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測、仿生扇貝:2017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科技日報國際部

  科技

  政策

  美國

  多項政策引發不滿 人才措施招致批評

  劉海英 (本報駐美國記者)2017年,川普一上任即籤署移民禁令,遭到各大科技公司反對;9月宣布廢除歐巴馬執政期間推出的「追夢人計劃」(DACA),同樣令多家科技公司不滿。科技公司認為,這些政策會極大削弱美國吸引世界科技人才的能力,造成赴美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相比於移民政策,川普政府的氣候政策引發的不滿更廣泛、強烈。川普6月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稱該協定損害了美國經濟,讓美國處於不利地位;10月,宣布取消「清潔電力計劃」,解綁對發電行業的碳排放限制。美國的缺位讓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大打折扣。

  此外,川普政府5月公布的2018財年預算案中,大幅削減教育、環境、科研、醫療保健方面的投入,同樣遭到科學界批評。雖然該預算案中經費削減幅度在國會審議過程中被一定程度降低,但不可否認的是,本屆政府對科研的支持力度不比從前。

  俄羅斯

  轉變政府管理職能 支持出口替代項目

  亓科偉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為實施普京總統2016年底批准的《俄羅斯聯邦科學技術發展戰略》,俄加快進行科研機構體制改革。改革主要集中在生物技術、農工綜合體研究、醫藥和跨學科研究等領域,整合後的科研機構遍及全國各地,但研究中心的主體仍將分布在中央聯邦區。

  2017年,俄繼續支持進口替代項目,目前共制定22個進口替代計劃,確定1423個技術方向,實施1658個投資項目,對俄企在民用工業的重點領域所實施的研發活動提供經費補貼。2017年俄聯邦預算中共安排31億盧布用於實施該類補貼。

  目前俄對科技領域的投入較少,2016年俄R&D投入佔GDP比重僅為1.2%,排在全球第35位。為改變這一現狀,俄計劃未來在遠東、東西伯利亞地區建設超前發展區和享有特殊優惠政策的高技術園區。

  德 國

  強化數字經濟戰略 力促關鍵技術創新

  顧鋼 (本報駐德國記者)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2017年德國利用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機會,先後召開首屆G20數字部長會議、德國「數字峰會」,以及發布「數字戰略」,積極推動高速網際網路的普及,在更廣泛的領域更全面地推廣數字經濟。2017年4月德國政府發布了「數字平臺」白皮書,為德國經濟和社會的數位化轉型創造有序的法律環境。德國還將繼續實施2016年啟動的「數字港計劃」,推動12個以化工產業為重心的地區轉到醫療產業和人工智慧產業上。

  2017年德國繼續加大在關鍵戰略領域創新力度,加強研究與產業合作,積極支持「工業4.0」,在已有11個卓越工業4.0中心的基礎上,計劃再推出13個全新的卓越工業4.0中心。在政策層面更多地關注以微電子、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量子技術等面向未來的技術為重點的創新政策,聯邦經濟技術部在微電子領域投入10億歐元參與IPCEI計劃;實施「生物經濟」國家政策戰略;參與歐盟「量子技術」計劃,以及量子技術從基礎到應用的國家倡議(QUTEGA);在數位化領域重點關注服務機器人、智能服務、智能住宅、區塊鏈等技術。

  日 本

  政府加大預算投入 科改設定「目標領域」

  陳超 (本報駐日本記者)為執行2016年通過的《第5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年度—2020年度)》,安倍首相在2017年4月的日本綜合科學技術改革會議上宣布,決定在2020年度實現將政府研究開發投資增至GDP1%的目標(約6萬億日元)。

  本次綜合科技改革會議還設定了「目標領域」。安倍提出「目標領域是指可有效引導民間投資並有效提高財政效率的項目」。四個技術目標領域分別為:信息空間基礎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物理空間基礎技術(傳感器、驅動器、處理設備、機器人、光/量子)、創新型建設/基礎設置維護管理技術和創新型防災/減災技術。

