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擋不住人類向科技進軍 聚焦火星月球小行星和疫苗開發

2021-01-13 小康雜誌社

中國小康網12月31日訊 老馬 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7月,阿聯、中國和美國相繼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預計2021年2月抵達目的地。歐盟和俄羅斯原計劃在這個窗口期發射火星探測器,但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時機。

星際探索是本年度一大熱點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和生命起源有著重要價值,也對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天問一號」主要任務是地質勘測,用雷達「透視」幾千米深的地層,採集巖石土壤等樣本,繪製火星地質結構圖,探測火星磁場,由此解開火星磁場的演變歷史;

阿聯「希望號」由日本火箭發射升空,主要任務是繞火星做近赤道軌道運行,對火星氣候及天氣進行探測研究;

美國「毅力號」準備用兩年時間探測火星生命跡象,並測試火星低空飛行的條件和可能性。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 11月24日發射升空,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1.7公斤後起飛返航,12月17日著陸地球,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也是繼1976年前蘇聯「月球24」 之後44年來人類再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這2公斤「月球土產」將在毛澤東主席故鄉韶山展出。

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登月後到1972年,人類先後6次登月科考。中國尚無載人登月行動,但2017年啟動探月工程,為載人登月計劃打基礎。

美國準備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行走。跟半個世紀前不同的是,現在吸納了民營企業參與。

日本「隼鳥2」小行星探測器的回收艙攜帶小行星「龍宮」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於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隼鳥2號在地球軌道與回收艙分離後繼續小行星探測之旅,預計2031年左右抵達編號為1998KY26的小行星進行不採樣探測。

採集小行星樣本和火星探索一樣,是人類了解宇宙的努力之一。外星文明到底有沒有?人類對這個問題的熱情始終不減。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公司SpaceX今年5月發射載人太空飛船龍(Crew Dragon),8月返回,期間帶著2名NASA太空人到國際空間站(ISS)往返一趟。這次旅行標誌著SpaceX具備了定期載人太空飛行能力,也標誌著民營企業進入歷來由政府壟斷的航空航天業,開啟太空旅行商業化的新篇章。

這對人類太空旅行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同時刺激了科學研發活動,新冠疫苗以破紀錄的速度問世。

全世界成千上萬科學家放下手中課題,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圍繞新冠肺炎病毒 Covid-19展開研究,加深了人類對這個病毒的了解,開發了更精準的監測方式,並以創紀錄的速度研製出可以大規模接種的疫苗。

疫苗競賽在全球展開,5月份,從170多個在WHO登記的候選疫苗中有8支進入臨床試驗,包括領跑的輝瑞(Pfizer-BioNTech)、莫德納(Moderna)、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中國科興生物(克爾來福)和俄國加馬利亞流行病研究所的「衛星五號」(Sputnik V)。

