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當下 規劃未來—2020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科技政策

2021-01-21 中國青年報

圖①、② 日本「登月型研發制度」

圖③ 2020全俄科學創新節

圖④ 德國《生物經濟戰略》

圖⑤ 巴西《國家生物燃料發展規劃》

圖⑥ 以色列促進末期高技術公司投資

本版圖片均來自網絡:視覺中國、俄羅斯yandex網、德國布蘭登堡創新官網、德國聯邦經濟部官網、doegenomestolife.org、www.amed.go.jp、www.cao.go.jp、worldisraelnews.com

編者按 庚子年開局,一場新冠肺炎「大考」就擺在世人面前,讓全球經濟發展緊急剎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但無論是抗疫,還是恢復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均已並將繼續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新的一年,相信國際科技創新的交流合作必將讓人類衝破疫情的陰霾,迎來更加美好的世界。

韓 國

本報駐韓國記者 邰舉

發布科技計劃提出三大重點 強調科技促進經濟三大新政

2020年韓國政府研發預算和年內通過的2021年研發預算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年初,政府發布年度科技工作計劃,提出三大重點戰略:一是強化科技發展基礎架構。計劃完成全國不同科研體系的全面整合,消除部門壁壘,引導研發信息共享和跨部門合作。加強科研人才資金和流動的支持等;二是突出人工智慧(AI)領先戰略。計劃加強相關人才培養和知識普及,推動數據和數字平臺的升級和開放,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新一代智能半導體、AI應用和AI倫理等技術和標準的開發;三是發展數字媒體產業。計劃通過最大限度完善和放鬆監管,推動內容創新和內容出口,構建內容、平臺和網絡之間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隨後發布的《2020年科技和ICT研發綜合計劃》中聚焦7個領域:以科研人員為中心,擴大對創新型和開拓型基礎研究的支持;推動科研生態體系創新;加強未來產業核心原創技術研發;擴大「5G+」戰略投入;推動ICT領域新創及跨部門研發;推動公共研究成果商業化;培養核心科技人才。

此外,韓國還出臺了多項重大科技計劃和一批具體科技政策,包括《研發投資系統創新方案》《極地科學未來發展戰略》《以人工智慧強國為目標的人工智慧半導體產業發展戰略》《5G+戰略發展現狀及未來計劃草案》《全民數字力量強化教育事業》,應對日本零部件出口限制的《材料、零部件、裝備2.0戰略》,以及應對疫情挑戰的《應對新型冠狀病毒ICT產業支援方案》等。

年中,文在寅政府發表「韓國版新政」,計劃到2025年中央政府投資114兆韓元、總投資約160萬億韓元,提振科技和經濟發展。包括數字新政、綠色新政和就業政策三大內容。數字新政和綠色新政選定的十大課題包括數字大壩、智能政務、智能醫療、綠色智能學校、數字映射、國民安全社會間接資本數位化、智能綠色產業園、綠色改造、綠色能源和環保出行。

疫情期間,韓國相繼推出4次大規模補充預算,出臺多項舉措助力醫藥衛生領域研發,計劃追加對未來汽車、半導體、生物等三大產業的投資,併集中投資「下一代戰略技術」的研發。韓國中小風險企業部宣布聯合其他部門推進「K-無接觸全球創新風險100」項目,集中孵化非接觸技術領域中小風險企業。

德 國

本報駐德國記者 李山

發布系列國家科技戰略 促進「創新與結構轉型」

2020年,德國相繼發布《國家生物經濟戰略》和《國家氫戰略》,修訂新的《人工智慧戰略》。在應對新冠疫情的經濟復甦計劃中,規劃了約500億歐元的科研創新和衛生資金投入,將德國科研發展的重點落在數位化與技術主權、醫藥研究和氣候保護科技等領域。

《國家生物經濟戰略》計劃投入36億歐元,發展基於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經濟形式。為了提高公眾的認識,特別將「生物經濟」作為德國2020科學年的主題。

《國家氫戰略》投資90億歐元。德國希望利用氫這一「未來清潔燃料」,將氣候保護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並把德國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現代氫技術供應商」。

新修訂的《人工智慧戰略》把對人工智慧(AI)的資助從30億歐元增加到50億歐元,充分考慮了近兩年的形勢變化以及新冠疫情等帶來的現實需求,並希望在AI等未來技術領域增強歐洲的技術主權。