  英 國

  增加創新基金投入 著眼未來技術挑戰

  鄭煥斌 (本報駐英國記者)英國政府在2017秋季預算報告中指出,未來的「全球化英國」應成為企業和創新的中心。它計劃將2016年設立的為期5年的國家生產力投資基金運作期限再延長一年,並將原計劃額外提供的230億英鎊增加為310億英鎊,將目前的研發投入額外增加23億英鎊。

  英國還計劃投資5億多英鎊,支持人工智慧、5G和光纖寬帶等領域的發展。英政府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將是未來革命性標誌,將優先支持電動汽車。為此將設立一項總額為4億英鎊的充電基礎設施基金,另將設立總額為1億英鎊的充電車補助金,以及4000萬英鎊的充電技術研發費用。此外,還將通過對柴油車徵稅等措施,為清潔空氣基金籌集2.2億英鎊,用以支持地方當局實施地方性空氣品質計劃。

  2017年11月27日,英國政府公布了題為《產業戰略:建設適應未來的英國》產業戰略白皮書,列出了影響未來的四大挑戰:即人工智慧、綠色增長、老齡化社會和移動運輸技術等。白皮書還列出了英國政府的一系列產業發展支持政策,包括到2027年將研發總投入佔GDP的比例提升至2.4%、將研發稅收抵扣率提高到12%以及設立產業發展促進基金等。白皮書稱,建築、生命科學、汽車和人工智慧等行業將首先受益於這一戰略。

  法 國

  政府重視科技引擎 頻頒新政支持創業

  李宏策 (本報駐法國記者)2017年,法國政壇發生巨變,馬克龍以非左非右的中間派政治主張當選法國總統。年輕的法國新領導人也將科技視為國家振興的重要發動機,為支持初創企業在法國發展,馬克龍頻繁頒布新政:一是重申對法國稅收制度進行改革的決心,為創業者減負;二是宣布啟動新的「科技籤證」,為創業者、初創企業僱員和投資人3類外國科創人才進入法國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的行政手續;三是與德國和義大利協作,推動設立100億歐元的歐洲創業投資基金,為創新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烏克蘭

  成立戰略領導機構 建立國家研究基金

  張浩 (本報駐烏克蘭記者)受國家局勢不穩影響,烏克蘭科技近年來在艱難中前行。為提振這一局面,2017年8月,烏克蘭成立了由總理領導的全國科學和技術發展委員會,作為烏克蘭科學發展戰略的最高領導機構。

  在此基礎上,烏克蘭還擬在2018年建立一個國家研究基金,致力於促進大學和學術部門、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的合作,為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提供支持,並資助烏克蘭本土學者前往國外研習,支持召開重要國際科技創新會議等。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這些舉措是否能夠幫助烏克蘭科技重振雄風,或仍有待觀察。

  以色列

  大力扶持創新企業 積極引進科技人才

  毛黎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2017年,以色列注重扶持初創企業初期發展,以色列創新局選定包括雷諾日產在內的5家特許經營公司利用其「科技創新實驗室」,分別關注工業物聯網、智能基礎設施、智慧出行、先進材料以及獨特食用功能性原料5大領域的創新技術,為其提供概念驗證階段的技術與相應的基礎設施支持。

  創新局還設立新項目,扶持Check Point、Mobileye、Wix等大型科技企業研發新技術,保持其競爭優勢,推動以色列經濟增長。此外,以色列財政部與證券管理局將設立四項新投資基金,每項總金額不低於4億謝克爾(約1.12億美元),以增加科技領域的投資份額。

  以色列創新局決定允許其資助的以色列企業向國外企業機構等進行專利授權。新的政策下,公司不必立即返還所有受助資金,可以選擇在籤署對外授權協議並收到相關款項後再對創新局進行償還。

