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向世界宣布這一壯舉時說:「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歷史的一大步。」此次登月後,美國又另外實施了五次登月。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人類六次登上月球後,不但沒有揭開月球上的未知元素,反而發現了更多令人無法解釋的謎團,這使得科學家們對於月球的起源更加迷惑。
針對月球起源,目前為止科學家提出了三種理論,但是這三種理論全部都有缺陷。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於46億年前從一團宇宙塵埃中生成的。另一種理論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許是從太平洋地區摳出去的。然而,阿波羅登月探險的結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結構成分差別很大,完全不是同一產物。於是一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假說「俘獲說」。他們認為月球是偶然闖入地球引力場,而被鎖定在軌道上的。可是要從理論上解釋這一過程的機制,難度相當大,因此以上理論全都難以站得住腳。正如羅賓·布列特博士所稱,要解釋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釋月球存在容易得多。
在阿波羅登月前,人們一直以為月球的年齡要小於地球。可令人驚訝的是,經分析,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標本發現,其中99%的巖石年齡都要比地球上年齡最大的巖石更加年長。這些巖石几乎和太陽系本身的年齡一樣大。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古老的巖石都採自科學家認為是月球上最年輕的區域。根據這些證據,有些科學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便已在星際空間中形成了。
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太陽直徑也大致為月球的395倍大。這兩組奇異的數字,使這兩個天體在地球上看起來一樣大。這個現象是自然界單純產生的嗎?有些科學家不認為這是巧合。科學家謝頓在《贏得月亮》一書中說:「要是太空船在軌道上運行,必須以每小時一萬八千裡的速度,在一百哩的太空中飛行才可以達成平衡。」同理,月球要留在現有軌道上,與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要有精確的速度,重量和高度才行。此外,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衛星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的5%,而月球的直徑達到了地球的27%。為何月球的直徑如此之大,也使科學家們摸不著頭腦?
月球隕石坑是月球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隕石撞擊到月球表面時,會撞出寬度大小不同的隕石坑。不過令人迷惑的是,這些隕石坑都相當的淺。科學家推算,一顆直徑16公裡大小的小行星,以每小時五萬公裡的速度撞毀在地球上,將會造成一個64至80公裡深的大坑。然而,在月球表面最深的一個加格林隕石坑,它的直徑有三百公裡,深度卻只有6.4公裡。如果科學家的計算無誤,造成這個坑的隕石如果撞在地球上,將會造成至少一千二百公裡深的大坑。為什麼在月球上只能造成這麼淺的隕石坑?唯一的解釋就是月球的地殼表面非常堅硬。
最近,美國德克薩斯州貝勒大學的地球科學家彼得·詹姆斯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利用NASA的兩顆衛星偵測得到的數據顯示,在月球南極下發現了非常奇怪,異常密集的神秘金屬物。進一步分析表明,在地面下三百公裡的地方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非常密集的銀絲金屬物體。質量達281億公斤,面積約為五萬多平方公裡,比夏威夷島還大五倍,而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這些金屬的來源。為什麼月球地下會有如此大的金屬物質?它的來源是什麼?這讓人感到非常迷惑。
NASA一份解密檔案顯示,月球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空心的。1970年阿波羅13號飛船服務艙裡的液氧艙突然過熱導致爆炸。接著一截15噸重的火箭金屬部分墜向了月球表面,設置在月球上的地震儀記錄到了長達三小時的震蕩餘波。而如果月球是實心的,估計這種震蕩波只能持續一分鐘左右。在阿波羅探月過程中還發生過一件事。當時兩名太空人回到指令艙後登月艙突然失去控制,墜毀在月球表面。設置在離墜落點72公裡處的地震記錄儀竟然記錄到了長達15分鐘的震蕩波。而且震蕩波只是從震央像月球表面四周擴散出去,而沒有向月球內部擴散,所有這一切似乎證明了月球是空心的。
由於以上種種謎團實在很難用科學解釋,於是有些人就提出了月球人造說,即月球不是天然的產物,而是由人造而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儀器一樣,天天以同一面面對地球,在地球上看來也剛好與太陽一般大。它的表面硬度非常高,可以承受住隕石的撞擊。而月球內部的金屬則是它的控制中心,製造了月球的人將月球放在地球的衛星軌道上,以保護地球免受隕石撞擊。
當然,以上只是人們的大膽猜想,並無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此理論的真實性。目前科學家對月球的了解已經超越了當年未登陸月球時的想像,這些新發現的證據可以使人們打開新的思維,重新認識與思考生命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