成員阿姆斯特朗一直承受著這種壓力。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後,獲得來自17個國家的各種榮譽,他的自傳《第一人》在美國掀起一股「英雄崇拜」大潮。但阿姆斯特朗並不享受萬眾擁簇的感覺,對他而言,那是一種負擔。在《月亮塵土:尋找那些掉向地球的人》一書中,他提到自己厭倦世界旅行,厭倦參加和各國大使、歐洲王室共聚一堂的酒會。
阿姆斯特朗不止一次在和媒體談及「登月第一人」這個身份時說,當時只是形勢迫使,自己才擔當起那個角色。他也不止一次感慨:「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別人才能不將我當作一名太空人看待?」2005年,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節目上接受訪談時,主持人提到,阿姆斯特朗的腳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數千年。阿姆斯特朗馬上回應:「我希望某個人上去把它們擦掉。」
為徹底避開公眾目光,阿姆斯特朗後來退出NASA,到辛辛那提市某航空工程學院當了一名大學教師,去世前一直住在雜草叢生的農場裡。
也有人分析,阿姆斯特朗的避世,還有另一個原因——躲避陰謀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陰謀論者就認定美國太空人並沒有登上月球。1974年,作家比爾·凱恩的《我們未曾登陸月球》一書轟動一時。
◆阿姆斯特朗登月太空衣展出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月亮攝影特展
◆樂高推超還原阿波羅11號登月艙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時勳章
登月太空人的健康狀況一直被忽視。包括阿姆斯特朗在內的不少太空人都提到,月球會釋放某種刺激氣味,當他們回到太空艙脫下太空衣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面部遍布細粉顆粒,這些顆粒聞起來有點兒像火藥味。
「阿波羅17號」太空人施密特對媒體表示,自己重返地球後,和之前登月的11個人一樣,患上了某種怪病——經常性打噴嚏、鼻塞,數天後才消退。隨後,加州大學生理學家發現,致使太空人患病的罪魁禍首是月表灰塵,它們會破壞人類的肺和大腦細胞。
比月表灰塵傷害更大的是太空輻射。2016年,一份發表於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科學報告》的文章指出,43%的已故阿波羅計劃太空人死於心臟疾病,原因在於,他們在進行月球勘測任務時曾遭受高強度太空輻射。登月太空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低地軌道太空飛行的太空人高四五倍。
病痛、突然而至的榮耀,以及登月的奇幻感,都可能導致登月太空人無法回歸塵世生活。但12個人中也有例外。施密特在辭去NASA的職務後,以共和黨人身份投身政界,角逐國會參議員職位並勝出。至於科林斯——「阿波羅11號」的「幕後英雄」,退役後同樣選擇了從政。2016年,在一部名為《美麗星球》的紀錄片中,科林斯結合自己的經歷感慨道:「如果世界各國的政治領導人都能在10萬英裡開外反觀地球,他們的眼界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科林斯的說法,剛好解釋了為何他沒有陷入「登月魔咒」——從遙遠的外太空觀看我們的星球,會讓我們更為謙卑地面對世界,面對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引人注目的閃耀時刻而脫離自己的軌道,每個人都要懂得如何歸零、重啟並繼續前行。
月球,確實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它奇特的表現,確實給科學家們出了一道難解的謎題。這正如著名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用這樣的語言描繪月球——「月球是夢的王國,幻想的王國。」
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是無止境的,人類的腳步也從未停止,並將向著更遙遠、更廣袤的宇宙進發……
◎編輯/李宜臻 徐帥
喜歡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