  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程式設計師和網際網路專家嚴重短缺問題,以色列批准聘請500名外國高科技人員來以工作,並提議在未來6年將高科技學術研究的學生人數增加40%;此外,以色列創新局公布12家「Tnufa」創業項目的支持機構名單,這些機構能為外來者提供在以色列創業的機會,並有望獲得最長達5年的專家籤證。

  韓 國

  改革科研管理機制 確定科技核心方向

  邰舉 (本報駐韓國記者)韓國2017年在科技管理機制和管理體系上下了很大功夫。文在寅政府成立後,韓國將「未來創造科學部」更名為「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並創設了國家科學技術諮詢會議,直接隸屬總統並由總統擔任委員長。該會議承擔總統科技諮詢職能,同時也作為跨部門的科技議題高級協調機制發揮作用。此外,新政府還重新組建了副部級的科學技術創新本部,作為韓國科技創新領域的總指揮部。

  韓國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一直在得到強化。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在獲得科技研發投入的建議權、調整權和審議權之後,在新政府時期可望獲得更加直接的分配權。

  新政府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尚未完成,但是核心方向已經確定為第四次產業革命戰略。今後5年韓國科技和產業發展將圍繞這一核心展開。韓國已經公布的「旨在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家技術資格改革方案」,確定在機器人、3D印表機等17個第四次工業革命核心領域新增國家技術資格證書制度,以及新設環境危害管理、防災等技術資格,促進新興技術發展。

  巴 西

  推進國家科研戰略 促進技術創新合作

  鄧國慶 (本報駐巴西記者)2017年,在宏觀科技領域,巴西政府強調科技與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核心的重要性,繼續推進「國家科技創新戰略」,整合聯邦、州、市各部門力量,進一步加強國家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推動法律框架的完善,強化研發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科技創新調節社會和區域間不平衡,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巴西政府把航空航天、能源、核能、生物技術、數字經濟等領域作為國家科技優先發展領域。巴西科研項目信貸局支持巴西本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間的技術創新合作,通過「綠黃基金」「初創企業投資借貸基金」等,為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金融支持。

  美 國

  引力波探測入佳境 中微子研究意義大

  劉海英 (本報駐美國記者)2017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家團隊先後四次宣布探測到新引力波,尤其是對GW170817事件的探測,讓人類首次見識到源自雙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全球數十家天文臺通過電磁信號觀測到這次併合事件,共享科研成果。美國科學家在引力波天文學研究中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科學家也是實至名歸。

  相比引力波天文學的進展,美國科學家在其他基礎研究領域的成果或許聲勢不大,卻也意義不凡。如中微子研究方面,科學家不僅首次捕捉到中微子與原子核間相干性散射,還首次測量了地球吸收高能中微子的情況;而其他如「時間晶體」的研製,為物理學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具有負質量的超流體的開發,則為探秘中子星、黑洞等宇宙現象提供了全新的實驗工具。

  以色列

  重元素形成預測獲證實 仿生扇貝有望造望遠鏡

  毛黎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以色列希伯來大學茨維·皮蘭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28年前在《自然》上發文推測,兩顆中子星相撞不僅在時空結構中產生引力波,而且能產生伽馬射線爆發,由此形成黃金、鈽和鈾等富中子重元素。國際科學家研究組2017年10月中旬表示,他們在8月份首次目睹了兩顆超密度中子星相撞,並證實了皮蘭教授他們的預測。

  以色列和瑞典的科研人員表示,扇貝擁有200隻眼睛,它們與採用鏡片聚光的望遠鏡類似。顯微鏡圖片顯示扇貝微小的眼睛在扇貝的外殼上呈線性排列,眼睛後部具有凹透鏡而非多數生物的凸透鏡,研究結果有望為製造「仿生光學成像設備和傳感程序」奠定基礎。

