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12月31日訊 老馬 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7月,阿聯、中國和美國相繼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預計2021年2月抵達目的地。歐盟和俄羅斯原計劃在這個窗口期發射火星探測器,但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時機。
星際探索是本年度一大熱點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和生命起源有著重要價值,也對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天問一號」主要任務是地質勘測,用雷達「透視」幾千米深的地層,採集巖石土壤等樣本,繪製火星地質結構圖,探測火星磁場,由此解開火星磁場的演變歷史;
阿聯「希望號」由日本火箭發射升空,主要任務是繞火星做近赤道軌道運行,對火星氣候及天氣進行探測研究;
美國「毅力號」準備用兩年時間探測火星生命跡象,並測試火星低空飛行的條件和可能性。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 11月24日發射升空,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1.7公斤後起飛返航,12月17日著陸地球,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也是繼1976年前蘇聯「月球24」 之後44年來人類再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這2公斤「月球土產」將在毛澤東主席故鄉韶山展出。
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登月後到1972年,人類先後6次登月科考。中國尚無載人登月行動,但2017年啟動探月工程,為載人登月計劃打基礎。
美國準備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行走。跟半個世紀前不同的是,現在吸納了民營企業參與。
日本「隼鳥2」小行星探測器的回收艙攜帶小行星「龍宮」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於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隼鳥2號在地球軌道與回收艙分離後繼續小行星探測之旅,預計2031年左右抵達編號為1998KY26的小行星進行不採樣探測。
採集小行星樣本和火星探索一樣,是人類了解宇宙的努力之一。外星文明到底有沒有?人類對這個問題的熱情始終不減。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公司SpaceX今年5月發射載人太空飛船龍(Crew Dragon),8月返回,期間帶著2名NASA太空人到國際空間站(ISS)往返一趟。這次旅行標誌著SpaceX具備了定期載人太空飛行能力,也標誌著民營企業進入歷來由政府壟斷的航空航天業,開啟太空旅行商業化的新篇章。
這對人類太空旅行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同時刺激了科學研發活動,新冠疫苗以破紀錄的速度問世。
全世界成千上萬科學家放下手中課題,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圍繞新冠肺炎病毒 Covid-19展開研究,加深了人類對這個病毒的了解,開發了更精準的監測方式,並以創紀錄的速度研製出可以大規模接種的疫苗。
疫苗競賽在全球展開,5月份,從170多個在WHO登記的候選疫苗中有8支進入臨床試驗,包括領跑的輝瑞(Pfizer-BioNTech)、莫德納(Moderna)、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中國科興生物(克爾來福)和俄國加馬利亞流行病研究所的「衛星五號」(Sputnik V)。
輝瑞-BioNTech領先獲得英美歐和多國官方認證批准,在英國率先啟動大規模接種;莫德納隨後獲FDA認證批准,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在2020年倒數第二天在英國獲準量產、接種。到截稿時中國有5支疫苗已進入臨床三期試驗,包括科興和國藥集團的3支滅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