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星辰大海,天上人間——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2021-01-13 澎湃新聞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

奔向宇宙

·

競赴火星

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和生命起源有著重要價值,也對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7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火箭發射到火星?三家各有使命。

中國「天問一號」主要任務是地質勘測,用雷達「透視」幾千米深的地層,採集巖石土壤等樣本,繪製火星地質結構圖,探測火星磁場,由此解開火星磁場的演變歷史。

阿聯「希望」號由日本火箭發射升空,主要任務是繞火星做近赤道軌道運行,對火星氣候及天氣進行探測研究。

美國「毅力」號準備用兩年時間探測火星生命跡象,並測試火星低空飛行的條件和可能性。

·

再探月球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於11月24日發射升空,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1.7公斤後起飛返航,12月17日著陸地球,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也是繼1976年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之後44年來人類再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這個「月球土產」將在中國領袖毛澤東故鄉韶山展出。

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登月後到1972年,人類先後6次登月科考。中國尚無載人登月行動,但2017年啟動探月工程,為載人登月計劃打基礎。

美國準備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行走。今年5月,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以及動力系統公司三家民營企業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籤約,為政府的阿耳忒彌斯計劃共同研發2024年登月著陸器,合同總額將近10億美元。

·

「龍宮」探秘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的回收艙攜帶小行星「龍宮」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於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隼鳥2號」在地球軌道與回收艙分離後繼續小行星探測之旅,預計2031年左右抵達編號為1998KY26的小行星進行不採樣探測。

採集小行星樣本和火星探索一樣,是人類了解宇宙的努力之一。外星文明到底有沒有?人類對這個問題的熱情始終不減。

五洲崢嶸

·

疫苗競賽

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同時刺激了科學研發活動,新冠疫苗以破紀錄的速度問世。

全世界成千上萬科學家放下手中課題,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圍繞新冠肺炎病毒展開研究,加深了人類對這個病毒的了解,開發了更精準的監測方式,並以創紀錄的速度研製出可以大規模接種的疫苗。

疫苗競賽在全球展開。5月份,從170多個在世衛組織登記的候選疫苗中有8個進入臨床試驗,包括領跑的輝瑞、莫德納、牛津/阿斯利康、中國科興生物(克爾來福)和俄國加馬列亞研究所的「衛星V」新冠疫苗。

研發成本當然也很高。除了經濟成本,還有科研成本,包括各個領域其他課題的進展為新冠讓路、暫停。但新冠疫苗的問世,無疑為戰勝猖獗一年多的新冠疫情帶來曙光。

·

氣候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WMO)12月2日發布全球氣候年度報告,稱今年很可能是自1850年開始記錄以來氣溫第二高的一年,僅次於2016年。有5組不同的數據支持這個判斷。

罕見的高溫和乾旱使得美國、澳大利亞和西伯利亞山林火災範圍和持續時間遠甚於尋常,產生的煙霧擴散到全球;海洋水溫升高,全球80%以上的海洋水域經歷了熱浪襲擊。2月,巴西科學家在西摩島測得南極氣溫極值達到了20.75攝氏度,創歷史最高紀錄。

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地球生態的影響在過去一年以各種方式展現。除了美、澳和西伯利亞野火成災,南北兩極冰層加速融化也因為媒體的跟蹤報導引起廣泛關注。

·

諾貝爾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化學和醫學獎得主的共同點之一是他們的貢獻為各自的專業領域帶來了歷史性的突破,詮釋了什麼叫站到巨人肩膀上,拔高巨人肩膀的高度,為後來者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兩位在「基因剪刀」領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科學家:法國人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美國人珍妮弗·杜德納。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三名科學家分享: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他們研究宇宙間最奇妙的存在——黑洞。

血源性肝炎是誘發肝硬化和肝癌的疾患,而C型肝炎病毒被鑑別、鎖定,是人類與血源性肝炎抗爭道路上的裡程碑,三名科學家為此分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人哈維·奧爾特、查爾斯·賴斯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

數字時代

·

人工智慧

谷歌旗下的「深層思維」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AlphaFold破解了「蛋白質摺疊」難題,攻克生物學50年的挑戰。

