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海報,下載保存可轉發分享)【編者按】
當2020新年鐘聲敲響時,沒有人會預料到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開始,會是如此灰暗:疫情、山火、水災肆虐、科比和馬拉度納的隕落……《時代》周刊在封面上為2020打了一個大紅叉,牛津詞典則將2020稱為「令人無言的一年」 。
在一年即將結束之即,澎湃視覺中心影像編輯部特此刊發《早安·世界|回眸2020》系列年終特稿,帶你回眸這沉重而又堅韌的一年:在人間艱難之時,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依然照耀、永不放棄的努力一直都在、研發疫苗的速度爭分奪秒、科技創新的腳步一刻未停……凜冬將至,我們相信,在人類命運的至暗時刻,只要更加團結互助,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舒心地向世界問候一聲:早安!
2020年,「中國天眼」正式開放運行、SpaceX龍飛船首次載人飛行、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日本的「隼鳥2號」帶回了小行星「龍宮」碎石、珠峰有了8848.86米的新「身高」、「奮鬥者」號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雖然疫情不斷,但人類探索未知的腳步未停。徵程,依舊是星辰大海。
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夜色中的「中國天眼」全景。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成功登頂,並在峰頂豎立覘標,測得珠峰的新身高為8848.86米。
5月30日,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搭載兩名美國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發射成功,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這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和飛船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
6月1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與龍飛船上的太空人相聚場景。
7月20日報導,瑞士日內瓦,來自全球30多個科研機構的數百名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發布有史以來最大的3D宇宙地圖,這是對超過400萬個星系和類星體進行分析的結果。
7月20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人們在線觀看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利用一枚H2A火箭將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如果一切順利,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初抵達環火星軌道。
7月23日,海南文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8月8日,法國勃艮第,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衛星划過銀河。
10月19日,金氏世界紀錄宣布,美國航天局太空人克裡斯蒂娜·科赫和傑西卡·梅爾於2019年10月18日正式打破了「最長時間的太空行走(女性)」金氏世界紀錄稱號。這是克裡斯蒂娜·科赫的第四次太空行走,但這是傑西卡·梅爾的第一次。
11月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
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這是繼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後,五星紅旗又一次展現在月球表面,同時也是五星紅旗第一次月表動態展示。
12月6日,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庫伯佩迪著陸。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
12月8日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人類史上第一批「太空蘿蔔」11月30日已成功收成。據報導,美國女性太空人魯賓斯(Kate Rubins)11月30日在國際太空站上,採收了20棵蘿蔔,並用鋁箔紙將其包好,置入冷藏室中,2021年將把它們送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本文圖片 新華社、人民視覺(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