  俄羅斯

  基礎物理預算雖少 合作研究進步不小

  亓科偉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2017年,俄基礎研究經費繼續縮減,相比2016年,基礎研究領域獲得的聯邦預算撥款減少了50億盧布。在這種不利局面下,俄歐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廣泛開展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俄科學院科學家成功將重氫(氘)壓縮至一億個大氣壓,刷新了此前由俄科學家保持的物質壓縮紀錄。該實驗可用於超硬材料研究,有助於研發宇宙飛船保護殼所需的超硬材料。

  此外,俄羅斯與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物理學家藉助超強功率雷射器和類似噴氣發動機的特殊裝置,在合成出超重元素瞬間透視原子核,首次接觸到超重核的物理屬性。

  俄科學院新西伯利亞分院核物理研究所為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完成新型加速器的研發,新加速器使用高能質子束來實現高能量,有望大大減小用於「新物理學」探索目的的對撞機尺寸,並將基本粒子的對撞能量提高一倍,未來該研究所還計劃研發新型諧振器及磁系統。

  俄庫爾恰託夫國家研究中心積極參與世界最大功率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項目建設,該雷射器總長度3.4公裡,其發射的雷射強度可達同步加速器雷射的10億倍,每秒可發射27000個脈衝。該項目將在材料學、納米技術、化學、生物以及原子水平病毒研究領域向科學家們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德 國

  微觀研究驗證難題 量子門開發突破大

  顧鋼 (本報駐德國記者)2017年,德國在微觀研究和高能物理領域各有突破。

  德勒斯登技術大學與國際研究小組合作,在一種晶體新材料中藉助熱電測量技術成功測得重力—量子異常,首次觀測到模擬重力場下真實晶體存在的量子異常現象,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難題。

  柏林自由大學化學家馬力絲維斯基首次合成並證實,在一種椎體形碳分子內存在一個能與6個原子結合的碳原子,打破了一個碳原子最多只能與4個原子通過電子對結合的傳統認識。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馬裡蘭大學的物理學家合作,開發出了一種基於矽兩個量子位系統的穩定的量子門。量子門作為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元素,能夠執行量子計算機所有必要的基本操作。這項研究成果被《科學》雜誌稱為通向量子計算機的一個裡程碑。

  位於德國漢堡附近的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2017年9月進行第一次實驗。這套裝置全長3.4公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X射線雷射設施,該裝置的成功研發開闢了全新的研究領域。

  韓 國

  創新政策成效顯著 首次發現類地行星

  邰舉 (本報駐韓國記者)基礎研究領域的一系列創造性政策成效顯著,既紮根大地,又展望星空:重離子加速器即將竣工,且首次發現了類地系外行星。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的組織結構顛覆了原來各科研院所條塊分割的科研體系,選任重點科研機構的核心人員為科研領頭人,在全國範圍內整合和協調產、學、研資源,成立「研究團」開展共同研究,目前已經成立30餘個研究團,且數量還在擴大。這一機制在實際運作中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理論物理領域,將於2021年竣工的重離子加速器「RAON」核心裝置QWR的性能試驗獲得成功,基礎科學研究院重離子加速器建設構築事業團,對該模塊進行了試驗並經專家驗證結果合格。

  在宇宙探索方面,韓國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該行星質量相當於地球的1.43倍,距離地球1.3萬光年,但星系中恆星的溫度低於太陽。

  此外,韓國「KSTAR」裝置在1億攝氏度溫度線以上成功維持等離子狀態逾70秒,刷新了世界紀錄。

  烏克蘭

  闡明介質蒸發機理 製成最大鎢鉬單晶

  張浩 (本報駐烏克蘭記者)烏克蘭國家科學院表面化學研究所2017年11月使用量子化學方法和氣體動力理論,闡明了低分子化合物從液體介質蒸發為氣體介質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方法可以預測不同液體的狀態,對基礎科學研究和諸多實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如計算內燃機的最佳方案,用於醫藥學研究和色譜研究等。