其他方面,聯邦教研部繼續促進「創新與結構轉型」,計劃到2024年對聯邦13個州的61家新的創新聯盟資助6億歐元;評選出4個新的電池研發能力集群,再投資1億歐元用於大學和校外研究機構的電池研究;啟動「研究數據行動計劃」,支持在科學領域建設數據基礎設施和數據能力;發布《研究和創新框架計劃2021—2024》,未來4年內將投入4億歐元資助微電子研究。

聯邦經濟部發布新的中小企業數位化投資補助計劃,到2023年底資助2.03億歐元幫助中小企業改善數位化業務流程,提高競爭力和創新力。交通部則推動新一代高鐵列車建設計劃,德國鐵路將從2022年開始,採購30列最高時速為320公裡/小時的新型城際高速列車,總金額達10億歐元。

此外,德國還推出穩定科學研究的一攬子應急計劃,幫助受新冠疫情影響的科研項目和研究人員渡過難關。德國研究聯合會推出總額1.75億歐元的經濟援助計劃,包括推遲年度結算期限和2019年度經費使用報告的遞交時間,允許2020年度的經費可跨年度使用等。

日 本

本報駐日本記者 陳超

「登月型研發制度」聚焦AI與機器人 設科創推進事務局強化跨部門指揮

日本提出「登月型研發制度」(Moonshot)並為該制度明確了6項目標,計劃在2050年前實現。主要目標為:通過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的共同進步,實現可以自主學習、行動並與人類共生的機器人。計劃開發與人類具有相同或更高身體能力,並與人類共同成長的AI機器人;同時還將開發能在自然科學領域自主思考和行動、自動發現科學原理和解決方案的AI機器人。通過擁有人類的感性和倫理觀、能與人類共同成長的夥伴AI機器人,實現人類的富裕生活。其他還包括:實現疾病的超早期預測和預防;針對地球環境實現可持續的資源循環;通過充分利用尚未開發的生物功能,在全球範圍開創合理、無浪費的可持續糧食供應產業;實現能帶動經濟、產業和安保飛躍發展的容錯型通用量子計算機等。

政府2020年3月將規定日本科學技術政策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修訂為《科學技術創新基本法》。修訂後的法案除自然科學外,還追加了哲學和法學等人文和社會科學,以創造新價值。

日本內閣新設「科學技術創新推進事務局」,強化跨部門的指揮功能。6月通過2020年版《科技白皮書》,預測了38項新技術。書中指出,隨著新冠肺炎的蔓延,今後社會形態很可能會發生巨變,需要「基於深刻的洞察力」推進科技振興;需要加速實現當前第5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的「Society 5.0」超智能社會。

此外,文部科學省下屬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強調未來將「重新思考以及重振人性,實現柔性社會」。例如,2030年人造肉等食品3D列印技術將實用化,2033年小城市將成為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慧城市,2034年將實現人和動物可以對話的便攜對話裝置等。

巴 西

本報駐巴西記者 鄧國慶

科技創新優先發展生物燃料 持續推進「國家科技創新戰略」

2020年,面對疫情,巴西政府把生物燃料(主要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作為科技創新優先發展領域,將其作為走出經濟困境的一條重要途徑。在《國家生物燃料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指導下,強調生物燃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到2030年要把可再生能源在全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45%,其中生物燃料佔18%。計劃到2030年,全國有1/3的城市投資開發生物燃料,可為國民經濟提供大約1500億雷亞爾(約合283億美元)的產值,還將創造大約100萬個就業崗位。

巴西政府強調繼續推進「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對航空航天、農牧業、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能源、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實施重大科技計劃,作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突破口,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以優先發展項目帶動整體科技進步。政府通過《私人企業投資科技稅收鼓勵法》《政府高技術含量產品採購法》等法律,對企業技術創新項目和需要購買的科研設備,給予財政和信貸支持。

政府通過設立科研項目基金和制定優惠財政政策,支持科研人員的項目研究(特別是在應用科學領域),並要求在項目執行期間,既要考慮科學進步的要求,也要兼顧培養和穩定科技人才。為了吸引人才回國工作,巴西科技部還制定了相關政策,通過獎學金和津貼等方式,鼓勵高級科研人員留在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工作,以解決本國人才流失問題。

