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滯,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2021-01-15 中華網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

奔向宇宙

·競赴火星

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行星,了解火星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和生命起源有著重要價值,也對人類拓展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7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火箭發射到火星?三家各有使命。

中國「天問一號」主要任務是地質勘測,用雷達「透視」幾千米深的地層,採集巖石土壤等樣本,繪製火星地質結構圖,探測火星磁場,由此解開火星磁場的演變歷史。

阿聯「希望」號由日本火箭發射升空,主要任務是繞火星做近赤道軌道運行,對火星氣候及天氣進行探測研究。

美國「毅力」號準備用兩年時間探測火星生命跡象,並測試火星低空飛行的條件和可能性。

·再探月球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於11月24日發射升空,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1.7公斤後起飛返航,12月17日著陸地球,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也是繼1976年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之後44年來人類再次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這個「月球土產」將在中國領袖毛澤東故鄉韶山展出。

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登月後到1972年,人類先後6次登月科考。中國尚無載人登月行動,但2017年啟動探月工程,為載人登月計劃打基礎。

美國準備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行走。今年5月,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以及動力系統公司三家民營企業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籤約,為政府的阿耳忒彌斯計劃共同研發2024年登月著陸器,合同總額將近10億美元。

·「龍宮」探秘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的回收艙攜帶小行星「龍宮」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於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隼鳥2號」在地球軌道與回收艙分離後繼續小行星探測之旅,預計2031年左右抵達編號為1998KY26的小行星進行不採樣探測。

採集小行星樣本和火星探索一樣,是人類了解宇宙的努力之一。外星文明到底有沒有?人類對這個問題的熱情始終不減。

五洲崢嶸

·疫苗競賽

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同時刺激了科學研發活動,新冠疫苗以破紀錄的速度問世。

全世界成千上萬科學家放下手中課題,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圍繞新冠肺炎病毒展開研究,加深了人類對這個病毒的了解,開發了更精準的監測方式,並以創紀錄的速度研製出可以大規模接種的疫苗。

疫苗競賽在全球展開。5月份,從170多個在世衛組織登記的候選疫苗中有8個進入臨床試驗,包括領跑的輝瑞、莫德納、牛津/阿斯利康、中國科興生物(克爾來福)和俄國加馬列亞研究所的「衛星V」新冠疫苗。

研發成本當然也很高。除了經濟成本,還有科研成本,包括各個領域其他課題的進展為新冠讓路、暫停。但新冠疫苗的問世,無疑為戰勝猖獗一年多的新冠疫情帶來曙光。

·氣候變化

世界氣象組織(WMO)12月2日發布全球氣候年度報告,稱今年很可能是自1850年開始記錄以來氣溫第二高的一年,僅次於2016年。有5組不同的數據支持這個判斷。

罕見的高溫和乾旱使得美國、澳大利亞和西伯利亞山林火災範圍和持續時間遠甚於尋常,產生的煙霧擴散到全球;海洋水溫升高,全球80%以上的海洋水域經歷了熱浪襲擊。2月,巴西科學家在西摩島測得南極氣溫極值達到了20.75攝氏度,創歷史最高紀錄。

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地球生態的影響在過去一年以各種方式展現。除了美、澳和西伯利亞野火成災,南北兩極冰層加速融化也因為媒體的跟蹤報導引起廣泛關注。

·諾貝爾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化學和醫學獎得主的共同點之一是他們的貢獻為各自的專業領域帶來了歷史性的突破,詮釋了什麼叫站到巨人肩膀上,拔高巨人肩膀的高度,為後來者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兩位在「基因剪刀」領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科學家:法國人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美國人珍妮弗·杜德納。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三名科學家分享: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他們研究宇宙間最奇妙的存在——黑洞。

血源性肝炎是誘發肝硬化和肝癌的疾患,而C型肝炎病毒被鑑別、鎖定,是人類與血源性肝炎抗爭道路上的裡程碑,三名科學家為此分享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人哈維·奧爾特、查爾斯·賴斯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

數字時代

·人工智慧

谷歌旗下的「深層思維」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AlphaFold破解了「蛋白質摺疊」難題,攻克生物學50年的挑戰。

「深層思維」於10月3日在官方博客宣布,AlphaFold的最新版本在通過胺基酸序列精確預測蛋白質摺疊結構方面,已經獲得權威蛋白質結構預測評估機構的認可。英國《自然》周刊雜誌封面故事標題:「它將改變一切!」

幾乎所有疾病,包括癌症、痴呆症,都與蛋白質的功能有關。蛋白質的功能由它的3D結構決定,根據蛋白質的1D胺基酸序列可計算並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但是,因為這個結構形成前會有數以億計的摺疊方式,預測就成為生物學重大難題之一。破解這個難題,為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打開了新天地大門。