  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巴頓所2017年5月發布消息稱,其研究人員研發的金屬異形單晶培養技術,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大尺寸的鎢鉬單晶樣品。該技術可生產大尺寸單晶軋件和零件,用於宇宙飛船電源裝置中,或作為重型雷射器鏡面等。

  基礎

  研究

  日 本

  稀土合成獲得突破 宇宙研究揭開謎團

  陳超 (本報駐日本記者)日本在元素合成、原始氣體探測以及原子內部觀測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向揭開稀土元素起源之謎、宇宙誕生之謎以及原子結合之謎邁出了一大步。

  在稀土元素合成方面,日本理化學研究所2017年2月利用重離子加速器成功測定了質量數A=144至174的94種豐中子核壽命,該研究成果大幅度完善了稀土類元素合成的不確定性問題,朝揭開重元素合成起源之謎邁出了一大步。之後,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再接再厲,成功合成了原子序數116號的(釒立)同位素292Lv和293Lv,該研究是利用熱聚變反應探索原子序數119號之後新元素研究的第一步。

  在宇宙研究方面,日本大阪產業大學等機構成功觀測到115億年前宇宙大範圍中性氫氣體分布。

  在微觀研究領域的研究也不遑多讓,日本東京大學首次觀測到金原子內部分布的電場,研究成果對於觀察原子內部精密結構極為重要,使直接觀察原子之間如何結合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探測引力波已從公式發展到網絡 或帶來科技革命
    另外,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在此次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檢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  從1916年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學》雜誌上發表《廣義相對論基礎》一文,到2016年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攜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科學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人類對引力波的探索已經有百年曆程。
  • 科學網—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落戶深圳
  •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重啟引力波探測
    新華社洛杉磯4月1日電 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在完成對雷射、反射鏡及其他部件的一系列升級後,4月1日恢復開機,啟動第三輪引力波探測。LIGO官方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說,升級後的LIGO靈敏度比此前增加了約40%,可以擴大其對引力波的探測範圍,希望能探測到更多包括黑洞碰撞在內的引力波事件。
  • 王建宇:探測引力波 中國有「神器」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娥近年來,引力波探測成為太空探測的熱點,已有多個國家紛紛啟動探測計劃。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在「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論壇」上表示,中國方案是推行「太極計劃」發展戰略。王建宇用「三步走路線圖」形象地闡釋了這一發展戰略。
  • 2017世界科技發展回顧
    韓 國  生物技術成果頻出 學術信譽正在重塑  邰舉 (本報駐韓國記者)生物技術是韓國歷屆政府科技發展政策的核心內容,從資金和政策等各方面加以傾斜。韓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大量成果,正在重塑學術信譽。
  • 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期,誰抓住了這一戰略機遇,就能站在世界發展的潮頭,將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上要求我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的趨勢和特徵。愛因斯坦也曾預言:「未來科學的發展,無非是繼續向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軍。」
  • 一箭九星 「天琴一號」出徵探測引力波
    「天琴一號」是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根據規劃,「天琴計劃」將在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衛星,組成臂長十幾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構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  亮點1  「天琴計劃」在太空搭建引力波探測「天文臺」  「天琴計劃」2014年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探路者。
  • 人類檢測到引力波究竟有多難|引力波|探測|淚流滿面_網易科技
    看到知乎後除了吃驚之外有點開心,想不到國內公眾對「引力波」這個很小眾的方向也有關注,作為少數幾個引力波研究「圈子」裡的華人之一,我很想來談一下這個問題,希望藉此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方向。之前我很多次給身邊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親友解釋過「我們做的是什麼」,所以我能夠用通俗、非專業的詞彙描述,結合自己的體會給大家講下,引力波這個學科的發展歷史、物理意義、研究現狀等等方面。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引力波探測新徵程!我國成功發射「天琴一號」引力波探測項目首顆...