烏克蘭

本報駐烏克蘭記者 張浩

明確十九個科技優先方向 提五項具體建議突破困境

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利用科技加強國家安全,烏克蘭政府於2020年12月在制訂的2020—2021年國家秩序框架內,批准了該國2020—2021年度19個科技領域優先發展方向,包括信息和通信技術(3項);能源和節能(3項);合理利用自然資源(5項);生命科學、常見疾病預防和治療新技術(4項);新物質和新材料(4項)。該計劃將於2021年12月完成,烏克蘭政府將為此撥付2905萬格裡夫納(約104萬美元)予以支持。

針對烏克蘭科技領域目前面臨的困境,2020年末,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專家就烏克蘭重大經濟突破的機會提出了5項具體建議:確保在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範圍內有效協調行動並為此提供適當的資金;加強研發部門與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交流;確保技術轉讓機制的運作;完善政策執行、監測實施和影響評估機制;批准一項實施國家創新戰略的行動計劃。UNECE認為,與東歐和高加索區域其他國家相比,烏克蘭在人力資本質量方面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優勢值得注意,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佔比例很高,烏克蘭科技有破繭重生的深厚潛能。

英 國

本報駐英國記者 田學科

圍繞新冠疫苗藥物研製投入 提升製造業智能化促進經濟

2020年,英國在原有預算基礎上,圍繞新冠疫苗和治療藥物的研製,以及促進經濟恢復等方面,多次增加科研項目財政投入。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力保科研活動儘可能少地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使科研活動在抗疫行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為提升製造業智能化水平,英國研究與創新基金(UKRI)產業戰略挑戰基金安排1.47億英鎊,鼓勵研究數位技術在製造業中應用,「鋁焊接數位化」等14個項目,成為第一輪獲批的研究項目。為進一步支持創新活動,克服科研創新活動中的短板,英國加強了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投入,如投入3300萬英鎊,支持「智能化創新中心」建設。

英國首相詹森提出把就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英國「後疫情」時代重建經濟的核心,在追加預算撥款的基礎上,再砸50億英鎊,用於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希望在改變落後基礎設施的同時,促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希望把新冠疫情危機作為一個發展契機,「修建住房,修復國民健康醫療系統,解決技能危機,修補英國各地區之間在機會、生產力和互聯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美 國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推動自身科研穩中求變 遏制中國科技變本加厲

大選加疫情嚴重影響了2020年川普政府的行為,相比往年,美在本國科技政策方面的動作不大。政府層面,在5G領域重點打壓中國5G產業發展的同時,推進自身網絡安全建設。2020年3月川普先後籤署了《2019年安全可信通信網絡法案》《寬帶數據法》和《2020年安全5G及以後法案》,保護美國5G系統和基礎設施的安全,推動美國寬帶建設;在生物安全領域,發布了《2020—2030年國家流感疫苗現代化戰略》,強化自主掌握流感疫苗的研發、製造,保證供應鏈安全。

國會方面,著力於為保持美國長期的科技優勢地位進行謀劃,其中最重要的科技立法活動是推出《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提出改組國家科學基金會為國家科學和技術基金會,建議在該機構內設立技術局;在未來5年投入1000億美元推進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量子計算和信息系統、先進通信技術等十大關鍵科學技術的研發;建議投入100億美元建設至少10個區域技術中心。該法案的最終通過將極大推動美國的先進技術研究。

遏制中國科技影響力一直是川普科技政策的主要內容。2020年,美政府不僅「圍獵」中國企業,還推出了荒謬的「清潔網絡」計劃,該計劃作為美對華科技遏制戰略的重要一環,以中國企業對美國家安全和公民隱私自由「構成重大威脅」為名,企圖在運營商、應用商店、應用程式、雲存儲和電纜等5個方面清除中國企業。

南 非

本報駐南非記者 杜華斌

發布國家信息和通訊戰略 強調數位技術與產業相融

南非政府新聞和通訊部2020年9月發布了國家綜合信息和通訊技術政策白皮書《南非國家數字及未來技術戰略》。白皮書主要內容是確定南非信息技術發展方向和強化人才培養機制,提出8個戰略發展方向,包括加強數位技術基礎教育和設施建設、培養數位技術高層次人才、實現數位技術與產業相融、打造「產業 4.0」模式、實現數位技術與社會相融、打造「社會 4.0」模式、加強數位技術學術研究、加強社會宣傳、實現政府與各行業及勞工等多方協調、籌集數位技術發展資金等。