以新冠為例,科學家一直在試圖研究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是如何與人類細胞中的受體相互作用的。

接下來,更多的科學家希望能檢測這些數據以確定人工智慧方法到底有多準確、多細緻。

·腦機接口

馬斯克在幾年前還創建了研發腦機對接技術的「神經連接」公司。去年,該公司已經提出申請希望開始人體試驗。2020年8月,馬斯克通過在線直播,展示了大腦被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一隻小豬Gertrude。

Gertrude腦部活動信號可以被實時讀取。這意味著人類或許向利用這類植入設備治療記憶力衰退、頸脊髓損傷等疾病又邁進一步。

腦機連接的技術,未來有可能讓那些患有神經疾病的人用思維來控制手機或電腦。但這還只是第一步,馬斯克長遠的目標是迎接「超人認知」時代的到來。

馬斯克之前曾多次表示過對人工智慧的擔憂。因此,他認為人類需要與人工智慧結合為一體以避免未來人工智慧變得過於強大、摧毀人類這一最遭情況的出現。

·萬物互聯

5G不僅僅是移動通信技術的斷代式升級,還是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萬物互聯的解決方案,代表著通信技術的社會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5G的顛覆性影響跨產業、跨領域,金融、運輸、零售、醫療、服務、娛樂,衣食住行等日常,都將因5G技術而改觀。

5G時代,消費者可以享受10倍於4G的網速,幾秒鐘下載一部高清電影,4G時代方興未艾的增強現實/虛擬實境體驗、高清視頻在社交網絡的普及應用,以及更多倚仗速率和帶寬提升發明的消費體驗。