「深層思維」於10月3日在官方博客宣布,AlphaFold的最新版本在通過胺基酸序列精確預測蛋白質摺疊結構方面,已經獲得權威蛋白質結構預測評估機構的認可。英國《自然》周刊雜誌封面故事標題:「它將改變一切!」

幾乎所有疾病,包括癌症、痴呆症,都與蛋白質的功能有關。蛋白質的功能由它的3D結構決定,根據蛋白質的1D胺基酸序列可計算並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但是,因為這個結構形成前會有數以億計的摺疊方式,預測就成為生物學重大難題之一。破解這個難題,為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打開了新天地大門。

以新冠為例,科學家一直在試圖研究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是如何與人類細胞中的受體相互作用的。

接下來,更多的科學家希望能檢測這些數據以確定人工智慧方法到底有多準確、多細緻。

·

腦機接口

馬斯克在幾年前還創建了研發腦機對接技術的「神經連接」公司。去年,該公司已經提出申請希望開始人體試驗。2020年8月,馬斯克通過在線直播,展示了大腦被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一隻小豬Gertrude。

Gertrude腦部活動信號可以被實時讀取。這意味著人類或許向利用這類植入設備治療記憶力衰退、頸脊髓損傷等疾病又邁進一步。

腦機連接的技術,未來有可能讓那些患有神經疾病的人用思維來控制手機或電腦。但這還只是第一步,馬斯克長遠的目標是迎接「超人認知」時代的到來。

馬斯克之前曾多次表示過對人工智慧的擔憂。因此,他認為人類需要與人工智慧結合為一體以避免未來人工智慧變得過於強大、摧毀人類這一最遭情況的出現。

·

萬物互聯

5G不僅僅是移動通信技術的斷代式升級,還是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萬物互聯的解決方案,代表著通信技術的社會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5G的顛覆性影響跨產業、跨領域,金融、運輸、零售、醫療、服務、娛樂,衣食住行等日常,都將因5G技術而改觀。

5G時代,消費者可以享受10倍於4G的網速,幾秒鐘下載一部高清電影,4G時代方興未艾的增強現實/虛擬實境體驗、高清視頻在社交網絡的普及應用,以及更多倚仗速率和帶寬提升發明的消費體驗。