以色列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

促進投資末期高技術公司 加強生物融合領域合作

在與工業和學術界的主要實體協商後,以色列財政部、經濟和工業部、資本市場管理局、證券管理局和創新署批准了「促進對以色列末期(advanced-stage)高技術公司機構投資」的計劃。

該計劃有兩個主要目標:協助面臨財務壓力的公司通過吸引以色列投資者的投資來改善狀況;鼓勵機構投資者投資於高科技領域。此外,該計劃表示將為機構投資者所擁有的股票資產提供國家擔保。

認識到生物製藥、信息技術和工程學的交叉領域是支持全球公共衛生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色列創新署與歐洲投資銀行籤署合作協議,共同尋求健康生物融合領域的投資機會。

俄羅斯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董映璧

啟動「中俄科技創新年」 實施俄「科學」國家項目

啟動「中俄科技創新年」是2020年俄羅斯科技政策的一大亮點。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期間,同普京總統共同宣布2020年、2021年舉辦「中俄科技創新年」。這是中俄兩國首次舉辦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國家年。2020年8月,「中俄科技創新年」舉行開幕式,普京總統致信祝賀表示,科技創新是當前俄中兩國最富前景的合作領域之一,決定著兩國發展的未來,影響著兩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次科技創新年框架下活動內容豐富,包含科研、展覽、學術交流等一系列合作項目,特別是兩國政府、醫學和科研部門就抗擊疫情開展密切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具有廣泛影響。

2020年是俄羅斯「科學」國家項目實施的第二年,一些大科學項目先後啟動,如俄羅斯在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啟動的重離子超導同步加速器大科學項目。一些政策陸續出臺:1月,俄羅斯國家杜馬一審通過了《俄羅斯生物安全法(草案)》,對涉及生物安全的一些主要概念給予了定義和解釋;提出確保俄生物安全的基本原則;制定了消除生物威脅及預防和降低生物風險的一系列措施。5月,普京總統在基因技術發展問題視頻會議上表示,俄應該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基因研究成果,以幫助預防和治療重症疾病,延長人類壽命,改善環境,清除土地、水和空氣汙染,使用環保生物燃料。為此,有必要在科學研究、技術發展、保護人民利益和道德問題之間找到平衡,在醫學、工業和生態學領域開發出一條完整的基因技術路線,建立俄羅斯國家基因信息庫。

法 國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宏策

公布「法國復興」援助計劃 重點發力生態轉型與競爭力

2020年,法國科研和主要工業活動均受到疫情影響。為了儘快重振經濟,特別是增強後疫情時代科技競爭力,法國於9月公布了名為「法國復興」(France Relance)的援助計劃,將投資1000億歐元,圍繞生態轉型、競爭力等方面,擬定未來十年國家發展路徑。

生態方面,法國計劃成為歐洲第一個主要的無碳經濟體,將投資300億歐元用於4個優先領域:建築能源翻新、交通運輸、農業轉型和新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本國經濟發展,法國希望通過生態轉型以加速實現中長期現代化發展,制定計劃並同時投資面向未來的低碳部門和技術,支持工業公司實現清潔過渡,促進工業回流搬遷以降低進口,提升法國產業競爭力和獨立性。

競爭力方面,法國計劃通過能源轉型和數位化轉型支持企業創新。法國強調科學和技術知識對確保國家復甦和維護主權的重要性,特別是開發5G、量子等未來關鍵技術,將投資350億歐元用於提高企業競爭力,包括投資200億歐元用於減稅和擴大企業規模等。