這只是最基本的。更激發想像力的當屬5G的應用場景。

比如,人和機器溝通,甚至是非語言類的情感溝通,將因此成為可能;車聯網、遠程/移動醫療和其他服務、無人機物流等將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巨變。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科學新知|星辰大海,天上人間——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奔向宇宙·競赴火星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
  • 星辰大海,天上人間——2020年人類科技徵程高光回眸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新媒體專電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世界,但科技發展的腳步沒有停滯,人類的科學探索步伐邁向了天上、人間和虛擬空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20年12月30日刊文盤點2020年科技大事,全文摘編如下:奔向宇宙·競赴火星火星年,火星和地球距離最短、最適宜發射火星探測器的一個時間窗口開啟。
  • 人類疑似進入科技停滯時代
    縱觀人類六千年的歷史,技術停滯是一種極常見的現象;文明停滯的時間遠遠超過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年大飛躍的歲月。過去40年中,IT是唯一取得巨大飛躍的技術領域,人類的科技正處於一個瓶頸期。就像在一個果園裡,所謂「低垂的果實」都已經摘完了,剩下的全是難摘的果子,未來是一個科技發展的停滯時期。
  • 人類科技正遭遇「大停滯」嗎
    然而,近年來,在歐美科技界和思想界,一個看似光怪陸離的聲音卻越來越響——他們認為,人類的技術發展即將遭遇,甚至已經處於「大停滯」當中。  這種奇葩的說法究竟所從何來?如果它是真的,又會對我們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呢?
  • 早安·世界|回眸2020⑧徵途:腳下是星辰大海
    (本文海報,下載保存可轉發分享)【編者按】當2020新年鐘聲敲響時,沒有人會預料到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開始,會是如此灰暗:疫情、山火、水災肆虐、科比和馬拉度納的隕落……《時代》周刊在封面上為2020打了一個大紅叉,牛津詞典則將2020稱為「令人無言的一年」 。
  • 中國科技 自立自強(2020特別報導)
    2020年,我們共同見證了這樣一串數字——「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在38萬公裡之外,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奮鬥者」號勇闖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一項項成就,標註著我國科技發展的高度。
  • 人類高速發展下的潛在問題:為何科學發展處於「停滯」階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類自21世紀以來,發現了很多科學現象,也發明和建設了很多科學裝備。可是,這些理論和想法都是建立在上個世紀的理論基礎之上,似乎人類的科學發展已經逐漸放慢腳步,甚至是「停滯」了。
  • 人類目前的科技創新幾乎停滯了,下一次科技大爆炸會是什麼時候
    全網追蹤】我們應該都可以看到科技現在發展的速度就像咱們國家現在的飛奔的高鐵一樣。。我們從2G進化到3G到了現在的4G5G,可以說是速度非常快了。但這些都是某些領域的優化發展,總體來看,人類科技幾乎停滯了,那麼,人類科技的下一次飛躍是什麼時候?現在大數據的力量是簡直不能被人們忽視的,現在我們很多行業的發展都是需要大數據來支持的。
  • 人類科技發展大停滯,誰能帶領人類突破科技天花板?
    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而在重大發明領域,人類也沒有再大的突破,比如大家引以自豪的高鐵,其鼻祖火車發明於19世紀,而現在大家處於21世紀。這裡本文不僅要反思,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是遇到天花板了?如何像修真小說裡說的那樣,開啟一個傳送陣到達另一個新世界?這不僅僅是本文要思考的,更是整個人類要共同思考的。
  • 科技大停滯,人類被囚禁,我們何時才能突破技術困境飛出地球?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人類的科技似乎並沒有太大進步,我們還是無法離開這個地球。以至於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想一想,人類的發展,是不是陷入了瓶頸期。從目前來看,人類社會很可能陷入了一種困境,不僅僅是航天科技,但凡是大方向的科學技術,都沒有太大的進步。舉個例子,大家都聽說過的核聚變。
  • 一起見證人類科技探索「高光」時刻
    中新網12月20日電(李弘宇) 還有不到兩周,我們就要告別2019年,開啟本世紀的20年代。這一年來,科技界閃耀過太多激動人心的「高光」時刻,嫦娥四號登陸月球、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數字人類將誕生…… 時光流轉,回望這些重大而美好的瞬間,會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努力。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對於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發展出現停滯了?科學家的答案令人深思,人類未來會怎樣?
    按照人類的科技發展進程來看,我們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在科學發展的數百年間誕生了數百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帶領我們認識到了宇宙的奧秘,如今人類的科技水平似乎已經達到了巔峰,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人類的基礎科學已經出現了停滯,這樣的說法有依據嗎?
  • 回眸2020,奮進2021 | 九天攬月!看宇宙星辰裡的航天「硬」科技
    回眸2020,奮進2021 | 九天攬月!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國飛天捷報頻傳的一年。
  • 科技日報新年獻詞丨凝聚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時光的腳步總是匆匆向前,不容你稍事休息,就奔向了2021年的徵程。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所有人的心都為之牽動;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讓全球發展晦暗不明;受到嚴重衝擊的國內經濟,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巨大壓力……面對重重考驗,我們向科學要方法要答案,交出了令人驚嘆的答卷: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向全球共享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礎;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始終處於全球第一方陣,2020年12月31日,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上市;大數據支撐流調快速找到病毒傳播鏈
  • 支撐當下 規劃未來—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科技政策
    但無論是抗疫,還是恢復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均已並將繼續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新的一年,相信國際科技創新的交流合作必將讓人類衝破疫情的陰霾,迎來更加美好的世界。韓 國本報駐韓國記者 邰舉發布科技計劃提出三大重點 強調科技促進經濟三大新政2020年韓國政府研發預算和年內通過的2021年研發預算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 理論物理走到盡頭,尖端科技或將停滯?
    這其實也是發展過快而導致很多人出現的「文化斷層」。 可一個事物總有正反倆面,既然有這樣鼎盛的發展,那麼一定會有相對的衰落期,是不可能無休止的進步下去。 那什麼時候科技水平不再高速發展呢?
  • 什麼樣的環境會促使人類科技加速發展
    什麼樣的環境會促使人類科技加速發展有人問,什麼樣的環境會促使人類科技加速發展我的回答很簡單:重回正法時代,末法時代,是不會有很大的科技的,相反,其中的人還會愚鈍化。科技本身是智德的一部分,當然和仁義禮信德有相互佐證的部分。正法昌隆的時期一般科技都會比較發達。中國古代,宋之前是不是一大堆的黑科技,傳到西方去甚至改變了西方?宋之後用程朱理學,實質是謗法,否認因果來世,謗法即斷法源,這才在明清階段不斷內捲化,沒有新東西了。那麼,現代科技這麼發達,怎麼來的呢?很簡單。
  • 地球科技被三體人鎖死了?自美國登月後人類科技發展日趨緩慢
    在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外星人為了讓地球科技停止發展,向地球發射了「智子」,這個小小的東西能鎖死地球上的基礎科學發展。雖然這個情節只是作者的幻想,但是看看近幾十年來人類科技的發展似乎越發緩慢,難道地球科技真的被智子鎖死了嗎?
  • 2020年中國航空航天的重大高光時刻
    2020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裡,從北鬥衛星系統的全球組網到嫦娥五號探月取土成功返回,中國航天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不斷地突破進取,在航天航空事業上不斷書寫神奇。在連續兩年摘得全球航天發射榜冠軍頭銜之後,今年中國航天又繼續開啟超級模式。下面我們就來回顧2020年航天的重大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