    為什麼要去太空探測引力波?   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也就是我們熟悉的LIGO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那麼既然已經證明了在地面上能夠探測引力波,我國的天琴計劃為何選擇利用衛星在宇宙空間內探測引力波呢?
  • 改變我們看待宇宙方式的引力波,有著怎樣的探測歷史?
    回顧這段長達半世紀的引力波探測歷史,也許更加有助於我們理解今天那些激動人心的發現,特別是來自目前最先進的引力波研究設備引力波探測器LIGO和Virgo的消息。在它們的幫助下,科學家找到了很多宇宙中神奇的自然現象。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沈慧攝求索未知宇宙,逐鹿空間引力波探測。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為我國在空間引力波探測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礎。作為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近日成功發射的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太極一號」。為何要去遙遠太空觸摸宇宙律動的「脈搏」?
  • NASA一個月探測到5次引力波,探測引力波到底難不難?
    其中,最後一個事件最為引人注目,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人類第一次探測到此類事件。如此密集地探測到引力波事件,是因為NASA的兩個引力波天文臺剛剛完成了最新的升級,這次升級大大提高了它們對引力波的敏感性。自從2015年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以來,「LIGO——處女座」組合總共探測到13次黑洞合併,2次中子星合併。而在升級之後,一個月內就探測到五次引力波。引力波的概念最早來自於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他提出物體的質量可以扭曲時間和空間的結構。當像黑洞或中子星這樣的大質量物體發生碰撞時,就會產生這種扭曲時空的效應,也就是引力波。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有望突破基礎科學,就是有點燒錢,這錢值得...
    研究引力波,一是為人類打開另一扇研究宇宙的大門,是基礎科學的突破;二是預示人類即將邁入時空領域;三是可以促進精密儀器的發展。這些研究,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對於全人類未來發展,意義都非常重大。
  • 我國引力波探測的「太極計劃」進展順利
    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已實施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一步「太極一號」的基礎上,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中科院從2008年就開始前瞻論證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性,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並於2018年8月在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立項實施「太極計劃」單星工程任務
  • 中科院: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啟動
    ,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但由於引力波信號極其微弱,實施空間引力波探測挑戰巨大。「太極計劃」重點瞄準中等質量雙黑洞合併過程,其引力波探測星組是由三顆衛星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在地球繞日軌道發射入軌後繞日運行。吳嶽良說,與地基探測相比,在太陽軌道探測引力波可以避開地球重力梯度噪聲的影響,同時還能滿足探測器溫度變化控制在百萬分之一的要求。
  • 沒有「嫦娥」「天問」高調,「太極」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在悶聲幹大事...
    比起廣為人知的「神舟」載人飛船項目、「嫦娥」探月項目、「天宮」空間站項目、「天問」火星探測項目等,「太極二號」雙星計劃顯得十分低調。這或許是因為,「太極二號」項目的目標並不在於立竿見影的航天科技發展,而是更為深遠的宇宙科學探索:尋找太空中神秘的引力波。引力波:神秘的「時空漣漪」從形象的角度講,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
  • 引力波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儘管產生引力波的過程可能非常劇烈且具有破壞性,但當波到達地球時,它們的體積要小數千億倍!實際上,當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到達我們地球時,它們所產生的時空擺動量比原子核小1000倍!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旨在進行如此難以想像的微小測量。為什麼要檢測引力波?
  • 用脈衝星高精度的計時觀測探測引力波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黑洞的碰撞與併合過程。這個重大發現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意味著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 2017年8月17日,LIGO探測到GW170817的引力波信號,並觀測到電磁波的對應體,發現引力波來自兩個中子星的併合,首次實現天體的引力波和電磁波的多信使觀測。
  • 引力波全新的探測方式,使科學家能夠聆聽宇宙
    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首次被人類探測到,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功不可沒。這次探測到的是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合併時所產生的引力波。從此,人類有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探索宇宙。在以前,我們探索宇宙是用光學望遠鏡,即最傳統的伽利略式望遠鏡。