此外,作為「法國復興」計劃的一部分,政府於10月籤署一項法令,將投入4000萬歐元用於支持中小企業開發未來工業技術。具體包括機器人設備,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軟體及硬體、物理傳感器、工業數據採集等。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技部:正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
    央視網消息:5月19日,國新辦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動我國部分科技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斷,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對科技創新的認識。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與時俱進的新要求。
  • 2020年中國石墨烯行業相關政策及規劃匯總情況 未來產業化發展有望...
    2020年中國石墨烯行業相關政策及規劃匯總情況 未來產業化發展有望加速  2020-04-29 14:54:44
  • 我國未來15年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轉向
    在「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科學技術主要領域取得了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驕人成績。一、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與轉型什麼是創新型國家?2020年中國能否達到世界創新型國家的「門檻」?麥可·波特於1990年提出創新型國家的概念,認為創新導向型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處在創新導向型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就是創新型國家。
  • 我國國際科技合作政策的演進,新時期政策如何布局?
    2006 年,科技部發布了《「十一五」國際科技合作實施綱要》;2011 年,科技部以規劃的形式發布了《國際科技合作「十二五」專項規劃》,國際科技合作政策逐步走向系統化。 2.「十三五」初期,「國際科技合作」引入「創新」要素,逐步演化成「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並在《「十三五」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中得以體現。
  • 上海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公布
    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目錄    一、上海中長期科技發展的背景與基礎    (一)發達國家在人類邁向知識社會進程中佔據先機    為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加速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推動上海經濟、社會、科技可持續發展,依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上海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要》,編制《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擘畫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第一次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中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新發展格局
    新年伊始,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開局之年,是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開局之年,是新一輪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我國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這個特殊節點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同樣意義非凡。
  • 2001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由於信息技術產業低迷徘徊,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已轉向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致使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領域內的研究獨領風騷,成為21世紀起始年的科技亮點。為使廣大讀者對過去一年世界科技的新進展、新趨勢有深入的了解,本報特邀各駐外記者就駐在國在科技政策、基礎研究、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環保、生物、醫學、計算機、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技術等各方面的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全面回顧。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機遇挑戰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對於新形勢下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
  • 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
    5.6 加強環境科技普及與教育    六、經費預算    未來5~1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與脅迫影響將日益嚴峻。面對這一重大挑戰,必須深入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基礎上,明確未來環境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從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高度對環境科技的發展認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學規劃,使環境科技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要求,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 德陽市「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科技金融結合、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等政策文件,基本構建起引導和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為創新發展增添新動力。德陽市要瞄準世界產業發展前沿水平,依託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某些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未來15年怎麼幹?楊振寧等共謀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
    科技部網站29日消息,9月27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高層次專家座談會在科技部召開,會議邀請了來自科技、經濟、產業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共同擘畫未來15年中國科技創新的宏偉藍圖。規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主持會議。
  • 引力波探測、仿生扇貝:2017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科技日報國際部  科技   政策  美國  多項政策引發不滿 人才措施招致批評科技公司認為,這些政策會極大削弱美國吸引世界科技人才的能力,造成赴美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相比於移民政策,川普政府的氣候政策引發的不滿更廣泛、強烈。川普6月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稱該協定損害了美國經濟,讓美國處於不利地位;10月,宣布取消「清潔電力計劃」,解綁對發電行業的碳排放限制。美國的缺位讓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大打折扣。
  • 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總書記號召大家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有獨創上下功夫,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總書記還從我國科技發展現狀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對科技體制和管理中存在妨礙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作了深刻的剖析,表達了大家共同的心聲,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共鳴。
  • 科技人才政策信息(2020年第12期)
    (來源:教育部網站)◆12月29日,科技部發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加大各省市人才支持政策的協調力度,實行人才評價標準互認制度,完善人才交流、合作和共享機制。推動高校、科研機構選派擁有科研成果、創新能力強的科研人員擔任「科技專員」,深入企業開展技術轉移和科普服務。
  • 2020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航空篇
    2020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航空篇法德政府授予空客等製造商「未來作戰航空系統」項目合同,推進項目進入演示驗證階段,擬於2026年實現戰機試飛。日本為「哥斯拉」下一代F-X戰鬥機研製撥款2.5億美元,計劃在2020年底前制定研究框架,在2035年實現列裝。印度開展新型戰機AMCA的設計工作,計劃在2025年實現戰機首飛任務。
  • 2020年上半年科技行業大事記回顧
    進入7月,2020年的「進度條」已完成一半。回望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生產、生活節奏,科技行業發展也遭受到影響。而隨著疫情逐漸在國內緩解,科技公司又開始頻繁布局,行業再次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 要建設什麼樣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未來 10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平均保持 5% 左右或可實現,但這需要科技創新驅動給予有力支撐。 未來 15 年,我國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基本建成現代化強國,需要資源、能源、製造、材料等多方面的保障,同時需要保持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這些都需要科技進步和突破給予強力支撐。
  • 發揮科技創新在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這兩天,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關於科技的新提法,讓不少科技界人士倍感振奮。王志剛說,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