輝瑞-BioNTech領先獲得英美歐和多國官方認證批准,在英國率先啟動大規模接種;莫德納隨後獲FDA認證批准,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在2020年倒數第二天在英國獲準量產、接種。到截稿時中國有5支疫苗已進入臨床三期試驗,包括科興和國藥集團的3支滅活疫苗。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太空旅行、量子科技…2020硬科技群星閃耀
    新冠疫苗:希望之光   新冠疫苗的出現,無疑是2020年最值得銘記的科技突破。在年初疫情大爆發之時,誰也不敢預料,疫苗從研發到應用的過程,竟然來得這樣快。   而推動它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的,是全球各方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
  • 科技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滯,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奔向宇宙·競赴火星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和生命起源有著重要價值,也對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 「天問」問世,中國開啟火星探測,鍾南山: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
    據媒體報導: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的行星探測任務將會依次編號,但是,我國在「中國航天日」宣布「天問系列」問世,又有什麼特殊意義呢?「攬星九天」圖標中顯示,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依次排開,向大家呈現了字母「C」形象,代表著三層含義,其中第一個是「China」,代表「中國」開展行星探測,第二個是「cooperation」,代表著「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精神,第三個則是「C3」,其代表著行星探測工程設計最重要的物理量,是深空探測運載能力和探測器到達地外天地能力的重要表徵。
  • 新冠疫苗、太空旅行、量子科技……2020硬科技群星閃耀|告別2020
    新冠疫苗:希望之光新冠疫苗的出現,無疑是2020年最值得銘記的科技突破。在年初疫情大爆發之時,誰也不敢預料,疫苗從研發到應用的過程,竟然來得這樣快。而推動它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的,是全球各方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美國《科學》雜誌評價道,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迅速地開發過這麼多針對相同「敵人」的疫苗。
  • 星辰大海,天上人間——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新媒體專電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奔向宇宙·競赴火星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
  • 科學新知|星辰大海,天上人間——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採集小行星樣本和火星探索一樣,是人類了解宇宙的努力之一。外星文明到底有沒有?人類對這個問題的熱情始終不減。五洲崢嶸·疫苗競賽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同時刺激了科學研發活動,新冠疫苗以破紀錄的速度問世。
  • 馬斯克稱火星不承認地球法律;人類探測器與小行星第一次親密接觸
    03中國新冠疫苗緊急使用是否冒進finance.sina.cn10月15日,嘉興疾病預防中心發布《新冠疫苗接種的有關說明》,公布了新冠疫苗的劑次、價格等詳情,宣布緊急接種按照「重點人群優先、疫情地區優先、安全接種、知情自願」的原則展開。
  • 科技縱覽 | 中國首輛火星車正式亮相;人類3萬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
    《柳葉刀》雜誌在線發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II期臨床試驗結果的論文。同時刊發的還有牛津大學的新冠疫苗I /II期臨床試驗結果,兩項試驗結果均表明:疫苗安全,且能夠誘導免疫反應。
  • RNA疫苗或成新冠疫情終結者?|rna|新冠疫苗|滅活疫苗|疫苗
    例如Moderna公司和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共同開發的RNA疫苗mRNA-1273,在新冠病毒測序後僅兩個月就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 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數據出爐|科技抗疫
    中國科技網聯合新浪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推出和疫情有關的熱度新聞,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將戰勝疫情的力量傳遞下去,中國科技網與您一起抗擊疫情。科技抗疫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數據出爐←入榜理由4月20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秦川團隊領銜的團隊,在預印本論文平臺bioRxiv上傳研究文章。這是目前為止公開報導的第一個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動物實驗結果。該疫苗可在小鼠、大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誘導SARS-CoV-2特異性中和抗體。
  • 外星有無文明 人類探索未停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日前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本報摘編如下: 奔向宇宙 競赴火星 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
  • 科學 | 新冠疫苗呼之欲出,距新冠疫情結束還有多久?
    冬天到了,世界各地的新冠疫情迎來第二波高峰。疫苗研究及科學界對人體抗體和免疫力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新冠疫苗試驗取得新進展11月9日,美國輝瑞製藥公司宣布新冠疫苗III期試驗取得了積極的中期結果,它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疫苗可以預防新冠病毒,這對正在開發的其他新冠疫苗而言是個好兆頭。
  • 向病毒發出挑戰,向科學探尋答案——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攻關紀實
    技術小分隊深入武漢重點醫院排除了大量已知病原感染,將病原研究聚焦到了罕見或未知的新病原上,為後續發現新冠病毒提供了重要參考。在隨後得到新型冠狀病毒全部基因序列後,夏小凱帶領公司研發團隊夜以繼日地投入研究開發,首家成功研製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1月23日,臘月廿九,武漢市江夏區黃金橋。
  • 新冠疫苗新成果:中大張輝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
  • 張文宏:疫苗的誕生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解決新冠病毒丨「造就NEWS」
    張文宏:疫苗的誕生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解決新冠病毒11月8日, 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張文宏教授提到,對於下一步的疫情防控,當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就無法獨立於世界之外。中國經驗是在和病毒不斷地鬥爭中探索出來的,但成功的方案並不一定可以複製,這背後有很多因素。中國採取的是一個斷然決然的策略——將病毒圍剿,要「比病毒跑得更快」才能取得勝利,犧牲個體的一點自由來換取整個社會更大的自由。此外,備受世界矚目的新冠疫苗的誕生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解決新冠病毒。
  • 韓國15家藥企著手研製新冠疫苗和藥物;日本藥企AnGes開始研發新冠...
    點擊播放 GIF 0.1M今日看點韓國15家藥企著手研製新冠疫苗和藥物韓國製藥生物協會3月9日表示,國內有15家生物製藥企業已開始或正準備研製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和藥物製劑,但預計完成研發和臨床試驗至少需要數月甚至數年。
  • 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新冠疫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得不面對隔離和封鎖,毀滅性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持續燃燒,非洲、中東和南亞地區出現大規模沙漠蝗蟲災害……然而,在疫情陰影下,科學仍在前進,並為我們帶來希望。就在這焦頭爛額的2020年,科學家們研發出了被批准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發射了三顆火星探測器,在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潛在的生命標記,第一次在室溫條件下觀察到超導現象……2021年即將到來,新的一年裡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科學事件呢?
  • 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新冠疫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得不面對隔離和封鎖,毀滅性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持續燃燒,非洲、中東和南亞地區出現大規模沙漠蝗蟲災害……然而,在疫情陰影下,科學仍在前進,並為我們帶來希望。這個項目將首先調查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肉類和動物,並追蹤它們在中國境內和境外的行經路線,因為第一批確認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中有許多都去過這裡。發現病毒的起源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專家們認為,一些新信息可能會在2021年底前浮出水面。
  • 中國科學家開發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作者:王之康 應厚非7月29日,《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重組蛋白候選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中完成的實驗表明,這款疫苗能誘發強烈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病毒中和抗體。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關於此次備受矚目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他加入了《月球,我們又來了》知識官計劃,和我們一起傳播科學知識,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