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外星人為了讓地球科技停止發展,向地球發射了「智子」,這個小小的東西能鎖死地球上的基礎科學發展。雖然這個情節只是作者的幻想,但是看看近幾十年來人類科技的發展似乎越發緩慢,難道地球科技真的被智子鎖死了嗎?
1969年7月20日,美國東部日光節約時間下午4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在土星5號火箭的推動下成功地在月球表面著陸,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踏上了地球以外天體的表面。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說出了最著名的那句「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從1944年V2火箭首次被應用到實戰中到阿波羅11號在月球表面著陸,這中間僅僅過去了25年。25年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只是一眨眼的功夫,當年最大射程才300公裡,誤差卻超過了1公裡的V2火箭就進化為能將45噸載荷推到月球的超級火箭。
同步軌道上看到的月球到地球,阿波羅用了4天走完這段航程
如果算到1959年9月,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則只有15年時間。二戰結束後的一二十年的時間裡,人類科技幾乎是爆發式增長,電子計算機誕生了,無線電飛速發展,航空航天更不用說,幾乎是一步一個大跨越。當時有很多人斷言,再這樣發展50年,人類必將移民火星。
然而,明年就是美國登月50周年了,人類非但沒有能力移民火星,甚至都沒有能力再次登月,50年前科學家的預言落了空。以舉國之力研發的土星5號重載火箭也隨著阿波羅計劃的落幕而退出了歷史舞臺。直到今天,美中俄三國都沒有研製出推力和載荷超過土星5號的巨型火箭。
等待發射的V2火箭,它和土星5號由同一個設計設計,他就是錢學森的導師馮布勞恩
有人說,是因為缺乏利益的驅動使得科技發展的腳步放緩了,這話有一定道理。V2火箭是作為打擊對手的武器研發的,登月計劃其實也是,沒有了軍事用途的刺激,民用科技發展的腳步自然就會慢下來。
1970年,第一架波音747客機用了8個小時從紐約飛到了倫敦,48年過去了,這條航線仍然需要8個小時沒有任何變化。1960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告訴學生,再過50年人類將實現可控核聚變和太空旅行,而到了2010年教授口中的這個時間仍然是再過50年。
1969年7月16日,人們觀看火星5號發射
美國太空人踏上月球表面
三位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受到了全體市民的歡迎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資訊時代,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無所不能的Buff。網際網路加手機就是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加汽車就是智能汽車、網際網路加電視就是智能電視、網際網路加飛彈……,但應用層面的發展始終只是量變,什麼時候才能引發質變呢?
量子通信、可控核聚變等等還都是上個世紀初提出的理論,到現在人類還沒有完全論證清楚,新的理論或許還要在沉寂中等上一個或是幾個、幾十個50年,正如人們爭論光是搞明白光是粒子還是波就用了500年一樣。
可能到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知道,地球科技究竟是被鎖死,還是爆發前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