這只是最基本的。更激發想像力的當屬5G的應用場景。

比如,人和機器溝通,甚至是非語言類的情感溝通,將因此成為可能;車聯網、遠程/移動醫療和其他服務、無人機物流等將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巨變。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科學新知|星辰大海,天上人間——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星辰大海,天上人間——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新媒體專電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奔向宇宙·競赴火星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
  • 科技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滯,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奔向宇宙·競赴火星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和生命起源有著重要價值,也對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 早安·世界|回眸2020⑧徵途:腳下是星辰大海
    (本文海報,下載保存可轉發分享)【編者按】當2020新年鐘聲敲響時,沒有人會預料到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開始,會是如此灰暗:疫情、山火、水災肆虐、科比和馬拉度納的隕落……《時代》周刊在封面上為2020打了一個大紅叉,牛津詞典則將2020稱為「令人無言的一年」 。
  • 執著「天問」,擁抱星辰大海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側記
    作者:本報記者 陳海波 張蕾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25日 03版)  4月24日,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在線上舉行,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揭曉——「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啟動儀式首次嘗試在線上開展,廣大網友在網絡直播中感受到了中國航天的澎湃動力。從探月工程「嫦娥」,到行星探測「天問」,中國人的飛天夢正走向更高更遠。
  • 【祝福2020】寬城分局戶籍大隊:回眸2019,展望2020!
    【祝福2020】寬城分局戶籍大隊:回眸2019,展望2020! 2019寬城「警」色2019年就要過去,嶄新的2020年即將到來!
  • 新華國際時評:接力人類夢想 開啟新的徵程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接力人類夢想 開啟新的徵程新華社記者郭爽北京時間17日凌晨,在白雪皚皚的內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號攜月球樣本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次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人類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與勇氣兼備的華彩樂章。
  • 中國科技 自立自強(2020特別報導)
    2020年,我們共同見證了這樣一串數字——「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在38萬公裡之外,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奮鬥者」號勇闖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一項項成就,標註著我國科技發展的高度。
  • 畫啦啦小燈塔全網首發航天科普課程《我們的星辰大海》
    1883年,人們首次提出發射太空飛船的構想;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標緻著航天時代的開始;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發射,開啟了人類登月的徵程……百餘年來,人類對廣袤無垠的宇宙星空,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隨著科技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深遠,科學也對中國孩子的升學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
  • 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
    於2020年7月下旬實施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舉世關注,不過,「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的亮點遠不僅如此。從2016年至2020年9月27日,我國共實施140次宇航發射任務,2018年和2019年航天發射次數連續居於世界首位。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奔向火星,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暗能量真的存在
    原創 北京科協 北京科協科技前沿奔向火星!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
  • 10大未來科技盡在「未來新科技少兒新知」系列
    2015年12月,接力出版社將推出由美國多位頂尖科學家聯手打造的「未來新科技少兒新知」系列,該系列圖書在科技全球化與前沿化的大背景下,為孩子描繪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未來並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能夠改變未來的科技。
  • 山東理工大學新年獻詞:全面開啟高水平大學建設新徵程
    編者按:對山東高校來說,2020年是負重前行的一年,是守正創新的一年,是潛心育人的一年,更是堅定信仰、砥礪奮進的一年。2021年的鐘聲已經敲響,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元旦期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悅讀大學」欄目推出新年獻詞系列,聚焦省內大學的新年展望與奮發姿態。
  • 《中國航天系列「星辰大海」紀念票》票面設計有獎徵集活動開始啦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紀念日,在迎接第五個&34;之際,中國航天文創(CASCI)將與京港地鐵聯合推出《中國航天系列「星辰大海」紀念票》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現面向大眾公開徵集「地鐵單程紀念票」票面設計。
  • 一起見證人類科技探索「高光」時刻
    中新網12月20日電(李弘宇) 還有不到兩周,我們就要告別2019年,開啟本世紀的20年代。這一年來,科技界閃耀過太多激動人心的「高光」時刻,嫦娥四號登陸月球、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數字人類將誕生…… 時光流轉,回望這些重大而美好的瞬間,會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努力。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當1961年加加林踏入東方1號飛船座艙那歷史的一刻,人類向無盡太空探索的腳步便展開了徵程。猶如16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一般,各個國家爭先恐後的開始了對未知宇宙的探索,不過這次我們中國並沒有像大航海時代那時落於人後。
  • 回眸2020:這一年,他們的愛溫暖了新疆
    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簡訊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簡訊SD到106597009 回眸2020:這一年,他們的愛溫暖了新疆
  •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星辰大海的嚮往
    7月23日,隨著火星探測器進入太空,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拉開帷幕,中國航天正式開啟「攬星九天」的行星探測計劃,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雄偉徵程。中華民族對浩瀚星空的嚮往貫穿歷史長河。邁向星辰大海,必要克服風浪。深空探測難度大、成功率低。「天問一號」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長期自主管理、火星制動捕獲著陸、火星表面巡視、火星科學探測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風高浪急,是考驗更是鍛鍊。
  • 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徵程:轉換「新動能」經濟活力持續增強
    2021年1月2日《石景山新聞》回眸十三五 奮進新徵程:轉換「新動能」經濟活力持續增強2017年以來,石景山區按照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整體部署,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持續在深化疏解、強化整治、優化提升上下功夫,牢牢把握「舍」與「得」的關係,
  • 兩會特輯(二)| 2020年,薊州法院人的高光時刻
    兩會特輯(二)| 2020年,薊州法院人的高光時刻 2021-01-14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交大人的「高光時刻」!
    「西安交通大學2020年度十大新聞」投票評選活動啟動以來,網站總訪問量5萬餘次,投票記錄超3萬條。讓我們一同回顧師生校友共同投票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新聞,在新時代展現新擔當,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在新徵程開創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