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一曲東方紅響徹茫茫宇宙,中國向著星空邁出了第一步,開啟了太空時代。在這50年裡,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傲人成就。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北鬥組網、天問升空,中國的航天事業在穩步發展,然而隨著spacex橫空出世,刷新了一個又一個成就,越來越多的人會想,中國的航天技術到底行不行?
首先進行一個小小的科普,航空和航天,簡單來講,所謂航空是人類在地球大氣層中的活動所使用的飛機、直升機、飛艇和氣球等飛行器統稱為航空器。所謂航天,就是人類衝出地球大氣層,到宇宙太空中去活動及宇宙航行,它所使用的是太空飛行器及其運載火箭。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古老的東方民族開始踏足星空,中國航天事業是從1956年開始的,那時的中國一窮二白,缺錢、缺人、缺技術,以錢學森為代表的偉大科學家們拿著微薄的工資一步一個腳印,嘔心瀝血推動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這是中國航天史上裡程碑式的成就,意味著中國航天時期的真正起點。
如今的他依舊在我們頭頂上的那片星空,距離我們兩千多公裡的地方圍繞著地球運行,或許十年後、百年後人類真正走進宇宙,它還是在默默地保存著這段歷史,記錄著中國第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輝歲月。天上的衛星仍在飛行,地上的視野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
1996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廠成功著陸,圓滿完成任務。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外太空的國家。而楊利偉也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中國人。
人類還沒有達到讓每一個個體都有探索太空的水平,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一群敢上天摘星、下海撈月的人,我們才得以有幸窺見造物主賜予我們的萬分之一的瑰麗和壯美。時間繼續向前。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同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探月時代正式開啟。繞月探測工程是中國航天活動的一個新的裡程碑。傳承了千年的奔月神話,今朝圓夢、自強不息的中國航天人,使中國邁開了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升空,翟志剛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實驗平臺。承載無數中國人新一步的航天夢想:中國空間站。同年11月01日,神舟八號順利發射升空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載人飛船神舟九號成功對接,中國突破了太空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和航天員手動控制下的交會對接技術。
2012年12月27日,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啟服務。它是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上軟著陸成功。科技與神話的交織為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蒙上了美麗的面紗。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搭載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隨後2017年至2019年,我國發射的長徵火箭數量幾乎相當於我國兩千年之前30年的航天火箭發射數量總和。
然而航天探索本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突破的過程,中國航天工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一系列挫折和失敗。截至2020年9月4日,中國共進行355次航天發射,27次失敗。其中最重大的事故1996年2月15日,在西昌用長徵三號乙大推力火箭發射國際708通信衛星,火箭點火升空22秒後發射爆炸,造成6人死亡、50多人受傷,這是中國航天史上最大的挫折。2020上半年不足一月之內,中國航天曆經兩次失敗,輿論一片譁然。對宇宙的探索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徵服的勇氣。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乘長五遙四運載火箭,寄託著中華民族自數千年前就開啟的問天夢想,成功從地球飛向了火星,從東方紅橫空出世到天宮駐留太空,從探月時代開啟到天問探索火星,中華民族70年的飛天夢,在眾多科學家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努力下,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現實。我們也曾經歷過無數艱難困苦,然而這都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中國航天人一直都在屬於自己的崗位上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為中國的航天夢努力奮鬥,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