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0時45分,暱稱「胖五」的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標誌中國航天正式開啟「超級2020」。
舉國沸騰的時刻,發射指揮大廳內,一位女性工作人員「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場景令不少網友動容。事非親歷不知難,科學探索的道路從來就不平坦,「胖五」亦不是「一飛沖天」。
時光回到2017年7月2日晚上,巨大的長徵五號在塔架上靜靜矗立,媒體架起了攝像機,國人等候在電視機前。遺憾的是,火箭點火346秒時提前熄火,因發動機問題長徵五號偏離軌道,墜入太平洋,連殘骸都未留下。
彼時,監控大廳裡鴉雀無聲,長徵五號火箭副總師王維彬感覺渾身麻木,「心像被撞了一下」。一時間,國內外關於「『長五遙二』發射失利」的輿論席捲而來,「中國航天進入至暗時刻」的聲音不絕於耳。
「枕戈飲膽九百天,萬般磨礪難盡言。」如今,總師李東寫詩一首紀念「胖五」發射成功,這又何嘗不是所有航天工作人員打贏這場「翻身仗」的心路歷程。
為了排查發射失利原因,研製團隊迎難而上,實施技術和管理「雙歸零」。從2017的夏天到2019年末,30個月、908天,上萬名工作人員無數次跌倒又無數次爬起。
這些日子裡,有人犧牲了和家人的團聚時光,告別平靜生活;有人夜以繼日工作,導致身體「和老人一樣差」;而更令人崩潰的是,第二次歸零後,「大改」的發動機在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的試車時刻,氧渦輪泵再次出現裂紋……
然而,苦痛與壓抑打不倒中國航天人,兩年間,400多個重大關鍵環節的梳理、600多次各類技術研討會、1000多項計算仿真和地面試驗後,終見箭起海之南。
「胖五」從至暗走向光明的過程,亦是中國航天精神的縮影。
猶記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自此奠定中國航天事業。在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之時,前人勒緊褲腰帶、潛心搞研發,給艱苦年代打了一劑強心針。
此後,中國日漸崛起,沿著前輩們的腳步,中國航天人堅持創新、探索未知。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載人飛船、從長徵一號到進入「大火箭時代」……
一項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一道道科學難題的破解,航天事業的實踐成為大國夢最為生動有力的篇章,而中國航天人不畏艱苦、自力更生的基因更成為了一種中國精神。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即將到來的2020年,嫦娥工程將實施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月面取樣返回;空間站天和一號核心艙和火星探測器也將發射升空,這些航天任務都離不開「胖五」的支撐。我們堅信,在中國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中國航天事業必將繼續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原標題: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中國航天憑什麼走出「至暗時刻」)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